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走向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走向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时间:2022-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走向世界冠军的领奖台王 立第一届全国帆板比赛闭幕式的举行,意味着我们1979年1月成立的帆板研制小组的使命结束。在这一次集训刚开始制订训练计划时,我就暗下决心,要用10年时间将中国帆板运动员送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这使我们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信心大大增强。

走向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王 立

第一届全国帆板比赛(1981年)闭幕式的举行,意味着我们1979年1月成立的帆板研制小组的使命结束。应当说,研制小组圆满而超额地完成了预期任务,不但研制成功了第一条帆板器材,而且又连闯多个难关,最终将帆板运动推向全国。然而此时前面的开创任务虽已完成,但我们还清醒地认识到更加艰巨、更有挑战性的任务即将到来,那就是组建国家队并进行训练,努力去实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国争光的目标。

1982年3月,全国优秀帆板运动员开始第一次正规集训,地点在广西北海。参加集训的队员都是1981年在全国比赛上获得名次的运动员。此后一系列不定期集训接踵而来,国际比赛也接连不断。在这一次集训刚开始制订训练计划时,我就暗下决心,要用10年时间将中国帆板运动员送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当时我也十分清楚,虽然10年时间是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但是作为一个新开创的运动项目,要想利用仅仅10年时间就拿到世界冠军,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对比一下其它竞技体育项目就会知道,它们大多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走到世界的最高峰。因此我当时只能暗下决心,如果公开宣扬,必定会被人们认为是痴人说梦而嗤之以鼻。

然而,值得高兴的是,在1982年、1983年、1984年一系列集训后进行的多次国际比赛中,我们的运动员连创佳绩,在香港、日本、泰国和菲律宾进行的比赛中还都出人意料地夺得了冠军。这使我们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信心大大增强。恰在此时,国家体委业务司的领导也安排我们出访澳大利亚,参加1984年12月底在佩斯举行的第十一届帆板世界锦标赛。为了迎接这首次参加的世界锦标赛,赛前我们在青岛的汇泉湾和海口市的秀英湾进行了艰苦的训练。为了通过这次比赛获得较多的世界帆板信息和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我们派出了一支由9人组成的队伍:领队是康赵云,教练是我,运动员方面女子是张小冬、陈维芳,男子是苏科、唐庆财、齐建国、刘晓龙,另外还有一名翻译。

1984年12月24日,我们乘飞机经悉尼到达佩斯。从寒冬的北京一下子来到了炎夏的佩斯,大家立即兴奋起来。当来到海边的比赛场地时,只看到空中飘扬着彩旗,地上摆满了帆板器材,各种肤色的运动员都在忙碌着,海上成群的帆板来往穿梭飞驶,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嗅觉灵敏的当地报刊记者很快找上门来采访我们,并给我们照了一张集体照。第二天采访内容就见报,其他的内容已经忘却,但是有一段话却牢记在心。报道中有一段另有深意,意思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有人搞帆板,似乎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他们对中国运动员的到来,有一种特殊的欢迎态度,言下之意你们只是来看看光景、学习学习而已。看过这段报道后,我们心中很不是滋味,下决心要在这次比赛中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但是当时比赛的客观条件对我们十分不利。帆板比赛要取得理想成绩得具备三大条件:熟悉帆板器材,熟悉比赛场地,熟悉规则和对手。可是这三个条件我们一个都不“沾边”。比赛器材是澳大利亚生产的,赛前我们只进行过短时间简单的适应;场地的熟悉上,我们只有两次共4个小时下水的机会;比赛经验和大赛规则的熟悉就更谈不上了。而我们的对手们,如欧美选手、亚洲日本队的运动员,他们早在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前就来到了这里进行训练,熟悉场地,适应器材。在这种对客观条件的把握上很不对等的情况下,我们拿什么“颜色”给人家看呢?心里实在没底。而且对这些不利因素,我们的运动员心里也十分清楚,这种未战先馁的心理,对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正常发挥水平极为不利。为此我们赛前做了大量工作。我们明确提出,不要被“黄头发”、“蓝眼睛”唬住,虽然条件对我们不利,比赛成绩可能不理想,但是我们一定要表现出不畏强手、勇于拼搏的精神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比赛中得到真正锻炼。

12月29日举行第一场长距离比赛,因其设定的距离与陆上马拉松距离相同,所以号称“水上马拉松”。这次比赛的场地是一条深入内陆的长条形的海湾,酷似一条河的形状。比赛前一天我们才知道,这个“水上马拉松”比赛,将有近300条帆板同时起航,起航线几乎和湾道垂直,第一标在顶风方向约6000米处。这种起航的规模和这种比赛场地,我们以往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尽管如此,我们对于这种比赛的关键环节还是明白的。就我们的经验来看,这种比赛的关键环节就是起航和第一次迎风航程中的航线选择。

关于起航方法,在来澳大利亚前,我们曾经在日本帆板杂志上看到过日本帆板国家队教练山本彻讲述的起航战术。他在起航原则上要坚持从起航线的中间位置出发,他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出发后处于中间航线位置,风速较好,因此速度较快;二、出发后可以自由地任意选择左右航线,比较主动、有利。我们不同意他的观点。我们认为,在这种近300条帆板同时起航的情况下,中间位置非常危险,没有十分准确的起航时间和优越的速度,很容易被帆群所包围或干扰。一旦被包围或干扰,不但会失去速度而且也会失去选择有利航线的自由,那就意味着彻底失败。因此我要求我们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尽可能地近贴起航线的上风标或下风标,这叫做“两端起航”。起航后避开中间航线,从上风标出发的要尽快转进右侧航线,避开其他帆板的干扰,提高速度;从下风标出发的不要转向,要直接进入左侧航线,避开其他帆板的干扰,加速前进。

