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案例启示】进步是被“逼”出来的

【案例启示】进步是被“逼”出来的

时间:2022-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进步是被“逼”出来的第十六讲 校本研修是教学成果的炼丹炉寻找答案而不果,比学习答案本身更让人受益。进步是被“逼”出来的笔者曾经有一段幽默的教学随笔,记录了应35位老师的邀请,“辅导”计算机职称考试的场面。进步是被“逼”出来的,校本研修、教师合作、教学比赛给教师创造了更多被“逼”的机会,这就是专业成长的良好机遇。

【案例启示】进步是被“逼”出来的

第十六讲 校本研修是教学成果的炼丹炉

寻找答案而不果,比学习答案本身更让人受益。

——Lloyd Alexander

【直面问题】不会合作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那种独门独院式的小作坊已经跟不上潮流,树立团队意识是成功的基石,加强合作才能成功。

有这样两个商人,一个卖布,一个卖烧饼。下雨了,两个人躲在同一个山洞里,这是一个很冷的冬天,卖布的自顾自地左一层右一层的裹上自己的布匹取暖,卖烧饼的人自顾自地吃自己的烧饼。结果第二天,卖烧饼的冻死了,卖布的饿死了。这是为什么?因为都不想把自己的东西贡献出来,也不想先开口求助。

另有一个故事,在一间房子里住着一群人,突然屋子里着火了,人们纷纷逃生,只剩下一个瞎子和一个瘸子。瘸子立即跳上瞎子的后背说,我用你的脚,你用我的眼,咱俩一起跑,结果都脱离了火海。这个故事说明合作的意识,会产生合作的行动,创造了合作的奇迹。

有这样两位老师A和B,在某节课上,A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课堂呈现一片乱七八糟的气氛。B老师是该班的班主任,他偷偷地站在教室门口旁边偷窥,A老师没有发觉,连学生也没有发觉。课后,B老师和A老师还是像以往一样说说笑笑,风平浪静。于是,A老师的课堂继续呈现乱七八糟的气氛,B老师终于忍不住了,他鼓足勇气走进了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办公室,把A老师的课堂教学状况全部倾吐出来。结果,A老师被副校长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并于不久后被重新安排教学岗位

从B老师的角度来讲,他的做法无可厚非,因为他是为了学生的成绩;从A老师的角度来说,他在课堂管理方面确实存在急需改进的问题;从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的角度来看,A老师确实应该批评。但假如换个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也许会是A、B老师和学校都是赢家:B老师可以单独找A老师磋商课堂管理的方法,而没有必要到副校长那里去“告密”。副校长可以找到A老师谈心,真心实意地帮助他,没有必要将他“置于死地”。一个问题有多种处理方法,我们选择的原则应该是以人为本、与人为善的方法。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认为,目前在绝大多数学校,一方面同事之间讳莫如深,教师的门始终向着他人关闭,教师之间仍然是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的陌生人。要打破教师之间的这种隔膜,形成互助、友好、对话的氛围,组织和参与好校本研修是打开封闭之门的金钥匙。

【案例启示】进步是被“逼”出来的

笔者曾经有一段幽默的教学随笔,记录了应35位老师的邀请,“辅导”计算机职称考试的场面。

令我心惊胆战的事是——考试。

和二十九个难兄难弟、难姐难妹们一起,被三个监考大人盯着答卷,很是心惊胆战(注:这是上学时参加考试)。随着岁月的流逝,又是和难侄子难侄女们一起,被三个监考恩人“呵护”着边看答案边答卷,倒也风趣(注:这是工作后已经显得年长的我参加成人考试)。唯去年的一次考试反常,三十五个监考盯着我一个人“答卷”(注:这是应邀给35名同事做计算机职称考试的考前辅导)。

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一帮被职称计算机考试逼得“走投无路”的朋友让我给他们辅导计算机应用技术。笑话!我一个学数学、教数学、研究数学的人,怎么偏偏找我辅导计算机应用技术?盛情难却,试试吧。既然‘求’我,就‘不如我’,胡诌之处,量他们也听不出来!

周六一早,微机室里座无虚席,比前一天找我的那帮人多出好几倍,三十个机位占满,还有五个人没处坐。我胆怯——这回闹大了!我从主控机打出字幕,发给各客户机:“欢迎大家听一知半解先生讲课!”,朋友们开怀大笑,唯“孤家寡人”的我哭笑不得。我问:“讲什么呢?”朋友之一拿来一张刚刚盗刻来的职称计算机模拟考试CD-ROM光盘,“给我们讲讲这张盘上的题就可以了”,并和我开玩笑:“这张光盘是可以评分的,可别哄弄我们呦!”一句话说得我毛骨悚然,这回可来不得胡诌了!既来之,则做之,我边想、边做、边讲,最后自动评分系统评分——距满分一百分少了二分。幸亏提前打出字幕:‘一知半解先生’啊!

和我找麻烦的二分题怎么做呢?午饭没吃,翻箱倒柜查资料,百思不得其解。下午一个去职称计算机考试培训中心取真经的朋友回来告诉我:“那个两分的题谁也拿不着分,因为评分程序编错了。”还顺口说了一句话:“你哪里是‘一知半解’,而是‘全知全解’啊!”,我无语。

进步是被“逼”出来的,校本研修、教师合作、教学比赛给教师创造了更多被“逼”的机会,这就是专业成长的良好机遇。当下一些教师心存懒惰,安于现状,“两耳不闻课外事,一心只教课内书”。其实,不闻课外事的教师是教不好课内书的,教师要乐于参与校本研修,善于进行教师合作、勇于参加各种比赛。有一位老师就曾经被“逼”出来一个地级二等奖,下面是她的一篇回忆文章:

第一次地级奖励诞生记

黄骅市第三中学 李爱平

有一次,学校接到县里的通知,要求参加地区级初中历史教学技能比赛,由于我在学校任教历史课教学并兼教务干事,负责上传下达工作,校长让我通知到全体历史教师要求踊跃报名,但我转了一大圈,竟然没有一个人报名,便向校长汇报,校长笑笑说:“如果你报了名,不就有人参加了吗?”“啊?我可不行!我还是再转一圈求他们报吧。”于是我又转了一圈,还是没人报名,这次领导当真拍板了“你去吧,打消顾虑!任何事都有第一次,为了学校,也为了你自己,克服一切困难,得不得奖无所谓,就当成一次锻炼,我们学校不空白就行了!”校长的一片真诚让我无法再拒绝,只好委屈地服从。我既然参加了比赛,心里所想的绝对不仅仅是“学校不空白就行了”,也不是“得不得奖无所谓”的问题,争先创优才是我的理想,但这是比赛是实力的较量,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这也是同伴们不愿意参加的主要原因。接到任务后正是五一长假时间,我取消了和家人一同外出游玩的安排,整个假期通宵达旦地准备比赛内容。

