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战争策源地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战争策源地形成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日趋加剧,致使1929—193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近40%,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危机从美国迅速波及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各地。罗斯福施政纲领的核心是避免美国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通过实行“新政”,以应对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政治、经济形势。

page:542-557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20年代出现不同程度的繁荣。但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日趋加剧,致使1929—193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近40%,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上万家银行倒闭,三千多万工人失业,几百万农民破产。危机最早出现在美国,首先是金融系统的崩溃,随后蔓延到工农业。到1932年,美国的工业总产量和国民总收入减少1/2,商品价格下降近1/3,出口额下降70%。5000多家银行倒闭。危机从美国迅速波及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各地。1931年5月到7月,德国国家银行的黄金储备减少42%;1931—1932年,英国失业工人达300多万,英国的国际收支在历史上首次出现逆差;法国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32年与1929年相比,下降了31.9%,国民收入减少了30%。与以往出现的历次经济危机相比,这次危机使生产下降之大,波及之广,持续之长,失业率之高,都是空前的。在这次危机中,农业危机与金融危机、工业危机相伴随。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动荡。数以百万计的大规模的失业,广大劳动者处于赤贫和绝望中。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更加突出,垄断资产阶级不择手段向人民转嫁危机,大大激化了社会矛盾。严重的经济危机,还使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生活状况恶化,推动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总统胡佛看不到危机的严重形势,继续执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政府干预国家经济生活,使经济形势持续恶化,人民对政府失去信任。1932年选举中,民主党人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当选第32届美国总统。罗斯福施政纲领的核心是避免美国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通过实行“新政”,以应对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政治、经济形势。

罗斯福

1933年3月9日到6月16日,罗斯福力促国会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政立法。3月9日,参、众两院通过《银行紧急法案》;3月10日,罗斯福政府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19日放弃胡佛极力维护的金本位;5月通过《农业调整法》,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业危机。5月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通过“以工代赈”,恢复失业者的自尊心和自立精神。6月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复兴署”, 明确劳工的权利,整顿危机中的美国工业。在此期间,还通过了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1933年3月即组成民间资源保护队;5月,国会通过田纳西河流域工程发展法令,综合治理田纳西河,在治理洪水泛滥、利用水力发电、改良土壤和扩大航运等方面都获成功。

“新政”取得初步成绩后,1935年开始用“三R”[3]来概括的社会改革。1935年6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保证了工人的基本权益。1935年8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通过对富人征税,对穷人救济,缩小贫富差距。1938年6月,国会通过了关于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立法,更具体地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使美国在恢复金融秩序、发展工农业生产、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国内外市场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一切有利于危机年代美国社会的稳定,避免了社会进一步的激烈动荡。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北欧国家也很快受到影响。如瑞典的经济在10月已几近崩溃,一些大企业家,如伊瓦·库鲁格等因破产自杀。丹麦的经济形势也同样严重,美国迅速收回在欧洲的投资,以及欧洲大国采取“保护主义”的回应,使国际贸易几乎瘫痪,而主要依靠出口的丹麦,受到沉重打击。1931年,英国、德国等欧洲大国的农产品价格急跌,使丹麦的经济雪上加霜,1932年,约有4300个农场主破产。农业生产的恶化,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生活,城市的失业率直线上升,1930—1932年,由12%上升至41%以上。1933年1月26日,丹麦首相斯道宁在议会上发表讲演,认为丹麦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最严峻的形势。一半以上的丹麦人没有购买力,丹麦经济在快速衰退。

为了挽救丹麦近乎绝望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丹麦政府和最大的反对党自由党,在1933年1月30日签订了丹麦历史上著名的《堪斯勒盖德协议》。该协议包括一部集体协议法,强调政府的经济干预、对农业进行紧急援助,以及丹麦克朗大幅度贬值等。此外还提出一系列社会改良政策。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原先以公共支持和私人慈善捐赠为原则的立法大为简化,取而代之的是支持社会事业的司法原则和国定费用。这样,就为“福利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现实的道路,帮助丹麦渡过了30年代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期间,丹麦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从193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丹麦的工业从业人数翻了一番,丹麦人的生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失业大军消失了,同1920年相比,194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50%。丹麦福利国家模式的本质,是建立较为系统的福利和社会保障系统,它渗透在丹麦社会各个领域,社会各阶层的公民都可以享有。1929年经济危机期间丹麦福利国家的试验,奠定了现代丹麦福利国家的基础。