在第二天的比赛中,那浩大的场面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澳大利亚运动员占了裁判之利,从起航线中间部位抢航出发,夺得了先机。出发后1分钟,澳大利亚帆群遥遥领先。我们的运动员,女子方面张小冬从近上风标旁出发,出发后立即转向进入右侧航线,在上风无人干扰的风中加速前进;男子方面苏科从近下风标位置出发,出发后,勇往直前,驶向左侧航线,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加速驶向一标。而其他国家运动员在起航线的上风标位置上乱作一团。到达一标时,张小冬在60多位女子运动员中排在第一名,苏科在400多名男子运动员中排在第五名,而前4名都是因抢航而得利的澳大利亚运动员。

虽然从起航到一标仅仅完成了全程的1/5,但是每个运动员所处的位置,对终点名次有着决定性作用。当赛程进行半程时,张小冬已稳稳领先其他运动员约100多米,而七八名欧美的女子运动员成为一个集群,正在为争取第二名而相互追逐并使用着战术。后半程的比赛已无悬念,张小冬遥遥领先到达终点,竟然拉开第二名200多米的距离。中国第一个帆板运动的世界冠军就这样出乎意料地在轻松气氛中诞生了。有趣的是,获得第二名的运动员是一个叫卡罗兰的加拿大人,当她上岸后便高兴地跳起来,欢呼自己获得了“冠军”;但是令她奇怪的是,并没有人来向她祝贺或献花,反而有人告诉她,获得冠军的是一个中国人。她听后瞪大眼睛,呆呆地站在那里,似乎在思索什么。因为赛前的众多媒体都把希望放在了她身上,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个刚刚学会驾驶帆板、从未参加过世界比赛的中国姑娘会从她手中夺走冠军宝座,她甚至还没有搞清楚这个中国姑娘的模样。估计当时她甚至可能会怀疑张小冬是不是因违反路线规则、少跑了航程才得到第一的。她也许把希望放到了下一步三角绕标的场地赛上,要在那场比赛中看个究竟。

令人欣喜的是,在这次长距离比赛中,除了张小冬获得冠军外,苏科也在400多人的竞争中获得第十一名,他甚至还战胜了多个前世界冠军;齐建国也获得了第二十一名的不俗成绩。

张小冬获得世界冠军的消息很快在当地媒体上发布,于是澳大利亚澳中友协西部分会的主席找到我们,并邀请全队人员到他家中做客,中国留学生也来请我们到中餐馆吃饭。当我们在海边走过时,一些欧美运动员向我们投来惊奇而友好的目光。当然也有一些人是疑惑的目光,其中隐含着对中国人在长距离比赛中所获得出色成绩的不解,他们可能正抱着极大的好奇心要对我们在下面的三角绕标场地赛中的真正实力看个究竟。

三角绕标比赛在一个比较局促的场地上进行,运动员之间相互可以看得很清楚。比赛是在四到五级的风速中进行的,在这种风速中可以充分反映出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比赛共进行7轮竞争,用7轮的总成绩决出最后名次,因此任何人不可能仅靠运气获得佳绩。比赛的结果,张小冬在7轮的比赛中跑了4轮第一,在几乎没有什么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又获得了一个世界冠军。当比赛结束时,加拿大的卡罗兰主动找到了张小冬,心悦诚服地说:“你的速度确实很快。”两人还合影留念,表示友好,后来还成了好朋友。

女子方面除了张小冬获得三角绕标冠军之外,陈维芳也获得第七名;男子方面苏科和齐建国也分别获得男子次重量级和轻量级的第八名。在这次比赛中,我国总成绩仅次于澳大利亚队,名列第二。这个成绩对一个首次参加世界锦标赛的队伍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先前采访我们的澳大利亚记者,不知他对我们获得两个世界冠军作何评论。

当张小冬在气氛热烈的颁奖会场中两次款款走上领奖台,站在冠军的最高位置上时,我抓住时机拍下了这珍贵的镜头。可是我无论怎么调焦距,画面总是模糊的——原来由于激动,我已经热泪盈眶!

由于这次世界锦标赛是一个跨年度的比赛,所以张小冬的这两块金牌分别是在1984年底和1985年初获得的。当时我国各体育队伍正处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结束不久的休整阶段,所以这两块金牌就像两朵耀眼的礼花出人意料地升起在我国体坛上。在许多国人还不知道帆板是什么项目的情况下,我国的帆板项目就登上了世界冠军的宝座。我国帆板运动在世界赛场上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国家体委领导的重视。我们回国后,全队人员还荣幸地被特邀参加了体委主任办公会议,体委领导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并鼓励我们继续努力,把我国帆板运动提高到更高水平,为祖国争得更多荣誉。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常有个意念在我脑海中回转:这是真的吗?一下子拿了两个世界冠军,这对一个教练员来说,或许是终生的梦想,而我却幸运地很快把它变成了现实,于是欣喜不已。但是转而一想,我本来做好了10年奋斗的准备,若10年的埋头苦干能够实现世界冠军的梦已是万幸,没曾想,不到3年时间,浑身解数尚未使尽,冠军就这样轻松到来了,这说明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通往世界冠军的捷径。在余下还有7年的时间里,绝不能故步自封,要继续沿着这条路子奋力走下去,前景将无限光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