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宋太宗杨业的战争

宋太宗杨业的战争

时间:2022-05-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几年的准备,雍熙三年三月,宋太宗出动三十万大军,向辽朝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杨业的儿子杨延昭进围朔州。代北居民听说宋军到来,纷纷前来欢迎,见了杨业的队伍,热泪盈眶。杨业下令征募壮士,成百成千的人前来应征。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至南京督战。杨业按照宋太宗的命令率兵护卫云、应、寰、朔四州的官吏百姓向内地迁徙。杨业的儿子杨延玉也战死

四、杨业之死

从宋太宗亲自率兵讨伐幽州(宋称辽的南京仍为幽州)以后,宋辽之间没有大的战争。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辽景宗死,长子隆绪即位,就是辽圣宗。圣宗即位时只有十二岁,国事主要由母亲萧太后主持。宋朝的边臣纷纷上书宋太宗,乘辽朝主幼、太后专权、国人不服的机会,收取幽云十六州。宋太宗自太平兴国征辽惨败之后,也一直耿耿于怀,想要灭辽国,挽回面子。因此,他同意臣下的意见,积极做北伐的准备。不过,当时的辽朝对边防并没放松,辽圣宗即位的当年,萧太后就命耶律休哥为燕京留守,总领南面事务。在宋朝“筑城河北,聚粮边境”的同时,耶律休哥也在“劝农桑,修武备”,加强边境的防务。

经过几年的准备,雍熙三年三月,宋太宗出动三十万大军,向辽朝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这次宋太宗虽然没到前线,但一切军事行动都由他亲自指挥。宋军分三路出兵,东路由曹彬、米信率领宋军主力,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击;中路由田重进率领,出飞孤(今河北涞源北);西路由潘美任主帅,杨业为副帅,出雁门。按照宋太宗的部署,计划以东路曹彬的军队攻打涿州(今河北涿县)吸引辽军主力,然后中路、西路绕道辽的南京北边,三路合围,攻取南京。

战争的初期,三路大军捷报频传。曹彬的东路军取得固安、新城两县,然后攻克涿州,击败辽军。中路的田重进连克飞孤、灵丘和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军的战果尤为辉煌。杨业率军从西陉北山,先在雁门谷北口击败辽军,然后追击至寰州。寰州的辽朝守将赵彦章举城投降。杨业的儿子杨延昭进围朔州。朔州的辽兵守将赵希赞抵抗失败,也开门纳降。杨业与杨延昭父子转攻应州,辽的守将艾正等投降。云州(今山西大同)也被杨业父子收复。他们又进兵浑源,同田重进在恒山之下会师。代北居民听说宋军到来,纷纷前来欢迎,见了杨业的队伍,热泪盈眶。他们热情支持宋军,有的充当向导,有的供应军需,有的乘夜斩辽军首级来献,还有的参加宋军打仗。杨业下令征募壮士,成百成千的人前来应征。

面对宋朝的全面进攻,辽朝忙调集各路军队,令耶律休哥抵御宋军主力曹彬的军队,派耶律斜轸抵御潘美、杨业。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至南京督战。宋军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因兵力分散,相互不能很好地配合,加之粮草供应不及时,给辽军的反击提供了条件。四月,曹彬在涿州遇到耶律休哥的军队,粮食不继,萧太后和辽圣宗的援军已到了涿州东。辽军两边夹击,曹彬从涿州败退。五月,曹彬和辽军在涿州西南四十里的歧沟关大战。宋军败退,夜渡拒马河,耶律休哥引精兵追击,宋军掉到河里淹死的不计其数。曹彬退到易州,在州东沙河驻营,听说耶律休哥领兵来了,宋军争渡沙河,死亡过半,史书上记载“沙河为之不流”。曹彬的主力军全部溃败。宋太宗得悉东路军溃败,伐辽的勇气一下子全没了,急忙下令让中路、西路兵马撤退,令田重进屯定州,潘美、杨业退守代州,徙云、应、朔、寰四州吏民入雁门关,分别安置在河东和京西。

那时候,辽大将耶律斜轸率十万大军直奔宋朝西路军而来,先攻陷蔚州,潘美率师去救,同辽军战于飞孤,宋军败。原来已为宋占领的浑源、应州守将都弃城而逃。六月底七月初,耶律斜轸乘胜进入寰州。杨业按照宋太宗的命令率兵护卫云、应、寰、朔四州的官吏百姓向内地迁徙。那时曹彬、田重进的两路宋军都已撤回,辽军集中近二十万人的兵力,攻击代北的宋军。在辽军的优势兵力面前,杨业向潘美建议,不要正面同辽军作战,可以领兵出大石路,向北奔应州,虚张声势,将辽军的主力引向应州的西边。同时派人密告云州、朔州等地的守将,等宋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的官吏、百姓先出来,这就不怕辽军前来追击了。而位于寰州的辽军怕被宋军切断后路,就会转向应州,这样在寰州西侧的朔州军民也可乘势南出石碣谷(今朔县城南之上、下石峡谷),避开辽军的袭击。再在谷口安排三千弓弩手,派骑兵在中路支援,这样三州的官吏、百姓可以万全,陷入敌后的宋军也能安全撤退。杨业的这个“示形于东,而务于西”的计策,在兵少而又要完成护卫几州百姓撤退任务的情况下,是切实可行的。但是,监军王侁竭力反对杨业的建议,提出了一个不顾客观条件而蛮干的建议。他说:“我们领数万精兵,怎能如此怯懦?”他主张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到马邑(当时是寰州城的所在地)。另一将领刘文裕赞成王侁的办法。杨业忙说:“不可,这样势必大败。”王侁嘲笑杨业说:“君素号‘无敌’,今遇敌军不战,是不是另有什么打算(暗指杨业是否要去投靠辽朝)?”

