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巧设问题激发思考

巧设问题激发思考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巧设问题激发思考巧设问题激发思考1.概念是思维的基础概念是推理的依据,是解题的基础,化学概念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在问题的提示下,学生会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思考,在讨论中得出结论:氧气与二氧化碳是不同的分子,不同的分子会有不同的化学反应,因而化学性质不相同。第一题侧重基础,后两个题则由浅入深,训练发散思维,让学生尽情发挥能力。

巧设问题激发思考

巧设问题激发思考

1.概念是思维的基础

概念是推理的依据,是解题的基础,化学概念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形成概念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每个概念都有其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如果只是将化学概念当名词来解释,甚至只是从词语上背诵,而不联系具体事例和实际,会导致对概念的一知半解,不能灵活运用,甚至会造成阅读和理解的混乱,这当然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了。在化学概念教学中,正确的做法是坚持由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注意引导学生提炼概念的要领和本质,培养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概念的能力。

如在讲授分子概念时,可以增设一组对比实验,将引燃的系有火柴的铁丝分别插入盛满O2和CO2的集气瓶中。实验前先提出几个问题:两瓶气体的分子是否相同?铁丝在两瓶气体中的反应是否相同?氧气的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在问题的提示下,学生会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思考,在讨论中得出结论:氧气与二氧化碳是不同的分子,不同的分子会有不同的化学反应,因而化学性质不相同。

继续提出问题:如果两瓶都是氧气,虽然装在不同的集气瓶中,将引燃的系有火柴的铁丝放进去,燃烧现象是否相同?此两瓶气体的分子是否相同?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学生自然会联想到:两瓶氧气含相同的分子,分子相同,化学性质就相同,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自然就会得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一概念。

为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还要向学生强调“化学性质”、“一种”等限定词语的作用和意义。

由此引导出新的问题:分子是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呢?例如氧气、液氧由相同的氧分子构成,但物理性质是否相同呢?师生一起从氧气、液氧的颜色和状态方面来比较,学生会得出结论:氧气和液氧的分子相同,但物理性质并不相同,故分子并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而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若再问:“一种微粒”可否说成“唯一微粒”呢?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而铁的化学性质则由铁原子保持,故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但不能说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微粒。

经过这样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对概念的剖析,学生对分子这一抽象概念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不但理解了这一概念,而且记得牢固,进而可以在实际中灵活地运用。

所以,必须重视概念的教学,只有弄清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2.优化书面练习

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求多不求精会使学生穷于应付,身心俱疲,乃至厌倦学习。从接受知识的角度看,练习和作业并非越多越好,讲求质量、针对性和目的性是前提,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既能让知识消化,又不觉重复单调;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训练创造性思维。

例如化学方程式的训练,可考虑设计如下的几种练习形式。

第一题 判断下列反应能否进行,写出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汞和硫酸锌溶液  B.铁和稀硫酸

C.碳酸钡和盐酸   D.氢氧化铜和稀盐酸

第二题 铁、盐酸、硫酸锌溶液、硝酸钾溶液、苛性钠溶液、硫酸铜溶液、二氧化碳等物质中,哪两组相遇能发生反应?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第三题 写出以锌、稀硫酸、氧化铜三种物质为原料,用二种方法制取铜的化学方程式。

第一题侧重基础,后两个题则由浅入深,训练发散思维,让学生尽情发挥能力。

在化学学习中,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重要作用。对学生来说,在探索性实验中要凭他们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去设计实验方案,要自己去发现未知的知识或规律。实验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意料之外的实验现象。

例如做白磷自燃实验,可先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空气中的白磷和红磷哪种能自燃?热水中的白磷和空气中的白磷哪种能自燃?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空气中的白磷和红磷都能自燃,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热水中的白磷能自燃,到底能不能呢?可分成几组做实验。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观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可燃物燃烧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温度达到着火点和与氧气接触。

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这时就会想到向热水中通空气。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把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探索。

创新才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否则就不会有前途。缺乏创新能力的人适应新社会、新环境会感到困难。因此,在学习中,应打破常规模式,在吸取传统教育中一切有益成分的基础上,用创新学习来弥补传统教育体系之不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精神的开拓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