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国时期著名学者警世良言

三国时期著名学者警世良言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董遇惜时东汉末年,战火纷飞,局势动荡。由于刻苦勤奋的学习,董遇取得一定的成绩,并且渐渐地有了一定的名气,很多人慕名来访,向他请教如何学习、如何做学问。妙语点睛董遇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时代,生活窘迫。他利用“三余”时间,刻苦钻研,勤奋学习,获取了大量的知识,最终成为三国时期著名学者。警世良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董遇惜时

董遇,字季直,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人。建安初,郡举孝廉,迁黄门侍郎。曾经跟随曹操西征。明帝时入为侍中、大司农。遇善治《老子》、《左氏传》。

董遇惜时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局势动荡。恰逢陕西关中地区又连年大旱,颗粒难收。天灾人祸弄得关中百姓民不聊生,出现了“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生存不下去的老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亡,过着流离失所的日子。

为了生存董遇兄弟俩也被迫随着难民流亡,从陕西逃难出来,去投奔一个姓段的朋友。

朋友住的那个地方,四面群山环绕,山峦叠嶂。兄弟两个为了生存,每天只好忍着饥饿上山打柴,每天都得把柴都卖光了,才能买些粮食来吃。

兄弟俩为人诚实肯干,每天砍柴卖柴,生活倒还过得去。董遇从小就酷爱读书,经常是书本不离身,每天砍柴的时候也带着书本,一有空闲,他就聚精会神地在那儿看书。对此他的哥哥很难理解,经常对他说:“天天又累又饿的,读书能填饱肚子吗?还不如好好歇歇,省点劲多砍一些柴呢!”

哥哥说的这些董遇浑然不觉,依旧全神贯注地读着手中的书。每天晚上回家之后,他也是常常读书读到深夜。每逢阴雨天不能上山打柴的日子,他更是手不释卷。如此日复一日,持之以恒,董遇的知识愈加丰富,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楚自己到底读了多少遍《老子》、《左传》,并且深入领会了其精髓。他根据所读的心得,写出了《朱墨别异》一书。

由于刻苦勤奋的学习,董遇取得一定的成绩,并且渐渐地有了一定的名气,很多人慕名来访,向他请教如何学习、如何做学问。每次他都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来者:“好好地用心读书吧!等你读完上百遍再说。”来者听了他这么一说,都以为他不愿意告诉自己,多少都有些失望。每当这个时候,董遇总会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无论什么书,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就会理解其中的含义,如果尽管这样做了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等到那个时候再去向人请教也不晚呀!”

那些人听了这番话,都觉得董遇说得很有道理,但却苦于自己没有太多时间读书。董遇听他们这么说,就不停地摇摇头,问他们:“你们既然说没有时间,不妨多利用一下‘三余’时间。”

那些人听他一说,很是疑惑不解,就问董遇:“不知“三余”为何意?”董遇只好进一步解释道:“‘余’就是指空闲的时间。冬季冰天雪地,无法劳作,这是一年四季中的空闲时间;夜晚,更深人静之时,这是一天中的空闲时间;阴雨连绵的天气,不能上山砍柴,更是难得的空闲时间啊!这三种空余时间,就是‘三余’,好好利用起来,不就有读书的时间了吗?”

▶妙语点睛

董遇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时代,生活窘迫。他利用“三余”时间,刻苦钻研,勤奋学习,获取了大量的知识,最终成为三国时期著名学者。

▶警世良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