杨业听了这话十分气愤,他对潘美、王侁等人说:“现在的形势对我军不利,按你们的主张去做,不是白白让士卒送命吗?你们说我怕死,我可以为你们打头阵。”当时作为西路军主帅的潘美,也要杨业执行王侁的方案。临行,杨业哭着对潘美说:“这次去必然会失败。我原是北汉的降将,早就应当死的。太宗没有杀我,而且委为将帅,授予兵权。我并非纵敌不打,只是想等候时机,杀敌立功,报答国家的恩典。今天各位责备我避敌,我当先去战死。”他说着用手指着陈家谷口(今朔县西南陈家沟)的方向说:“诸位在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等我转战到这里,就以步兵夹击相救,不然就会全军覆没。”杨业说完就率领儿子杨延玉和老将王贵等,自石碣谷奔向寰州前线。

辽军统帅耶律斜轸听说杨业领兵前来,命先锋萧挞揽在路上埋下伏兵。第二天早上,杨业与耶律斜轸在朔州东边相遇,双方交战,耶律斜轸假装战败,且战且退。待杨业进入萧挞揽的埋伏圈,伏兵四起,耶律斜轸回师再战,把杨业包围起来。杨业率众突围,苦战到下午,箭尽力竭,拼力杀出重围,到达陈家谷口时天色已近黄昏。杨业见两边静悄悄的,连个人影也没有。原来潘美、王侁等在这儿等到上午,不见杨业到来。王侁以为辽兵败了,怕杨业独占功劳,就领兵离开了陈家谷口。潘美也沿交河西南走了二十里。一会儿,潘美听说杨业兵败,但没去接应,反而带兵逃走。杨业气得拍着胸口大哭,只好率领士卒力战。那时跟随他的将士只剩下百余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都各有父母妻子,同我一起死在那里没什么好处,你们跑回去还可以报告天子。”将士都感动得泪流满面,谁也不肯离去。老将王贵杀死几十个辽兵,弓箭用完了自己也被杀死。其余士卒全部战死,没有一个生还。杨业的儿子杨延玉也战死沙场。剩下杨业一人,他身受几十处伤,还用刀砍杀了几百个辽兵。杨业的马也受了重伤,不能再行进。他躲到树林里,辽将耶律奚达望见他的袍影,射了一箭,杨业从马上摔下来,被捉住了。

杨业被俘后,送到辽军统帅耶律斜轸处。耶律斜轸责备杨业说:“你同我国角胜三十多年,今天有何面目同我相见!”不过,耶律斜轸对杨业的骁勇也很敬佩,想招降他,但是遭到了杨业的坚决拒绝。萧太后和辽圣宗事先下有密令,要耶律斜轸切勿用暗箭伤害杨业,务必活抓。辽将耶律奚达虽然捉住了杨业,但因他是用暗箭射伤再捉住的,而且又没能劝降杨业,萧太后非但没有嘉奖他,反而处分了他。由此可见辽朝统治者对杨业是何等的钦佩和重视。杨业一生抗辽,自然不肯降辽。他被俘后叹息说:“宋太宗待我甚厚,我总盼望打败辽军,捍卫边疆以报国家。没想到却被奸臣嫉妒,逼着我去送死,落得全军覆没,还有什么脸活在世上呢?”他在辽营绝食三天,就牺牲了。

造成杨业之死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多数认为潘美应负主要责任,因为他是西路军的统兵主帅。他不采纳杨业的正确建议,而听从王侁的错误主张,以致造成杨业兵败至陈家谷口,而潘、王又没有按事先的约定在那儿接应,却违约撤兵,这自然就导致杨业被俘。少数人认为,王侁和刘文裕应负主要责任,当时监军权力很大,潘美不敢不听他的。不过,持这种见解的人,也不否认潘美对杨业的死负有责任。因为他没有坚决反对王侥的主张,又在关键时刻违约撤兵。总之,杨业的死是王侁、潘美等人造成的。

杨业一生抗辽,从北汉时起,就在雁门地区抵御辽兵南下,一直到归宋以后,前后三十多年。辽兵南下掳掠,对当时北汉和后来的宋朝百姓来说,都是个很大的威胁,所以杨业抗辽就受到宋朝和宋以后历代人民的称颂。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说,杨业、杨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乡里儿童村夫),皆能道之。”杨家将故事的流传也就从此开始。北宋的杂剧中,就有杨家将的故事。南宋时,说书人也纷纷讲述杨家将的故事。据记载,那时说书人的话本里有《杨令公》《五郎为僧》等。元曲中的杨家将故事就更加多了。元曲大作家关汉卿,就写过杨家将的剧本,题为《孟良盗骨》。到了明代,已有了杨家将内容的长篇小说,题为《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有关杨家将的戏曲、小说一直流传到今天。宋朝人还为杨业修了几座祠庙,在山西代县有杨业的家庙,在苏州也有杨业家庙,在北京密云古北口有杨无敌庙,古北口的庙至今犹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