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怀志赴秦,大展宏图

怀志赴秦,大展宏图

时间:2022-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商鞅国君后裔,少有奇才商鞅,原名卫鞅,人称商君,本是卫国国君的亲生儿子,却是庶出没名分,没资格继承卫国王位。商鞅对二人的崇拜,估计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其经历和主张,对商鞅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商鞅也决定出外闯荡。如果魏惠王脑子一热,听了公叔痤的话,说不定商鞅真能在魏国大展宏图。

10

商鞅

国君后裔,少有奇才

商鞅(公元前395338年),原名卫鞅,人称商君,本是卫国国君的亲生儿子,却是庶出没名分,没资格继承卫国王位。 介乎“高富帅”与“矮穷矬”之间,兼有贵族的气质和草根的勤勉,当然少不了贵族的骄傲和草根的偏执。

两种略显矛盾的品质,是商鞅成就辉煌的保障,同时也是其惨淡收场的根源。

谜一样的童年

商鞅这种历史名人,身世信息史书上应多有记载。但吊诡的是,史书对此语焉不详。

商鞅童鞋的童年,《史记》上就六个字:“少好刑名之学。”所谓“刑名之学”,就是“循名责实、论功行赏、按罪用刑”,算是一种维护统治、巩固君权的学问。商鞅从小就偏爱这种学问,这对他以后的政治主张影响还是挺大的。

童年简单点,身世可以来点故事吧,但《史记·商君列传》也只一句:“卫之诸庶孽公子。”寥寥数字,司马迁却用了“庶”、“孽”两个带有歧视色彩的字眼,商鞅的身世在正统史家看来还是有点悲催的。

偶像崇拜

香港中文大学郑良树教授在《商鞅评传》里说,商鞅“好刑名之学、习杂家之言、好李悝之教、兼兵家之术”,意思是说,商鞅从小博览群书,兼通兵、法、杂多家之学,是个学富五车的好学生。

这里涉及了商鞅的两位偶像——李悝和吴起。

李悝(公元前455395年),魏国人,他当魏国丞相那些年,曾推行变法,后世称为“李悝变法”,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变法,影响颇为深远。

吴起(公元前440381年),卫国人,和商鞅是老乡,也在魏国做过大官,后跳槽到楚国当宰相,推行“吴起变法”。吴起也是个人才,文能变法强国,武能统兵征战,曾作《吴子》,与《孙子》并称为《孙吴兵法》。

商鞅对二人的崇拜,估计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其经历和主张,对商鞅产生了巨大影响。

鸿鹄负志,投奔魏国

卫国人在魏国

由于商鞅是“庶孽公子”,没资格继承卫国王位,刚好当时流行“移民当官”,其偶像吴起就曾以卫国人的身份,先后在鲁、魏、楚三国任职,最后还当上了楚国宰相。因此,商鞅也决定出外闯荡。

第一站,商鞅选在魏国。原因很简单,一是他的两大偶像(李悝和吴起)都曾在魏国大放异彩,商鞅觉得,魏国是他们这群人的福地。二是卫国和魏国离得近(卫在今河南北部,魏在今山西南部),一旦有事,逃跑也方便。

就这样,商鞅意气风发地来到了魏国,并且直接就做了魏国宰相公叔痤的家臣。

公叔痤

公叔痤这人在魏国算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而且很有知人之明,跟伯乐可堪一比。但他没有伯乐的大胸怀,心胸狭隘,见不得别人好,更见不得别人比自己有才。一旦有人可能会威胁他的地位和利益,立马会想方设法迫害他。

当初吴起在魏国混得风生水起时,公叔痤就曾使绊把吴起赶出魏国。这一次商鞅投靠他,结果可以想象。

《史记·商君列传》一针见血:“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司马迁这话既委婉又直接,简单的“未及进”三个字,狠狠揭穿了公叔痤雪藏商鞅的卑劣行径。

临死前的推荐

后公叔痤重病垂危,魏惠王念其劳苦功高去看望他。

这一次,公叔痤可能是良心发现,也可能是病糊涂了,破天荒地把商鞅推荐给魏惠王,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

意思就是:商鞅这个小子,年纪虽小,本事却大,魏惠王可以把整个魏国交给他打理,保准没问题!

如果魏惠王脑子一热,听了公叔痤的话,说不定商鞅真能在魏国大展宏图。可是,公叔痤一辈子都在使绊坑害对手,魏惠王什么时候见他推荐过人才,于是压根没把这话往心里去。公叔痤一看情形,既然重用不了,那就毁了吧,坚决不能便宜其他国家!

