首页 百科知识 微电影播出平台的特性对用光的要求

微电影播出平台的特性对用光的要求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微电影不同于电影,它的播出平台是以电视机或电脑显示屏为主,这类平台与电影银幕不同。这就要求微电影的拍摄用光需要符合平台的个性特点,否则宽容度再高也没用,一样不能在最终播出时正确呈现。这是传播平台决定的。所以,微电影的拍摄者需要在前期明确自身所摄制的微电影的主要播出平台,依据播出平台的大小来切实规划好光线布局,否则这种矛盾冲突没法调解。

微电影不同于电影,它的播出平台是以电视机或电脑显示屏为主,这类平台与电影银幕不同。数字拷贝的数字电影通过较好的放映机,能正确呈现的宽容度高达十级左右,而标清电视信号能正确呈现的宽容度只有六级甚至六级以下。至于电脑屏幕,即便是较高分辨率的也不过七级左右。这就要求微电影的拍摄用光需要符合平台的个性特点,否则宽容度再高也没用,一样不能在最终播出时正确呈现。

此外,电视屏幕中曝光不准引发的色彩还原不好,这一现象比电影银幕要严重。对于光线表现质量好的电影类器材来说,完全可以通过后期压缩光线层次来满足需要。虽然画质会损失一些,但是相对于2K码流的拍摄,这点损失是能够承受得起的。准适用类的广播级高清摄像机本身就是高度适应电视屏幕播出特性要求的,适用起来难度也不大。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摄像机与摄影机还是有些区别的,特别是有肤色出现的时候,摄像机的肤色还原不仅涉及色彩的问题,也会涉及曝光是否正确的问题。合适的曝光百分比,才能将肤色、肤质还原到最佳状态,为后期的进一步调整做好准备。

黄种人肤色差异极大,且厂家生产的摄像机在肤色表现上各有特点,这就要求拍摄者在拍摄前的准备工作中,首先需要用标准肤色卡校对摄像机的肤色,将其还原到最佳,然后进行拍摄,这样肤色、肤质才能切实地成为曝光的依据。电视屏幕是发光体,其色彩表现力不如反光体的电影银幕,并且对于肤色变化非常敏感,在前期拍摄中假如没有合适的曝光,会对肤色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不好的观看效果。适应电视屏幕播出的肤色又需要非常细致地修改参数,所以在后期是比较费事的工作。虽然可以修正,但是多数微电影成本低、周期短,这种无谓的支出实在没必要,远不如将设备的肤色、肤质在拍摄前调整到正确参数,这样前期拍摄中就能比较方便地形成肤色、肤质的统一。肤色统一了,色彩还原基本也就统一了,在后期制作中,就能根据需要来进行修正或保留,非常便捷。普及类的拍摄器材,在此问题上需要非常小心,因为本身的信号就相对差,后期能承受的修正就小,所以在前期的拍摄工作中,更需要切实了解设备的色还原能力,设定好指标色,然后以指标色的还原来规范和统一曝光。

对于指标色来说,依然推荐选用肤色。标准肤色卡是成熟的技术指标,可以很便捷地知道设备的细微色偏差。而且肤色与观看感受关系密切,本身就是需要高度注意的问题。

物是光的最终附着,没有物,自然也就看不见光的变化。距离十米看大象,大象身上的光线变化一目了然;距离十米看蚂蚁,蚂蚁都看不见了,哪里还能看见蚂蚁身上的光线变化。微电影的观看主要是在电脑屏幕上,有时还是手机观看。这是传播平台决定的。电脑或手机屏幕与电视屏幕比,显然是“小个子”,与电影银幕更无法比较。所以,在物像已经很小的情况下,面积不大的光区很难被看清楚,尽管曝光波形图看起来很漂亮,但是由于看不清楚,该层次实际也等于不存在,因此拍摄微电影的用光要力求区块大一些。此外,不同的光线层次也需要附着在物体上才能表现出来,物与物之间的光线层次开度太小,在小屏上就会糊成一团,效果也不是很好。假设微电影主要是满足较大屏幕的,例如做商业展示的,层次太开区块过大显然又看起来不自然。所以,微电影的拍摄者需要在前期明确自身所摄制的微电影的主要播出平台,依据播出平台的大小来切实规划好光线布局,否则这种矛盾冲突没法调解。

微电影的拍摄方兴未艾,优秀的微电影也层出不穷,但是对相对于电影巨大的拍摄量,优秀的微电影实在不能说比例很高。这固然有微电影拍摄人员专业素质差距太大的原因,但是从某个层面来说,微电影摄制的个性特点也值得我们去思考。作为影视工作者,在看到微电影的前景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微电影的本质是传统短片的延续。随着器材的进步,微电影用光也势必越来越接近电影的用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