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次读书成才热的很重要

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次读书成才热的很重要

时间:2022-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考一条桥1.高考一条桥“文革”十年,使中国的高考制度完全中断了,人才的标准被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没有一个可靠且客观的指标来确定谁是谁非,为此,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高考一条桥

1.高考一条桥

文革”十年,使中国的高考制度完全中断了,人才的标准被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没有一个可靠且客观的指标来确定谁是谁非,为此,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为使这一代价不再偿付,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向中央建议尽快恢复高考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急需的“红色工程师”。

1977年8月13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这对当时苦于没有出路的广大青年来说,是真正的福音。翻找出皱巴巴的课本,未待整理一下激动的心情,投入到一场决定命运的“战斗”中去,成了当时不容犹豫的选择。新华书店里的数理化自学丛书被一抢而空。无论在农村、工厂、部队、学校,大家都站在复习赶考的起跑线上,抓紧时间,刻苦学习。

1978年初,1000万青年潮水般涌向各个城市的考场,去争取改变命运的权利和机会。他们中有十六七岁的少年,也有已届而立的青年,甚至还有哺乳的母亲。据统计, 1978年全国高校一共招生50万1000万比50万,机会均等条件下的竞争也是残酷无情的。没有什么力量来改变事实,当时就是干军万马过高考这条独木桥。名落孙山者便失去了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机遇。但是,在蔚然成风的“学习热”、“科学热”、“成才热”的推动下,他们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自学、函授这条更加坎坷的成才之路。上海公交公司发现,在当时下班时间和晚上8时左右,出现了两个乘车高峰,一次是下班回家的人流,另一一次则是夜校补习的青年人群。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在自学攻读本科、大专01980年到1986年,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获得本科、专科文凭的专门人才达152多万人,相当于同期全日制普通高校培养专门人才总数的73%。

而考进大学的莘莘学子,更是拼命吸取知识的养分。他们读书的广度、深度,不仅与社会其他成员大不相同,也与“文化革命”前的大学生有很大差别。他们通过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宗教等一切可以接触到的知识领域来丰富自己,不知疲倦,劲头十足。这股读书求知的热潮与整个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虽然得以恢复,但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还是很大的,相对于正规的大学学生,那些走上自学或函授之路的青年人心理不是完全没有忧虑的。但求知的渴望、成才的需求、时间的紧迫感等都使他们无暇他顾。何况那时候,上辅导班、函授班的费用还远远没有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这是形成“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次“读书成才热”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面对这样的求知热,一位回归大陆的台湾大学教授这样感慨:青年可爱,青年可敬;大陆有望,中国有望。中国找到了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点:恢复高考,振兴教育.人才兴邦。

1982年9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总书记胡耀邦以洪亮的声音告诉全党:今后使用和提拔干部,必须把学历和学习成绩同工作经历、工作成绩一样作为重要依据。这一举措的意义是深远的,说明我们党的领导已十分清楚地看到:要指引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有一批既忠于马克思主义原则,同时又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干部,这是中国实现持久和稳定发展的前提。这一举措也说明了中国高考制度大众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不一定非书香门第、不一定是工农青年、政治表现不再唯一、推荐不再万能,这样一来,它给所有的人以同等的机会。尽管我们知道,机会的平等从来不等于结果平等的一样。应试决定的命运也有偶然性。把一个人是否拥有一张高等教育的文凭,视为提干、分房、“农转非”的前提,虽然有失合理,但这毕竟恢复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文化价值尺度,对于一个还有近三亿文盲、半文盲的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对“四人帮”搞的那套“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愚民政策是有力的批判。当然,我们在求知热潮涌动的时候,还必须注意到文凭的含金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