进入比赛的考场之前,我很紧张。这时候,校长好像遥感到我的情绪,及时给我打来了助威的电话,这个电话点燃了我参战的激情,坚定了我必胜的信心,我哪里还顾得上“紧张”,我沉着应对笔试试卷和考官们的问辩,发挥了我应有的水平。当我顺利通过比赛并且拿到二等奖的时候,欣喜若狂!第一时间打电话让校长分享我的幸福:“感谢您‘逼’出我一个地级二等奖,有了这次的经历,以后什么事我再也不用害怕了,我下一个冲刺的目标就是一等奖!”

七年过去了,我没有实现拿地级一等奖的愿望,因为七年来学校再也没有接到类似的通知。这可能就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道理吧,但我不会遗憾!因为我以第一次地级奖励的诞生为契机,努力学习,认真教书,我的学生把我这个人和我所教的历史课统统印刻在自己的记忆里,这些足以让我幸福无比。

当我们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几十双眼睛是对我们的压力,这压力是“讲好每一堂课”的动力!在教研活动的时候,学校组织老师听我们的课会对我们产生压力,但更是我们“上课要上出个样子来”的动力!在校本研修的时候,学校安排我们搞讲座也会对我们产生压力,但它同时给我们提供了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平台,让我们在这个平台上施展才华、自由飞翔!校本研修的开展增加了教师出头露面的机会,这也是校本研修的威力和甜蜜所在!

【借题发挥】走进校本研修

校本是学校发展之本,校本研修为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提供了根本的依据。校本研修是学校发展和新课程实施的中枢和保障,是实现新课程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必经之路。

一、校本研修的含义

校本研修是由学校统一管理下,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校本研修”一词源自“校本教研”,华东师大教育学博士顾泠沅认为,把“校本教研”称为“校本研修”更为合适,因为它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是教师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校本研修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进修的真正主人。……校本研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题研究,它重在推进工作,其成果将首先聚焦在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和实现专业化发展等整体水平的提高上。(枟现代教学枠杂志2005年1、2期合刊)

二、校本研修的方式

按照福建师大教育学博士余文森的说法,校本研修有三个核心要素,即: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发挥教师个人的主动性;同伴互助,是调动学校教师集体的积极性;专业引领,是调用专业研究人员资源。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校本研修的设计思想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在教育教学中研究。“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带回来”,“请进来,送出去”是校本研修的有效扩充。

校本研修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品位,最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

“校本研修”包括学习、研究、进修等。一方面强调以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为主要载体,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强调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必须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通过专业发展去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校本研修的具体内容如下: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有关教育法规、骨干教师的基本行为要求、班主任工作职责等。

2.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以讲座和聘请专家做报告为主,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极争取外出参观、学习和培训机会。

3.反思教育教学实践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通过参与听课评课活动、案例分析、教学反思、课堂诊断、同课异构、磨课研究、录像研究、命题教研等活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4.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

注重教育科研新方式,通过网上教研、教师博客、数字化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等活动,提高创新意识。

5.在教育科研中发展

通过个体教研和老帮新、师带徒等群体教研方式,有意识的发掘教育教学问题、养成自觉进行教育科研的习惯,把课题研究当成工作乐趣,以火眼金睛发现问题,以聪明智慧分析问题,以创新精神解决问题,切实做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助师。

6.校本课程开发

根据学校资源,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沃土中自由呼吸、快乐成长。

【教你几招】在校本研修中求发展

一、研修活动的参与艺术

校本研修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实现了由单枪匹马向群体合作的根本转变,要提高研修效率,注入研修活力,必须讲究参与艺术。

首先,要有一颗诚恳的心。组织研修活动一般要有活动的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研讨,研讨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和未知的成分,这就需要我们以平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问题,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的意见。有一次,某市教育局教研员下乡参与研修活动,开场就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指手画脚,到了让老师们讨论发言的环节,老师们便一言不发,活动主持人很着急,催促大家发言,无奈之下点名到具体人,得到的答案是“我们是来听的,没有什么好说的。”弄的这位教研人员非常尴尬。教师面对领导尚且如此,同伴之间的发言更要注意平等互助的参与原则。要把“指导人”化成“诚恳地商量”,被指导的人要学会诚恳倾听。要知道,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永远不会有进步。

其次,要有一张甜甜的嘴巴。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讲究鼓励与表扬,在参与研修过程中更要如此。因为人们都喜欢别人的恭维,并因此而感激。但有些教师有表扬学生的意识,就是不愿意表扬同伴,生怕表扬了别人会贬低自己。殊不知,人抬人高,“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现在许多学校采取“拜师傅,收徒弟”、建立名师工作室的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师资总体水平,但师傅不要以“师傅”自居,名师也不要以名师自居,教学相长,今天的徒弟明天不一定还是徒弟,这件事是师傅,那件事就不一定是师傅。

李镇西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但他对博客加好友的问题就是外行,专门发出求助博文枟关于“好友”请求各位好友帮我解惑枠。有这样一位教研组长,业务能力公认的很强,他自己的嘴上也同样的强,把“太”字挂在嘴边,“某某的课上的太差了”“我太了解某某了,他干什么都不行”……然而,在一次学生评教活动中,学生给他打低分,说他瞧不起学生。“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万事不要太绝对。

在研修活动中,评价同伴的行为是一件常见的事情,评价本应分优点、缺点和建议三个方面,但我们分成特点(特色)和建议两个部分更为巧妙,把缺点揉在建议中,其实建议就是针对不足提出来的。特别是对于面对面的研讨,不必像书面语言那样正规,可以不出现建议之类的很规范的词,直接说“你(大家)看看如果这样行不行?”我们注意到邓小平就巧妙地将“错误”用“失误”替代,这样一改,说者和听者都觉得舒服。运用语言技巧,既给了被评者面子,又不失认真的态度和帮助的效果。但同时也切忌好好先生式的做法,好好先生让我们觉得没有诚意,或者觉得看不出问题、浅薄,试想:谁愿意跟木头说话、共事?

