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祺祥政变与慈禧垂帘

祺祥政变与慈禧垂帘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祺祥政变与慈禧垂帘祺祥政变与慈禧垂帘咸丰十年秋天,英法联军进犯北京的时候,惊慌失措的咸丰皇帝,带着他的皇后、贵妃和王公大臣,逃到了承德的避暑山庄。定明年改元为祺祥。小皇帝登极后,那拉氏和钮祜禄氏同时被尊为皇太后。那拉氏还有点担心,害怕一旦政变成功,自己以太后身份临朝视事时,得不到外国使节的承认。她指使亲信写奏折,以皇上年幼为由,主张让皇太后垂帘听政。政变的序幕就此拉开了。

祺祥政变与慈禧垂帘

祺祥政变与慈禧垂帘

咸丰十年(1860年)秋天,英法联军进犯北京的时候,惊慌失措的咸丰皇帝,带着他的皇后、贵妃和王公大臣,逃到了承德的避暑山庄。

咸丰皇帝住在避暑山庄里,接踵而来的内忧外患,搅得他心力交瘁,原本虚弱的身体此时更加难以支持。不久,便得了一场重病,经御医多方诊治无效,到第二年七月便一命归天了。

那当儿,新登皇位的大阿哥载淳还是一个六岁的娃娃。怎样才能让他当好这个九五之尊的皇帝呢?咸丰临终前想出了两个自认为是万全的办法:一个是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协力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赞襄政务”,就是协助管理朝政。定明年改元为祺祥。这就是说,在小皇帝亲政以前,朝廷军政大权都由这八位大臣掌握。肃顺深为咸丰所信,与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时。

即使如此,咸丰还不放心。如果这八位大臣心怀不轨怎么办呢?他又在第二个办法中作了精心的安排。辅政大臣虽然可以处理军政大事,但他们不能直接号令天下,代表皇权的玉玺交由小皇帝的母亲皇贵妃那拉氏掌握;与此同时,又赐给皇后钮祜禄氏一颗“同道堂”金印。规定:凡是以皇帝的名义颁行的命令、文件,除盖有皇帝的玉玺外,还得同时盖上“同道堂”的金印,以便相互钳制。

咸丰哪里料得到,事情不仅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而且是那么迅速。就在咸丰灵柩回京的路上,朝廷里发动了一场政变,大权落到了小皇帝的生母、皇贵妃那拉氏手里。

那拉氏祖居叶赫(今辽宁开原北),所以人们又称她为叶赫那拉氏。她小名兰儿,18岁那年应选入宫,起初只做些杂活,没有亲近皇帝的机会。有一次,她看到咸丰在圆明园的竹林中散步,便拉开宛转的歌喉,唱起动人的小曲儿来。皇帝循着歌声,慢慢走到了兰儿身边。见她模样周正,乖巧伶俐,便将她封为兰贵人。

兰贵人得宠后,经常随侍皇帝身边,后来又晋升为懿嫔。咸丰帝虽然嫔妃众多,却没有一个“会”生儿子的,他为此忧心忡忡,深恐大统无人承续。就在这时,那拉氏为他生下了一个皇子。母以子贵,她的名位也日益提高,由懿嫔而懿妃,后来竟成了仅次于皇后的懿贵妃了。

咸丰体弱多病,经常不能料理政事,甚至连批阅奏章都由那拉氏代庖,从此,她便和皇帝一道处理国事了。

小皇帝登极后,那拉氏和钮祜禄氏同时被尊为皇太后。因为她们分别住在东西两宫,便有了东太后和西太后的称呼。西太后就是中国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慈禧太后。

如果西太后只是一般的没有政治野心的后妃,那么,咸丰的临终安排就可以顺利实现了。但是,那拉氏却不是一个寻常的女人。她的地位虽然尊贵,却只能在大臣们拟好的圣旨上例行公事地盖个大印,对此,她感到很不满足。她先授意一些亲信上书,要求由她“垂帘听政”,也就是说,由她实际掌握政权。载垣等人以清朝从来没有太后垂帘听政的例子为由,极力反对,她和八大臣之间的矛盾便日益尖锐了。

那拉氏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她表面上装得十分平静,暗地里却在东太后钮祜禄氏身上做文章。一天,她来到东太后的寝宫,亲热地说:“姐姐呀,八大臣居心叵测,根本没把咱姐妹放在眼里,若不及早将他们除掉,日后哪有咱们的活路!”

img20

钮祜禄氏是个没有主见、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甚至连自保的心计都没有的人,听了那拉氏的话,想想肃顺那不可一世的劲儿,也觉得应该采取措施治治他们,便说:“妹妹说的倒是有理,可咱们手中没有实权,调不动军队,怎么能处置他们呢?再说,弄不好是要出大事的啊!”