1919年2月,艾伯特出任德意志共和国总统,7月通过新宪法,史称“魏玛宪法”, 依据魏玛宪法成立的德意志共和国被称为魏玛共和国。1927年,德国的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1929年超过英、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因战败失去了全部殖民地,只能通过削减工资、提高税额的办法向人民转嫁危机,人民生活急剧恶化。经济危机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1928—1933年,德国先后更换了四届政府。经济危机期间,德国法西斯纳粹党(全称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迅速发展。在纳粹党的蛊惑下,越来越多濒临绝望的德国人寄希望于纳粹党首希特勒。1930年9月大选,纳粹党的议席从12席增加到107席,成为国会中的第二大党。大选后,希特勒与垄断资产阶级逐渐结盟。1933年1月30日,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组阁,2月27日,纳粹党制造国会纵火案,诬陷此系共产党所为,借此颁发《保护国家和人民法令》,镇压共产党,取消公民的基本权利,制造白色恐怖。1934年8月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集国家全部权力于一身,法西斯极权体制最终确立。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为了夺取新的“生存空间”,希特勒纳粹党迅速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1930年10月,希特勒以未能满足德国“军备平等”要求为由,退出日内瓦国联裁军会议,随后又退出国联。1936年3月7日,德军占领莱茵非武装区,废除《洛迦诺公约》。1936年10月25日,德意成立柏林—罗马轴心,11月25日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初步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侵略军事集团,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在明治宪法体制下,军权是一种直属天皇的特殊权力,它可以不受监督和制约,这就为军权的泛滥和军国主义的上台埋下了制度的祸根。

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冲击下,统一世界市场和货币金融体系逐渐被英镑集团、法郎集团、美元集团等所代替。以美国为中心的经济协调机制变成了列强间以各自为中心的一个个经济集团的相互对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标志的国际秩序走到了尽头。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日趋活跃。他们把夺取中国东北看作是彻底解决日本经济危机,建立新的海外市场,控制亚洲,进而称霸世界的唯一途径。从1930年起,以中下级军官为骨干的激进团体纷纷出现,他们不断地策划暗杀事件和政变阴谋。1930年9月,陆军中佐桥本欣五郎等人结成了“樱会”,宣称要以国家改造为目的,进行“昭和维新”,建立军人政权。

1931年,军部激进势力以夺取中国东北为目标,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日占领了沈阳和长春,20日占领了丹东、营口、凤城等“满铁”沿线重要作战据点。11月19日占领齐齐哈尔。1932年1月3日,关东军侵占了张学良政权所在地锦州。至此,整个东北落入日军之手。

1936年,陆军激进派发动“二二六政变”,之后成立的广田弘毅内阁,恢复了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修改了1923年制定的“帝国国防方针”,把以美国为假想敌改为以美苏两国为假想敌。另外,还制定了旨在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国策基准”,并以此为根据,大幅度提高军费,扩大军事规模。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京郊外发动“卢沟桥事变”,战火很快燃遍全中国。军部一边扩大战争,一边不断扩大权力。整个国家机器加速了向战时体制的转变。为了克服国务与统帅的不协调,建立了战时体制下特殊的决策机制——大本营内阁联席会议和御前会议。1940年7月27日的大本营内阁联席会议上,通过了《根据世界形势发展的时局处理要纲》,决定一边继续进行对华战争,一边做好把战争进一步扩大到太平洋的准备。1941年9月6日的御前会议上,决定了对美开战的时间表。至此,日本战争机器开始了疯狂的运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