第三,要养成“活动备课”的习惯。备课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参加校本研修同样需要备课,作为校本研修的组织者要提前通报研修主题,教师要针对研修主题提前查找资料、搜集素材,做到有备而来,这样才能在研修中得到高水平发挥,既提高了研修活动的档次,让大家受益,又提高了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静心想一下,谁的水平高?实质上谁比大家知道得多一点谁的水平就高,这个“知道得多一点”其实就是比大家知道的早一点。说白了,谁比大家知道得早一点,谁的水平就高!这个“知道得早一点”来源于提前备课。

第四,要有一个教会同伴的愿望。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了学习金字塔理论,它用数字形式形象地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位于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习者记住90%的学习内容,这就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这个实验表明,在教别人的同时丰富了自己。所以在校本研修活动中,不要将攥在自己手中的东西舍不得撒手放出来。其实,借校本研修的机会贡献出来,既可以得到同伴的敬仰,又反过来促进自己业务能力的提升,是一件双赢的事情。老师们都有体会,对于某一册的教材来讲,教一遍比学一遍要掌握得要深刻。

二、课堂观课艺术

观课即课堂观察,是指教师或研究者凭借眼、耳、手、脑等自身的感官及相关的辅助工具(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地(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获取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教育教学的过程。

由听课延伸到观课不是在搞文字游戏,而是有新的内涵:“听”主要指听课者通过耳朵的听或眼睛的看,来获取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听课者是不强调提前和作课教师沟通的,更不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课堂的,只需吸收课堂信息,不需要付出。而“观”则不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的信息,观课者除了观察师生的语言和行动外,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者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课堂,除了吸收,还需要用心灵去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要结合自身经验,用心去思考、去分析课堂教学;观课者可以在课前做检测,在课堂利用学生练习的时间靠近每一位学生,对典型学生做简单的问话,在课后可以再次进行检测,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

观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熟读教材。观课时应从下面几个观察点来观察:①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观察;②对教师处理教材的观察;③对教师课堂管理的观察;④对教师课堂应变能力的观察;⑤对学生学习基础的观察;⑥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⑦对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的观察;⑧利用课堂练习或课后时间对学生总体掌握程度的观察。

写好观课记录是观课的重要环节,观课记录一般包括五部分:①题头:包括授课人、授课学科、授课标题等;②教学实录:记录教学的主要环节、典型语言与互动;③环节点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④课堂总评:对整堂课综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或建议。⑤教师反馈:把下课后跟授课教师交流得到的有用信息记录下来。

一般在记录本的左边记教学实录,右边的对应位置记环节点评。不得只记课堂实录而不做评点。有的教师多是记教者的板书,虽然记了一大堆但价值不大。好的听课记录应该是实录与评点兼顾。在记录时,来不及把想写的都记录下来,就留出空白,待课后补遗。记录是以时间为先后顺序的,而不可能以优点、缺点和建议为先后顺序,因而在记录过程中可以用符号来表示。例如把优点用A表示、缺点用B表示、建议用C表示,最后再把三个方面整理归类,用A1、A2、A3,B1、B2,C1、C2来表示,最后编写小标题。以备议课交流时条理清楚地表达出来,也方便日后的查阅。

为了更翔实真切地记录课堂情境,可以用照相机拍摄典型的板书、师生的典型活动,还可以用录像机、录音笔录制成课堂视频、音频文件,这样更有利于观课后的议课、课程的研究和教学资料的积累。

三、集体议课艺术

议课是对观课中所收集到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与执教教师和其他观课教师展开对话、平等交流,反思自己的教学,以促进相互成长的过程,只有观课而没有议课就失去了观课的意义,所以观课后要及时组织教师进行集体议课活动。

议课与评课具有不同的功能,“评”是对课的好坏做判断,要根据预先确定的统一标准面面俱到地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是下结论,被评价的对象是人——执教教师;“议”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收集到的信息和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提出问题,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被评价的对象是课——以执教教师所上的课为研讨话题。

评课具有区分等次的功能,所以要将一堂好课的衡量标准细化成分数,对应项目与分值打分,并累计总分;而议课则不然,它强调讨论主题,重在提出建议,研究有效教学的多种可能性,启发大家如何优化教学活动。评课容易而议课难,下面是笔者参加某乡镇联片研修的纪实:

人教版6年级语文枟我最好的老师枠观课议课片断

枟我最好的老师枠一文通过怀特森先生在一次科学课上故意编造“猫猬兽”的故事,介绍了这位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课文阐述了怀特森先生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接受他的挑战,明白“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的道理。本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贬后褒,突出写作对象。

课堂上,参加观课的教师不仅听了执教教师的讲课情况,还利用课堂练习的机会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捕捉课堂上发生的各种信息。一位观课老师发现执教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为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课后征得执教教师的同意,进行了全班学生的默读速度测试。

议课活动开始了,在主持人的引导下,首先由执教教师介绍了授课思路,然后参加观课的老师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展了议课活动。

议课教师1:我很欣赏老师通过让学生说出“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这个话题来引入新课,课堂上召开小小辩论会的方式很新颖,通过以“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为正方,以“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为反方的小小辩论会,有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我也教六年级语文,这节课还没讲,我回去要试试这种方法。

执教教师:我对小小辩论会这种方法也是在尝试,今天的正方与反方的人数分别是22人和1人,这是我没预料到的,如果人数颠倒一下才合我的心意呢,先是大部分学生认为“怀特森先生不是好老师”,然后通过辩论解疑,再把观点统一到“怀特森先生是好老师”上来,这样就精彩了。希望大家给我指点一下怎么才能达到这一效果。

议课教师2:我也有同感,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课文1~4自然段是讲“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的,5~8自然段是讲“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的,把这8个自然段分析完毕,对尊重文本,从文中找辩论的依据确实有力,这也可能是你在分析全篇课文后安排小小辩论会的意图。

执教教师:对!我确实是这样考虑的(连连点头)。

议课教师2(接着说):“毛病”也可能就出现在这里,辩论嘛,有分歧才有辩论!8个自然段都讲完,结论就出来了,意见自然统一了,也就没有辩论的必要了。你如果把小小辩论会的环节提前一点就好了。不过,当你看到辩论人数的严重失调时,你站在仅有一个学生的反方一边,为这个学生助威,足见你的课堂调控能力很强。