那拉氏信心满满地说:“这就不用你操心了,我已经与恭亲王联系好了。”

恭亲王奕訢是咸丰的同父异母兄弟,也就是小皇帝的亲叔父,排行第六,人们习惯称他为六王爷。论血缘关系,他同小皇帝最近。和八个大臣相比,奕不但占有皇族近亲的优势,还掌握了北京留守政府这个更大的权柄。

咸丰皇帝逃离北京前往承德避暑山庄时,曾任奕为钦差大臣,全权处理同英法联军议和的事务,因此他同洋人拉上了关系,还笼络了留守在北京的大臣,形成一派相对独立的政治势力。

奕的权势越大,咸丰对他的猜疑就越深。由于兄弟间的种种嫌隙,这位骨肉至亲没能当上辅政大臣。他十分恼怒,曾忿忿地当着部属的面说:“我哪一点不如载垣、肃顺?怎么不让我赞襄政务?这一定是那伙人从中作梗。”现在,他接到那拉氏派人送来的密信,喜出望外,认为夺取朝廷大权的机会到了,便连夜召集在京的心腹大臣,安排好了有关事情。第二天拂晓,就以奔丧的名义,快马赶赴热河行宫。

奕到承德后,那拉氏向他诉说八大臣如何专横霸道,如何欺负两宫太后,并委婉地道出了想尽早除掉他们的意见。

奕听了她的话,自然表示赞同,忙说:“只要太后拿定主意,臣愿听从调遣,就是粉身碎骨,也死而无怨。”他们一起制订好了除掉八大臣的行动计划

那拉氏还有点担心,害怕一旦政变成功,自己以太后身份临朝视事时,得不到外国使节的承认。奕告诉她:“各国公使也要我劝说太后垂帘听政,并且保证您回北京绝对不作任何刁难。”

听了奕的话,那拉氏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下来。她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你就赶快回北京准备去吧!”

此后的几天,那拉氏在承德行宫加紧活动。她指使亲信写奏折,以皇上年幼为由,主张让皇太后垂帘听政。这自然又遭到肃顺等八大臣的坚决抵制。

那拉氏知道,没有兵权就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她和奕策划,把掌握兵权的蒙古贵族僧格林沁和胜保拉到自己一边,控制北京周围的防务。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九月,咸丰的梓宫(棺材)从热河启运回京。一场早已策划好的宫廷政变就在这时开始实施了。

按照清廷的礼仪,死在外地的皇帝梓宫返京时,得有朝廷重臣护送,嗣位的皇帝、太后和在京的文武大员,都要在城门外迎接。

那拉氏利用这一规定,把八大臣中反对自己最坚决的肃顺和载垣、端华等人分开,让肃顺护送先帝梓宫,沿驿道向北京进发,其余的大臣则随小皇帝、两宫太后等人抄小道先行抵京,作好迎候准备。

早在太后一行到达北京的前一天,督办直隶、山东军务的钦差大臣、兵部侍郎胜保等人,按照奕的指示,奏请皇太后亲自主持大政,并派近支亲王辅佐。政变的序幕就此拉开了。

九月二十九日,西太后进宫。第二天便以皇帝的名义召见文武大臣,宣读早已由奕等人拟好的上谕,说八大臣反对朝廷议和大计,阻挠太后垂帘听政,专权误国,欺君罔上。接着,革除了他们的辅政大臣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等人,又派侍卫去路上逮捕了肃顺;同时宣布拥护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从此,慈禧成了清朝最高统治者,奕也被任命为议政王,辅理政事。发动政变有功的桂良、文祥等人,都做了军机大臣。那拉氏对八大臣作了如下处置:肃顺处以斩刑,载垣、端华赐死,其他五人或流放,或革职。

政变成功后,确立了西太后和东太后两宫垂帘听政的体制,实际上一切大权都揽在西太后和奕手里,东太后钮祜禄氏只不过是西太后手上的一个玩偶而已。

十月五日,那拉氏废除“祺祥”,改年号为“同治”,就是两宫皇太后共同执掌政权治理天下的意思。史称祺祥政变。从此,一个腐朽、黑暗的封建反动统治政权建立起来了,中外反革命势力也开始结合起来了。太平天国就是在中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