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的实践与思考

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静宁县委坚持“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注重拓源头、抓培养、重选用、抓保障,为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三)重视基层抓选任,让领导干部从基层来,激发基层干部队伍活力。
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的实践与思考_选人用人科学化研究

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的实践与思考

静宁县委组织部

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是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实践命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大力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炼、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为建立来自基层一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确立了政策导向。静宁县属国扶贫困县,辖24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现有乡镇基层干部1555名,其中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311名。近年来,静宁县委坚持“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注重拓源头、抓培养、重选用、抓保障,为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一、主要做法

(一)拓宽渠道抓源头,让优秀人才到基层去,夯实领导干部培养链的人才资源基础。基层干部是建立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的人才资源基础。县委围绕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灵活多样的基层干部进入机制,努力蓄积干部队伍“源头活水”。一是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严格按照《公务员法》和省、市安排部署,坚持“凡进必考”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统一开展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二是坚持从高校毕生业中考录基层工作人员。在认真落实省、市公务员考录计划的同时,县上每年有计划地面向全县应往届高校毕业生,组织开展基层工作人员招录考试,既有效缓解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压力,又充实了基层工作力量。三是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为优化基层领导班子结构,县委研究提出关于加强干部工作的意见,坚持从县直单位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具有培养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三年来先后选派14名县直科级干部到乡镇担任主要领导,提拔1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担任副职领导,对20名纳入县管科级后备干部库的“80后”全日制本科毕业生,集中选派到基层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等一线单位挂职锻炼。随着大批高校毕业生和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培养锻炼,基层干部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有效改善了基层干部队伍的年龄、文化和任职经历结构。

(二)优化措施抓培养,让基层成为干部锻炼成长的主阵地,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干部培养锻炼的主阵地,采取多种形式拓宽基层干部培养锻炼的有效载体。一是扎实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充分发挥县乡党校主阵地作用,不断规范培训班次、丰富培训内容、更新培训形式,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三年来,累计举办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科级后备干部、村“两委”负责人等基层干部培训班26期,培训基层干部1520人(次),对392个行政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普遍轮训了一遍。分批组织170名基层领导赴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学习,选派78名基层干部参加了省、市调训,有效开阔了基层干部视野,增强了发展意识和服务基层的能力。二是认真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在乡镇机关、村级组织等基层干部中先后深入开展了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集中教育活动。结合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注重加强对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调研指导,在全县开展了乡村班子和干部队伍“大调研、大培训、大检查、大整顿”活动,较为详细地掌握了乡镇领导班子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工作建议和改进措施,为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找准了抓手。三是加强基层干部实践锻炼。先后制定了《静宁县乡镇干部管理办法》、《静宁县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办法》等10多项制度,注重加强基层干部培养管理和实践锻炼。坚持推行“工作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解决、干部在一线培养”的“一线工作法”,加强乡镇干部驻村指导和扶贫帮困,促进他们在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中心工作中服务基层、了解基层、提升本领。对县委管理的科级后备干部,有计划的安排到重点项目、重点岗位和复杂环境中接受锻炼。对选聘在基层一线任职的大学生村官等高校毕业生,注重在项目建设、产业调整等强农惠农政策上给予倾斜扶持,为他们经受锻炼、有所作为搭建平台。

(三)重视基层抓选任,让领导干部从基层来,激发基层干部队伍活力。为了提高基层干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激发立足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县委坚持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基层工作第一线和急难险重岗位考察识别干部,对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基层干部,优先提拔,放手使用,把“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具体化,坚持做到了“五个优先”:向上级党委推荐副县级党政后备干部时,优先从现任党委书记或具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的县直单位正职中考虑;在乡镇党政正职出现空缺时,优先从乡镇领导或具有乡镇任职经历的干部中选配;在提拔使用干部时,优先考虑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干部;在竞争性选拔干部时,优先录用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干部;在干部交流调整时,优先考虑和安置现任乡镇领导干部,注重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和注重基层任职经历选任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导向进一步确立。

(四)关怀激励抓保障,让基层成为干部创业的大本营,增强干部扎根基层的信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贯彻“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的要求,积极落实激励保障措施,改善了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确保乡镇干部人心思稳、扎根基层。一是稳步改善基层条件。先后多渠道筹资1600多万元,新建改建了14个乡镇的办公楼、职工宿舍和食堂。整合农村文化共享、远程教育等项目,为20个乡镇配套了篮球架、投影仪等文体电教设施,帮助建起了活动阵地,丰富了乡镇干部文化生活。二是逐步提高报酬待遇。2006年7月工改后,根据省、市精神,对在乡镇工作满30年并在乡镇退休的干部,退休费全部按100%计发。2007年1月改进了乡镇工作人员岗位津贴,人均月标准提高到80元。认真落实规范性津贴补贴,使乡镇干部人均年规范性津贴补贴达到全市1.8万元的水平,年平均工资达3.7万元。三是注重激励关怀。先后对154名基层公务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产业致富带头人进行了表彰奖励。结合县级领导包乡联村和组织部长下基层等活动,坚持对基层干部开展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基层干部工作和思想动态,进一步了解干部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并针对性的进行排忧解难,解除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通过实实在在的激励关怀,有效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增强了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信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培养干部的机制不够完善,基层干部综合素质差异还比较大。近年来,静宁县通过拓宽基层干部进入渠道,落实基层干部大规模培训,在基层培养聚集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基层干部队伍的年龄、学历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助推新农村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基层干部培养锻炼方面,还存在培养机制不够完善、锻炼抓手不多的问题,特别是基层干部缺少到上级领导机关交流任职和挂职锻炼的机会,致使一部分基层干部尽管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工作敬业,但由于环境所限,视野不够开阔,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在思想观念、服务水平和领导科学等方面,都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一些基层干部“能干不一定能讲、能干不一定能考”的问题比较明显。