执教教师:呵呵!我真的很感谢有这么一位学生呢,不然这个环节的安排就彻底失败了。

议课教师3:我教这一课的时候,是把辩论会安排到分析完1~4自然段后,反方人数比正方人数就多了不少,但仍然不是很理想,因为这节课的题目就是“我最好的老师”,教师板书出题目来,学生就知道他肯定不是坏老师。

众参与教师点头表示赞同。

议课教师4:实际上这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先有事件,后有文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先根据这个故事,营造事件环境,不写课题、不接触文本,这样的小小辩论会我估计反方人数会是大多数,并且学生辩论的论据都是自己的理解,是真情实感,这实际上是一个设置问题情境的过程。各自的意见有可能不如课本精妙,却是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也许有创意。然后走进文本,与文本比较,思考辩手们的表达方式与文本的差距,并找出哪些地方比文本表达得好。这种做法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大家就这个更新一点的观点,又开展了热烈地讨论……

议课教师5:课后对学生的默读速度测试是我提议的,我觉得老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方面有独到之处,所以想测试一下效果,现在结果统计出来了,学生阅读训练的效果明显,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达到了枟语文课程标准枠规定的300字/分钟的默读速度,并有一部分学生超出将近一倍。

二、课堂观课艺术

观课即课堂观察,是指教师或研究者凭借眼、耳、手、脑等自身的感官及相关的辅助工具(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地(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获取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教育教学的过程。

由听课延伸到观课不是在搞文字游戏,而是有新的内涵:“听”主要指听课者通过耳朵的听或眼睛的看,来获取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听课者是不强调提前和作课教师沟通的,更不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课堂的,只需吸收课堂信息,不需要付出。而“观”则不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的信息,观课者除了观察师生的语言和行动外,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者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课堂,除了吸收,还需要用心灵去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要结合自身经验,用心去思考、去分析课堂教学;观课者可以在课前做检测,在课堂利用学生练习的时间靠近每一位学生,对典型学生做简单的问话,在课后可以再次进行检测,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

观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熟读教材。观课时应从下面几个观察点来观察:①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观察;②对教师处理教材的观察;③对教师课堂管理的观察;④对教师课堂应变能力的观察;⑤对学生学习基础的观察;⑥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⑦对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的观察;⑧利用课堂练习或课后时间对学生总体掌握程度的观察。

写好观课记录是观课的重要环节,观课记录一般包括五部分:①题头:包括授课人、授课学科、授课标题等;②教学实录:记录教学的主要环节、典型语言与互动;③环节点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④课堂总评:对整堂课综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或建议。⑤教师反馈:把下课后跟授课教师交流得到的有用信息记录下来。

一般在记录本的左边记教学实录,右边的对应位置记环节点评。不得只记课堂实录而不做评点。有的教师多是记教者的板书,虽然记了一大堆但价值不大。好的听课记录应该是实录与评点兼顾。在记录时,来不及把想写的都记录下来,就留出空白,待课后补遗。记录是以时间为先后顺序的,而不可能以优点、缺点和建议为先后顺序,因而在记录过程中可以用符号来表示。例如把优点用A表示、缺点用B表示、建议用C表示,最后再把三个方面整理归类,用A1、A2、A3,B1、B2,C1、C2来表示,最后编写小标题。以备议课交流时条理清楚地表达出来,也方便日后的查阅。

为了更翔实真切地记录课堂情境,可以用照相机拍摄典型的板书、师生的典型活动,还可以用录像机、录音笔录制成课堂视频、音频文件,这样更有利于观课后的议课、课程的研究和教学资料的积累。

三、集体议课艺术

议课是对观课中所收集到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与执教教师和其他观课教师展开对话、平等交流,反思自己的教学,以促进相互成长的过程,只有观课而没有议课就失去了观课的意义,所以观课后要及时组织教师进行集体议课活动。

议课与评课具有不同的功能,“评”是对课的好坏做判断,要根据预先确定的统一标准面面俱到地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是下结论,被评价的对象是人——执教教师;“议”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收集到的信息和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提出问题,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被评价的对象是课——以执教教师所上的课为研讨话题。

评课具有区分等次的功能,所以要将一堂好课的衡量标准细化成分数,对应项目与分值打分,并累计总分;而议课则不然,它强调讨论主题,重在提出建议,研究有效教学的多种可能性,启发大家如何优化教学活动。评课容易而议课难,下面是笔者参加某乡镇联片研修的纪实:

人教版6年级语文枟我最好的老师枠观课议课片断

枟我最好的老师枠一文通过怀特森先生在一次科学课上故意编造“猫猬兽”的故事,介绍了这位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课文阐述了怀特森先生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接受他的挑战,明白“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的道理。本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贬后褒,突出写作对象。

课堂上,参加观课的教师不仅听了执教教师的讲课情况,还利用课堂练习的机会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捕捉课堂上发生的各种信息。一位观课老师发现执教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为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课后征得执教教师的同意,进行了全班学生的默读速度测试。

议课活动开始了,在主持人的引导下,首先由执教教师介绍了授课思路,然后参加观课的老师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展了议课活动。

议课教师1:我很欣赏老师通过让学生说出“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这个话题来引入新课,课堂上召开小小辩论会的方式很新颖,通过以“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为正方,以“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为反方的小小辩论会,有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我也教六年级语文,这节课还没讲,我回去要试试这种方法。

执教教师:我对小小辩论会这种方法也是在尝试,今天的正方与反方的人数分别是22人和1人,这是我没预料到的,如果人数颠倒一下才合我的心意呢,先是大部分学生认为“怀特森先生不是好老师”,然后通过辩论解疑,再把观点统一到“怀特森先生是好老师”上来,这样就精彩了。希望大家给我指点一下怎么才能达到这一效果。

议课教师2:我也有同感,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课文1~4自然段是讲“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的,5~8自然段是讲“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的,把这8个自然段分析完毕,对尊重文本,从文中找辩论的依据确实有力,这也可能是你在分析全篇课文后安排小小辩论会的意图。

执教教师:对!我确实是这样考虑的(连连点头)。

议课教师2(接着说):“毛病”也可能就出现在这里,辩论嘛,有分歧才有辩论!8个自然段都讲完,结论就出来了,意见自然统一了,也就没有辩论的必要了。你如果把小小辩论会的环节提前一点就好了。不过,当你看到辩论人数的严重失调时,你站在仅有一个学生的反方一边,为这个学生助威,足见你的课堂调控能力很强。

