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此,林奇认为人们既然实际上建构了自我生活和研究的城市场景,也就能够感知自己所赋予的城市的意义和价值;而这种意义和价值一方面彰显了城市的生命力和主体性,另一方面也通过种种城市的意象为人们所感知。
理论背景_城市角落与记忆Ⅰ———社会生态视角
二、理论背景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人类的行为本身具有可理解性,因为行动者总是会赋予自己的行动以意义,而只有赋予了意义的人类行动才能称之为“社会行动”,并由此开创社会学方法论体系中“理解社会学”之先河。在我的理解中,加芬克尔以及他的“场景理论”则是这种社会唯名论的思路的一种延伸:加芬克尔认为,场景(setting)与行动(acting)并非像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所认定的那样是两分的;相反,场景本身就是行动的一部分,场景本身和行动一样是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构成的“成果”。因此,人们在将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时候,就陷入了这样一种有趣的关系之中,即研究者本身即构成了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到城市的研究中来说,凯文·林奇将这种场景理论应用到了自己对于城市的研究中,他认为:“在场景中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察者,与其他的参与者一起,我们也成为场景的组成部分。通常我们对城市的理解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他一些相关事情混杂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断的印象。”(7)由此,林奇认为人们既然实际上建构了自我生活和研究的城市场景,也就能够感知自己所赋予的城市的意义和价值;而这种意义和价值一方面彰显了城市的生命力和主体性,另一方面也通过种种城市的意象为人们所感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