二是基层干部交流渠道不够畅通,干部往基层走的认识还有差距。静宁县是国扶贫困县,也是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县,基层的生活环境差、工作条件艰苦,是造成城乡干部交流渠道不畅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乡镇设置较多,基层干部基数大,基层干部特别是从机关选派到基层任职的干部,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脱颖而出的机会,使一部分基层干部和选派干部产生了被组织遗忘的消极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机关干部不愿下基层的思想顾虑。

三是从基层选拔干部的机制不够健全,基层难留人才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各级组织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在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干部的工作有了很大改善。但从制度层面来看,还没有就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作出具体的制度规范,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基层干部提拔难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善。同时由于干部安置压力较大,乡镇党委书记交流担任县直单位主要领导的机会也比较少,安置出口不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基层干部不愿长期坚持在基层干事创业,基层难留人才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对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的思考与对策

建立来自基层一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重点要在解决认识问题、培养问题、选拔问题和保障问题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在教育引导上下功夫,切实凝聚“干部在基层成长”的思想共识。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重点要在凝聚思想共识上下功夫。首先,要强化思想认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及中组部有关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干部的导向,进一步明确认识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的重大意义,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组织部门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的责任意识,始终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政策上导向明确,工作上措施得力,进而激发广大干部“到基层锻炼成长”内在动力。其次,要加强教育引导。采取集中学习教育、开展谈心谈话等多种形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提高下基层培养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大力宣传基层干部中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和鼓励大广大干部到基层创业建功,增长才干。第三,要重视激励保障。认真落实“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的要求,着重从完善物质保障、注重精神激励、提高政治待遇等各项激励措施,引导干部积极下基层培养锻炼,安心在基层工作,树立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二)坚持在培养锻炼上下功夫,努力搭建基层干部锻炼成长的广阔平台。基层一线锻炼和多岗位锻炼是培养年轻干部的有效途径。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在切实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同时,积极搭建锻炼平台,灵活干部交流方式,使基层一线培养干部成长常态。一是坚持干部在基层一线锻炼。继续推进从优秀村(社区)干部和选聘期满的基层工作人员中考录基层公务员,加大从高校毕业生中考录基层工作人员,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基层培养锻炼。支持并鼓励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有重点的选派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和急难险重岗位,让他们在经济建设第一线、基层工作最前沿锻炼作风,提高本领。二是加大基层干部交流培养。根据干部的不同特点和岗位需求,本着“工作性质相近、业务专业对口”的思路,建立基层干部定期交流制度。进一步拓宽基层与上级机关的纵向交流渠道,探索乡镇街道一线干部直接交流到省、市党政机关、部门任职,实现基层干部越级跳。对长期在基层工作或选派到基层任职的优秀年轻干部,要尽量缩减培养周期,实现跳跃式任职,达到提拔交流一个、激励带动一片的效应。三是扩大基层干部挂职锻炼范围。积极创造条件和争取上级机关支持,在选派机关干部到基层培养锻炼的同时,有计划地选派一部分优秀的基层干部到上级领导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挂职锻炼,进一步拓宽基层干部培养和发展空间,使干部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环境、不同岗位的培养锻炼,促进全面发展。

(三)坚持在提拔使用上下功夫,树立“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选拔链,关键在于坚持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只有坚持“多用、重用、及时用”的原则,给予基层干部合理的政治关怀和相应待遇,才能真正解决年轻干部不敢去、不愿去,基层干部不愿留、不安心的问题。一是坚持从基层一线遴选机关工作人员制度。坚持对县级以上机关,除部分特殊岗位外,一律要面向基层考录工作人员。对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优秀年轻干部,有计划地安排到基层任职、挂职,真正让“到基层培养锻炼”成为各级干部的必须经历和自觉行动。二是实行选任基层干部量化制。在领导班子换届和上级党政机关领导班子调整补充时,要明确并严格执行两个“达到半数以上”的规定,即市级党政班子中有县级领导工作经历的要达到半数以上,县级党政班子中有3年以上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等领导工作经历的要达到半数以上。在正常的干部调整补充中,也要明确一定的比例和职数,直接面向基层一线选拔,确保更多的优秀基层干部进入组织视野。三是面向基层开展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选拔领导干部时,要改进竞争方式,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基层,把政策向基层倾斜,根据基层干部“会干不一定会考”、“会干不一定会讲”的特点,改进笔试和面试工作,让基层一线干部能够在竞争中涌现出来。

(四)坚持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努力构建从基层选拔干部的长效机制。让干部愿意到基层,安心工作在基层,建立健全完善的长效机制是必要保障。一是做好科学规划。把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链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眼长远,科学制定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的长远规划。坚持从基层实际出发,健全完善基层干部培养锻炼和提拔任用的各项制度措施,为基层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提供保障。二是强化统筹共建。组织人事部门是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切实提高责任意识,探索建立组织人事部门、上级机关、基层单位“三位一体”的基层干部培养管理体系,加强上下协调沟通,形成整体工作合力。三是创新管理制度。要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考核管理工作,注重把干部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及涉及个人利益问题上的表现作为考核干部德的重要依据,准确评价干部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能力素质。建立基层选派干部培养管理档案,加强跟踪了解,强化考核结果运用,防止只派不管、只选不用的现象发生,确保不让长期在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吃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