执教教师:呵呵!我真的很感谢有这么一位学生呢,不然这个环节的安排就彻底失败了。

议课教师3:我教这一课的时候,是把辩论会安排到分析完1~4自然段后,反方人数比正方人数就多了不少,但仍然不是很理想,因为这节课的题目就是“我最好的老师”,教师板书出题目来,学生就知道他肯定不是坏老师。

众参与教师点头表示赞同。

议课教师4:实际上这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先有事件,后有文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先根据这个故事,营造事件环境,不写课题、不接触文本,这样的小小辩论会我估计反方人数会是大多数,并且学生辩论的论据都是自己的理解,是真情实感,这实际上是一个设置问题情境的过程。各自的意见有可能不如课本精妙,却是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也许有创意。然后走进文本,与文本比较,思考辩手们的表达方式与文本的差距,并找出哪些地方比文本表达得好。这种做法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大家就这个更新一点的观点,又开展了热烈地讨论……

议课教师5:课后对学生的默读速度测试是我提议的,我觉得老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方面有独到之处,所以想测试一下效果,现在结果统计出来了,学生阅读训练的效果明显,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达到了枟语文课程标准枠规定的300字/分钟的默读速度,并有一部分学生超出将近一倍。

执教教师:我除了课堂注重学生的阅读,每天还安排学生集体阅读十分钟。这也得益于我们的校长。

议课校长:我把学校图书室的书都搬到教室,放到学生的书包里,学生把书读烂了我才高兴呢!把书读烂了,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了,视野开阔了,购置图书的价值提现了。

议课教师6:这节课是略读课文,我觉得在字词处理上花费的时间多了一些。

议课教师7:欲言又止

主持人(示意议课教师7):请把您的观点说出来。

议课教师7:我同意议课教师6的观点,在课标中确实规定了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不同要求。但是,我总是有些无奈,在教学中不敢放手,因为上级在毕业考试命题的时候经常有偏离课标要求,拔高考察略读课文的现象,为求“万无一失”,还是多浪费一些时间踏实。

……

从以上的观课议课活动中,我们感受到由“听课评课”向“观课议课”转变的生机与魅力。通过“把脉”同伴课堂上学生的“学”,群策群力地“会诊”教师的“教”,迅速提高了教育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集体议课的一般程序是:主持人简要介绍活动的主题、执教老师及参加议课成员→由执教老师介绍课堂教学过程与课后反思→集体研讨议论(重点环节)→专家或领导点评(此环节视情况取舍)→执教老师谈议课见解→主持人总结。

集体议课时要注意如下“三不五要”原则:

1.议课不能套公式

评课时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基本功等方面来打分,但议课要抓关键、抓要害。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会给人以抓不住重点、平淡无奇、肤浅无聊的感觉。所以议课时不能只盯在讲课声音大小、教态怎样、板书位置等枝节问题上。也不要生搬硬套某种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评议。例如针对讲课教师在非关键点上的笔误或口误可提可不提,但在关键点上的笔误或口误就必须提出来,因为这种“误”,会导致学生理解上的错误。要把握“引经据典”的火候,那种在互相平等议论的场合,频繁搬用苏霍姆林基斯名言的做法,给人以华而不实、本本主义的感觉。

2.议课不要逞能

议课和其他的校本研修活动一样,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注重场合,把握分寸,褒贬得当,主次分明,用商量的口吻以理服人不要以专家权威的“姿态”,固执己见、强词夺理、一锤定音,给人专横霸道的感觉。为了全面了解课堂情况,在议课之前让执教老师谈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与处理方法、课堂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老师本人能反思到的失误,议课时就不要再作为问题提出来,而要加以肯定,例如:“你反思到的问题,我也有同感,又跟你学了一招”。

议课时最好分成“特色”和“建议”两个部分,把不足或问题部分列入建议,为了条理清楚,可以采用列条目的方法,但要注意“特色”条目要多于“建议”条目,有意识地把“特色”的帽子扣得大一点,把建议叙述得尽量具体一点。当一堂课不太好,很难找到特色的时候,可以把特色条目列得细一点,把建议条目涵盖的问题多一点,提建议的时候可以这样说:“我有个主意,不知道适合不适合这个班的学生”,还应多用“如果能”“还可以”“最好能……就更好”“可适当的……”“……须加强”等词语,相信老师们会喜欢这样的语句并易于接受。议课人提出问题后,要允许教师解释、说明,甚至申辩,允许发表不同见解,通过你来我往的交谈切磋,深入地探讨问题,真诚地帮助教师不断成长,让教师心悦诚服。

3.议课不能当好好先生

有人议课只唱赞歌,对缺点视而不见、只字不提,充当老好人,这样会给人以虚假逢迎、敷衍了事的感觉。所以,议课时既要注重整体分析,又要注重局部分析,做到高屋建瓴,点面结合,抓住实质,找出特点,重在讲透道理。这样才能起到校本研修的效果,让大家共同受益,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

4.议课要把握主题

即使是一节好课,也不会尽善尽美。在议课中,除了必须把观课中发现的知识性、常识性失误提出来之外,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应根据上课教师探讨的目的和课型,根据观课的目的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论。例如:这节课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议课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上,其他方面只作次要问题略提即可,切不可因过分强调其他方面而冲淡中心。另外,教材的处理和学生潜能的开发也是议课的中心问题,要着力研究。

5.要用发展的眼光议课

在议课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教师,以发展的眼光谈学生,以发展的眼光论教材。伟人邓小平说过:“发展是硬道理”,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就会充满光明,可以帮助老师树立自信心。议课的目的不是给教师排名次,而要为教师提供关于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和咨询,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优势和薄弱之处,分析产生问题和不足的根源,探讨克服缺陷、发扬优势的措施与途径,从而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6.议课话题要因人而异

对于新教师,特别是刚上任的新教师,要从如何上好一堂课的角度来议课。以所施教的课为例,谈课堂导入一般有几种方式,课堂结构应怎样设计,课堂的板书该如何处理;而对于中年教师,他们正是教学风格基本定型之时,议题当然应该是要求他们把握整个教材体系、理清各个学段、各个单元的知识重点与教学重点,并且把突破教学难点作为课堂教学衡量的基本要求;至于有相当长教龄的老教师,他们本身上进意识退化,进取精神淡薄,许多教学行为难以改变,议课时要尽量发现他们课堂教学中的细微亮点与优势,进行大化、强化、深化,使他们再接再厉,发挥余热。