于是,公叔痤又派人偷偷跟魏惠王说:“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接下来,更加戏剧化的一幕发生了。

这边公叔痤刚打完小报告,让魏惠王杀了商鞅,那边又赶紧把商鞅叫过来,老老实实交代:“今天我向魏惠王推荐你当宰相,可是他没批准。我没办法,只能央求他把你杀了。我觉得心有愧焉,所以跟你示个警。你还是赶紧跑吧,被抓住的话,命就没了。”

商鞅回道:“您安心去吧,我的小命就甭操心了。您推荐我当宰相,魏惠王不答应,您转头又让他来杀我,他只会认为您病糊涂了,绝对不会真杀我的。”

商鞅还真是艺高人胆大,仅凭自己的一番推测,就愣是不躲不逃。

果然,魏惠王回宫以后,不仅没把公叔痤的建议当回事,而且还跟别人说:“公叔痤真是病糊涂了,胡话一大堆!”至于杀商鞅的事,早抛到九霄云外!

良禽择木,秦国应聘

虽然魏惠王没有因为公叔痤的话而难为商鞅,但商鞅想在魏国实现梦想,几乎是不可能了。

恰好当时秦孝公在四处招聘人才,商鞅觉得自己完全能胜任秦国的工作,于是就带着一部《法经》(李悝的学术著作)去应聘了。

12

商鞅赴秦

那时候应聘是不用笔试的,直接参加面试。但面试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有才,而且要有财,不然你拿什么贿赂当官的,没当官的推荐,可能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于是,商鞅按照正常的官场程序,先是巴结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尔后,景监为他安排了一次秦孝公亲自主持的面试。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面试都是一门大学问,面试的口才、技巧、礼仪等等,几乎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商鞅去秦国应聘的时候,估计年纪也不大,有点年少轻狂、恃才傲物,所以也不是很重视秦孝公的面试。最终,他幸运而又悲催地参加了三次面试:

第一次面试:帝道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会珍惜。商鞅的面试就是这样,他只是巴结了一下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后者便给他安排了一次面试。这种机会,得之太易,以至于一开始并不珍惜。

面试前,商鞅居然没有理会秦孝公的兴趣爱好,面试时,更没有注意秦孝公的反应。从始至终,商鞅都像在唱独角戏一般,滔滔不绝地讲解他的“帝道”,完全不顾秦孝公的感受。

《史记》说:“孝公时时睡。”秦孝公没听几分钟就哈欠连天,最后更是直接睡了过去。

面试结束后,估计商鞅也没有礼节性地客套两句,直接大袖一拂,走了。秦孝公对于这种浪费自己宝贵时间的人,真是深恶痛绝,景监这个推荐人也受到牵连。

据《史记》:“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说这种人纯粹就是折磨我的听觉神经,怎么能当大用!

景监莫名其妙挨了骂,心里当然不好受,回头就找商鞅唠叨。商鞅更直接,不仅毫无愧色,还义正词严地说:“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这话真够有个性的,他从头到尾就没觉得自己不对,反而还认为自己说的都是金科玉律,只是秦孝公不开窍而已。

这可真是贵族一般的骄傲,草根一样的偏执。

第二次面试:王道

第一次面试结果不好,商鞅当然不会就此罢休。一次不行,就来二次。

五天后,估计商鞅又贿赂了景监,为他安排了又一次面见孝公的机会。

这一次,商鞅依旧口若悬河地讲解他的“王道”。

《史记》里说的“未中旨”三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商鞅的那些“王道”,没一句是秦孝公想听的。

景监这个倒霉鬼又一次挨了老板的骂,而商鞅,自然也免不了被景监埋怨。不过商鞅脾气倒不错,虽然被景监责备,但是毫不气馁,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贿赂加央求,让景监又安排了一次面试!

13

商鞅面试

第三次面试:霸道

第三次面试可谓大获成功,商鞅信心满满地向秦孝公讲解“霸道”,后者听得着了迷,不知不觉凑到商鞅的坐席前,一连听他说了好几天都没觉得疲惫。

这次商鞅的面试陈述,一是口才了得,能够滔滔不绝地说几天;二是内容充实,非常具有吸引力,不然秦孝公也不会听入迷。

这一次,秦孝公如获珍宝,开始重用商鞅,并于公元前359年,提拔他为左庶长。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兼民政部长,是实打实的军政大臣。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沿用这个职务好几百年,素有“上马可治军,下马可治民”的双重职权,其位之高,可见一斑。

从这一年开始,商鞅正式走上了大秦帝国的历史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