7.议课要热烈

在集体议课的一般程序中,集体研讨议论是重点环节,从这个环节可以充分体现出一个学校是否经常搞议课活动。经常组织活动的学校(教研组)在议课的时候,各位参加活动的老师能争先恐后地发言,能做到畅所欲言,不拘谨,气氛热烈融洽。否则,常常出现冷场,往往由主持人点名才发言,发言的时候肤浅简单,不触及实质问题。所以,要加强议的效果,必须经常开展观课议课活动。

8.要注意大集体和小集体相结合的原则

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的大集体议课气氛热烈,有利于解决共性问题,但对存在个别问题并且问题很尖锐的执教老师来说,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使教师难堪,可以缩小参加议课成员的范围,由一两个人与执教教师个别交谈,个别交谈式的议课有很多好处。首先,这是朋友式的平等交谈,容易建立宽松和谐的谈话气氛,可以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其次,时间充足,场合随便,容易敞开话题,因为人数少,交谈机会多,探讨问题就会深入。小集体议课形式不用很规范、不用主持人,所以这种形式也应当经常采用。

以上这些议课原则,都应在亲自教过这堂课的前提下应用,如果自己没有亲临课堂的体会,没有上好这堂课的经验,不管掌握什么原则,议课也不会服人。所以,掌握一堂好课的标准、研读本学科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课堂结构、读懂学生,亲自到课堂体验,是议课的基本功,相关内容在本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

四、走出去研修,带回来成果

近几年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项目一个连一个,国家规定学校要在公用经费中拿出5%用于教师在职进修。开放的政策导向,使我们不仅可以在家“读万卷书”,还可以外出“行万里路”,这就极大地增加了教师外出学习、参观、培训等研修机会。走出去的直接目的是学习先进经验、拉近与名师、名校的距离,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还要注意获取更多的来自随行团队的附加收获。

1.养成团队意识

外出学习一般都是一个团队,几天的同吃同住同行,强调的是团队意识。统一吃,会有不合自己口味的时候;统一住,会有互相影响睡眠的时候;统一行,可能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要克服这一系列问题就要学会顾全大局,学会适应,这是团队精神的突出表现。出门在外,强调步调一致,其中有一个人掉队,就会影响大家的行程,所以作为团队中的一员要小心翼翼,不能脱离队伍。行进在大街小巷,一个红绿灯就可能把一个队伍一分为二,因此,外出学习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遇事要快速反应、灵活应变。

执教教师:我除了课堂注重学生的阅读,每天还安排学生集体阅读十分钟。这也得益于我们的校长。

议课校长:我把学校图书室的书都搬到教室,放到学生的书包里,学生把书读烂了我才高兴呢!把书读烂了,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了,视野开阔了,购置图书的价值提现了。

议课教师6:这节课是略读课文,我觉得在字词处理上花费的时间多了一些。

议课教师7:欲言又止

主持人(示意议课教师7):请把您的观点说出来。

议课教师7:我同意议课教师6的观点,在课标中确实规定了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不同要求。但是,我总是有些无奈,在教学中不敢放手,因为上级在毕业考试命题的时候经常有偏离课标要求,拔高考察略读课文的现象,为求“万无一失”,还是多浪费一些时间踏实。

……

从以上的观课议课活动中,我们感受到由“听课评课”向“观课议课”转变的生机与魅力。通过“把脉”同伴课堂上学生的“学”,群策群力地“会诊”教师的“教”,迅速提高了教育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集体议课的一般程序是:主持人简要介绍活动的主题、执教老师及参加议课成员→由执教老师介绍课堂教学过程与课后反思→集体研讨议论(重点环节)→专家或领导点评(此环节视情况取舍)→执教老师谈议课见解→主持人总结。

集体议课时要注意如下“三不五要”原则:

1.议课不能套公式

评课时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基本功等方面来打分,但议课要抓关键、抓要害。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会给人以抓不住重点、平淡无奇、肤浅无聊的感觉。所以议课时不能只盯在讲课声音大小、教态怎样、板书位置等枝节问题上。也不要生搬硬套某种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评议。例如针对讲课教师在非关键点上的笔误或口误可提可不提,但在关键点上的笔误或口误就必须提出来,因为这种“误”,会导致学生理解上的错误。要把握“引经据典”的火候,那种在互相平等议论的场合,频繁搬用苏霍姆林基斯名言的做法,给人以华而不实、本本主义的感觉。

2.议课不要逞能

议课和其他的校本研修活动一样,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注重场合,把握分寸,褒贬得当,主次分明,用商量的口吻以理服人不要以专家权威的“姿态”,固执己见、强词夺理、一锤定音,给人专横霸道的感觉。为了全面了解课堂情况,在议课之前让执教老师谈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与处理方法、课堂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老师本人能反思到的失误,议课时就不要再作为问题提出来,而要加以肯定,例如:“你反思到的问题,我也有同感,又跟你学了一招”。

议课时最好分成“特色”和“建议”两个部分,把不足或问题部分列入建议,为了条理清楚,可以采用列条目的方法,但要注意“特色”条目要多于“建议”条目,有意识地把“特色”的帽子扣得大一点,把建议叙述得尽量具体一点。当一堂课不太好,很难找到特色的时候,可以把特色条目列得细一点,把建议条目涵盖的问题多一点,提建议的时候可以这样说:“我有个主意,不知道适合不适合这个班的学生”,还应多用“如果能”“还可以”“最好能……就更好”“可适当的……”“……须加强”等词语,相信老师们会喜欢这样的语句并易于接受。议课人提出问题后,要允许教师解释、说明,甚至申辩,允许发表不同见解,通过你来我往的交谈切磋,深入地探讨问题,真诚地帮助教师不断成长,让教师心悦诚服。

3.议课不能当好好先生

有人议课只唱赞歌,对缺点视而不见、只字不提,充当老好人,这样会给人以虚假逢迎、敷衍了事的感觉。所以,议课时既要注重整体分析,又要注重局部分析,做到高屋建瓴,点面结合,抓住实质,找出特点,重在讲透道理。这样才能起到校本研修的效果,让大家共同受益,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

4.议课要把握主题

即使是一节好课,也不会尽善尽美。在议课中,除了必须把观课中发现的知识性、常识性失误提出来之外,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应根据上课教师探讨的目的和课型,根据观课的目的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论。例如:这节课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议课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上,其他方面只作次要问题略提即可,切不可因过分强调其他方面而冲淡中心。另外,教材的处理和学生潜能的开发也是议课的中心问题,要着力研究。

5.要用发展的眼光议课

在议课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教师,以发展的眼光谈学生,以发展的眼光论教材。伟人邓小平说过:“发展是硬道理”,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就会充满光明,可以帮助老师树立自信心。议课的目的不是给教师排名次,而要为教师提供关于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和咨询,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优势和薄弱之处,分析产生问题和不足的根源,探讨克服缺陷、发扬优势的措施与途径,从而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6.议课话题要因人而异

对于新教师,特别是刚上任的新教师,要从如何上好一堂课的角度来议课。以所施教的课为例,谈课堂导入一般有几种方式,课堂结构应怎样设计,课堂的板书该如何处理;而对于中年教师,他们正是教学风格基本定型之时,议题当然应该是要求他们把握整个教材体系、理清各个学段、各个单元的知识重点与教学重点,并且把突破教学难点作为课堂教学衡量的基本要求;至于有相当长教龄的老教师,他们本身上进意识退化,进取精神淡薄,许多教学行为难以改变,议课时要尽量发现他们课堂教学中的细微亮点与优势,进行大化、强化、深化,使他们再接再厉,发挥余热。

7.议课要热烈

在集体议课的一般程序中,集体研讨议论是重点环节,从这个环节可以充分体现出一个学校是否经常搞议课活动。经常组织活动的学校(教研组)在议课的时候,各位参加活动的老师能争先恐后地发言,能做到畅所欲言,不拘谨,气氛热烈融洽。否则,常常出现冷场,往往由主持人点名才发言,发言的时候肤浅简单,不触及实质问题。所以,要加强议的效果,必须经常开展观课议课活动。

8.要注意大集体和小集体相结合的原则

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的大集体议课气氛热烈,有利于解决共性问题,但对存在个别问题并且问题很尖锐的执教老师来说,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使教师难堪,可以缩小参加议课成员的范围,由一两个人与执教教师个别交谈,个别交谈式的议课有很多好处。首先,这是朋友式的平等交谈,容易建立宽松和谐的谈话气氛,可以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其次,时间充足,场合随便,容易敞开话题,因为人数少,交谈机会多,探讨问题就会深入。小集体议课形式不用很规范、不用主持人,所以这种形式也应当经常采用。

以上这些议课原则,都应在亲自教过这堂课的前提下应用,如果自己没有亲临课堂的体会,没有上好这堂课的经验,不管掌握什么原则,议课也不会服人。所以,掌握一堂好课的标准、研读本学科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课堂结构、读懂学生,亲自到课堂体验,是议课的基本功,相关内容在本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

四、走出去研修,带回来成果

近几年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项目一个连一个,国家规定学校要在公用经费中拿出5%用于教师在职进修。开放的政策导向,使我们不仅可以在家“读万卷书”,还可以外出“行万里路”,这就极大地增加了教师外出学习、参观、培训等研修机会。走出去的直接目的是学习先进经验、拉近与名师、名校的距离,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还要注意获取更多的来自随行团队的附加收获。

1.养成团队意识

外出学习一般都是一个团队,几天的同吃同住同行,强调的是团队意识。统一吃,会有不合自己口味的时候;统一住,会有互相影响睡眠的时候;统一行,可能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要克服这一系列问题就要学会顾全大局,学会适应,这是团队精神的突出表现。出门在外,强调步调一致,其中有一个人掉队,就会影响大家的行程,所以作为团队中的一员要小心翼翼,不能脱离队伍。行进在大街小巷,一个红绿灯就可能把一个队伍一分为二,因此,外出学习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遇事要快速反应、灵活应变。

2.接受团队感染

与长年在学校里固定人群中生活的最大不同是,外出团队来自各个单位,每个人的身份、背景、性格、能力差异比较大,要充分利用短暂的融合时间,利用肩并肩、面对面的机会,接受团队的感染。例如:在较大的学校里,一般教师大都很少有机会能与本校的领导说上几句知心话,但外出时,团队中很有可能有教育局或更高层次的领导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多与这样的人群交流,可以获取更为清新鲜活的理念,学到他们的为人处世与做人品格。

3.加强沟通交际

外出学习的临时团队,不要仅限于本地域和固定的小团体,在外出学习的往返途中,可能会遇到同行的其他团队,作为一个团队的人员要创造多与另一个团队交流的条件,到了学习地点,交融的范围会更大、机会更多,要树立自信,多和“陌生人”说话,要相信“一回生两回熟”。例如:参加全国的活动,当你参与到来自另一个省份的团队的时候,会体会到讲普通话的重要,领悟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技巧。

4.充分发挥才艺

外出要掌握“学得用心,玩得开心”的原则,在外出的旅途中,给团队献上一首歌、讲个笑话、来段小幽默可以消除大家的旅途劳累;在学习现场接受主持人的倡议,挥毫泼墨亮亮书法、活动筋骨来段武术可以活跃学习气氛;如果组织颁奖与交流晚会,更要抓住机会,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才艺。自己没有才艺特长不要自卑,认识到才艺特长的重要性,勾画出日后掌握一门才艺的蓝图也是收获。

5.获取写作素材

外出学习打破了教室、办公室这样两点一线的机械重复,放眼全国,甚至放眼世界。要注意随时随地体验、观察与记录,方便的时候可以携带笔记本(电脑)、照相机、摄像机、U盘、移动硬盘、录音笔等设备进行全面翔实的记录。不同的人处理相同的事、相同的人处理不同的事、不同地理位置的人文环境、风景特征,都是我们要记录的对象,都是激发我们创作灵感的源泉。我们要及时拿起创作之笔,写出文章,这样的文章才真实丰富、才更有价值。

通过“行万里路”,教师的眼界开阔了、胸襟博大了、理念新鲜了、知识面拓宽了,无一不是教师本人的幸福和学生的福音。请看下面这位老师对外出学习的一篇感言:

外出学习助我长大

黄骅市羊二庄中心小学 高树芹

我不是聪明的孩子,但我知道感恩!我不是有心计的孩子,但我懂得上进!我是个懒惰的孩子,但我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我总是走得最慢的那个孩子,那是我想用心多多感受!我有些愚,但上帝也许会留给愚钝的人更多的幸运!

我们组成了8人团队赴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当随客机南行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穿越彩云的兴奋;当飞机抵达杭州走下扶梯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脚踏实地的美好;当走向观摩活动现场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祖国教育的强大;当欣赏了于永正、窦桂梅等二十余位名师的课堂展示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这一连串的“第一次”,都是天赐的幸运!

我作为短短6天的团队组织中的一员,被这个团结向上、充满活力的团队所感染。欢声笑语留在我们经过的每一个地方,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讨论教育的话题、智慧的话题、人生的话题,我感到幸运无比!我最难忘团队中的一位长者,是您让我领略到著名特级教师的风采,您那执着而豁达的精神、青春永驻的情怀感化了我们,在您的带动与倡议下我们的团队写出一篇篇随笔,或深刻严肃,或诙谐幽默,我也情不自禁地第一次打开写作的闸门。感谢您对我的鼓励,感谢您对我的肯定,这是在我家人中都从未得到过的信任与关注,是您的赏识,点燃了我那沉睡的激情。活动结束了,您的手机成了我的问事热线,您仍耐心地回复我每一次的短信,能仍热情的接听我唠唠叨叨的电话,我的思想能继续与您沟通交流,让我更加幸运无比!您会读懂我的心声,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面对每次培训学习我都很兴奋,我开心的手舞足蹈。我变了!专家的气概熏陶了我,名师的精神感染了我,团队的活力鼓舞了我,一场场报告、一堂堂示范课丰富了我。我长大了!我做的市级公开课得到同仁的好评,录像课荣获省级一等奖,我的文章随着墨香飘向四面八方,我的学生的目光越来越舍不得离开我……

上面这篇感言让我们共享到教师外出学习的收获,我们要积极参与到观课议课这种常见的校本研修活动中去,同时还要不失时机的参加校内外专题讲座、师德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给自己补充与增加能量,走上自己专业成长的“T”型舞台,充满激情的工作,品尝教育的幸福!

2.接受团队感染

与长年在学校里固定人群中生活的最大不同是,外出团队来自各个单位,每个人的身份、背景、性格、能力差异比较大,要充分利用短暂的融合时间,利用肩并肩、面对面的机会,接受团队的感染。例如:在较大的学校里,一般教师大都很少有机会能与本校的领导说上几句知心话,但外出时,团队中很有可能有教育局或更高层次的领导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多与这样的人群交流,可以获取更为清新鲜活的理念,学到他们的为人处世与做人品格。

3.加强沟通交际

外出学习的临时团队,不要仅限于本地域和固定的小团体,在外出学习的往返途中,可能会遇到同行的其他团队,作为一个团队的人员要创造多与另一个团队交流的条件,到了学习地点,交融的范围会更大、机会更多,要树立自信,多和“陌生人”说话,要相信“一回生两回熟”。例如:参加全国的活动,当你参与到来自另一个省份的团队的时候,会体会到讲普通话的重要,领悟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技巧。

4.充分发挥才艺

外出要掌握“学得用心,玩得开心”的原则,在外出的旅途中,给团队献上一首歌、讲个笑话、来段小幽默可以消除大家的旅途劳累;在学习现场接受主持人的倡议,挥毫泼墨亮亮书法、活动筋骨来段武术可以活跃学习气氛;如果组织颁奖与交流晚会,更要抓住机会,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才艺。自己没有才艺特长不要自卑,认识到才艺特长的重要性,勾画出日后掌握一门才艺的蓝图也是收获。

5.获取写作素材

外出学习打破了教室、办公室这样两点一线的机械重复,放眼全国,甚至放眼世界。要注意随时随地体验、观察与记录,方便的时候可以携带笔记本(电脑)、照相机、摄像机、U盘、移动硬盘、录音笔等设备进行全面翔实的记录。不同的人处理相同的事、相同的人处理不同的事、不同地理位置的人文环境、风景特征,都是我们要记录的对象,都是激发我们创作灵感的源泉。我们要及时拿起创作之笔,写出文章,这样的文章才真实丰富、才更有价值。

通过“行万里路”,教师的眼界开阔了、胸襟博大了、理念新鲜了、知识面拓宽了,无一不是教师本人的幸福和学生的福音。请看下面这位老师对外出学习的一篇感言:

外出学习助我长大

黄骅市羊二庄中心小学 高树芹

我不是聪明的孩子,但我知道感恩!我不是有心计的孩子,但我懂得上进!我是个懒惰的孩子,但我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我总是走得最慢的那个孩子,那是我想用心多多感受!我有些愚,但上帝也许会留给愚钝的人更多的幸运!

我们组成了8人团队赴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当随客机南行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穿越彩云的兴奋;当飞机抵达杭州走下扶梯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脚踏实地的美好;当走向观摩活动现场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祖国教育的强大;当欣赏了于永正、窦桂梅等二十余位名师的课堂展示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这一连串的“第一次”,都是天赐的幸运!

我作为短短6天的团队组织中的一员,被这个团结向上、充满活力的团队所感染。欢声笑语留在我们经过的每一个地方,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讨论教育的话题、智慧的话题、人生的话题,我感到幸运无比!我最难忘团队中的一位长者,是您让我领略到著名特级教师的风采,您那执着而豁达的精神、青春永驻的情怀感化了我们,在您的带动与倡议下我们的团队写出一篇篇随笔,或深刻严肃,或诙谐幽默,我也情不自禁地第一次打开写作的闸门。感谢您对我的鼓励,感谢您对我的肯定,这是在我家人中都从未得到过的信任与关注,是您的赏识,点燃了我那沉睡的激情。活动结束了,您的手机成了我的问事热线,您仍耐心地回复我每一次的短信,能仍热情的接听我唠唠叨叨的电话,我的思想能继续与您沟通交流,让我更加幸运无比!您会读懂我的心声,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面对每次培训学习我都很兴奋,我开心的手舞足蹈。我变了!专家的气概熏陶了我,名师的精神感染了我,团队的活力鼓舞了我,一场场报告、一堂堂示范课丰富了我。我长大了!我做的市级公开课得到同仁的好评,录像课荣获省级一等奖,我的文章随着墨香飘向四面八方,我的学生的目光越来越舍不得离开我……

上面这篇感言让我们共享到教师外出学习的收获,我们要积极参与到观课议课这种常见的校本研修活动中去,同时还要不失时机的参加校内外专题讲座、师德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给自己补充与增加能量,走上自己专业成长的“T”型舞台,充满激情的工作,品尝教育的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