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李后主之性真

李后主之性真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李煜在国破家亡,自己被软禁后,词风产生了重大变化,风格哀怨缠绵却暗含磅礴气势,是表达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可以说此时的李后主是在用心头滴下的热血创作!李后主以自己的词,以自己的赤子之心,更是以生命之词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文学史上,并自成一家,承上启下。李后主正是依靠这一点,才得以留下千古名词!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词 解

客观的诗人,不能不多经历世事,经历世事越深切,那么材料就积累得越丰富,越富有变化,《水浒传》《红楼梦》的作者就是如此。主观的诗人,不必多经历世事,阅世越浅,则性情越纯真,李煜就是如此。

评 析

这条文论招致了很多的批评。以李煜为例,很多学者提出,李煜写的最好的词并不是他在养尊处优的时候写就的,而恰恰是在他经历了重大的变故,眼界扩大、感慨加深后写成;如果他没有这段阅历的话,也就没有这些流芳千古、脍炙人口的好词了。这个逻辑看似很有说服力,其实是对于这则文论的误读:首先,不必多阅世并不等于不阅世,虽然没有指出这个阅世的度应当如何衡量,但是至少这里显示出先生的严谨;其次,主观之诗人和客观之诗人的说法,除了应结合前面有关文论,还可以参考作者在《文学小言》中的相关论述:“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的,后者主观的,前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最后,静安先生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有批判的,他曾说过:“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我们认为,即便认为这些言论有些过于严厉,也是完全情有可原的,由此可见,上面的论述是很有见地的:李煜之成功,是顺境葆有赤子之心,逆境也葆有赤子之心的结果。

李煜的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他身为南唐皇帝,春风得意时期写下的词作,其作品主要是描写帝王的奢华生活,或是表达离别相思。

李煜身为皇帝,其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的思想有着无尽的自由。使他具有原始的生命形态和自由放纵的意识(赤子之心),并连带着使自己的词作具有一种率真自然之美。但他的这种率真与后期创作的率真是不同的。后期是内心中有着太多的哀愁积压在心中不得不发泄,而前期则是任由自己放纵。

李煜在国破家亡,自己被软禁后,词风产生了重大变化,风格哀怨缠绵却暗含磅礴气势,是表达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例如,那首著名的《虞美人》: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身在汴梁,却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过去在故国的生活。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表达了对过去的生活的无限怀念,可如今心中只剩下无尽的恨,还有满腔的无奈。

李煜用词作展现了自己的深层苦难,同时还暗含了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与忏悔意识,他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拷问: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沦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种愁无穷无尽,犹如“春水”般不断上涨,江水的深沉与连绵不绝,都和作者心中的“愁”一样。以水之恒流,比喻愁痛的无尽,那一缕缕浓重的愁绪尽管不愠不怒,但却让人肝肠寸断!可以说此时的李后主是在用心头滴下的热血创作!

“几曾识干戈”,短短的五个字,饱含了无限的悔恨和懊恼。如此多的恨意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他时时都在拷问自己的灵魂,直抒胸臆,并没有因为自己被严密监视而畏首畏尾,这就是静安先生所说的“赤子之心”。

李后主以自己的词,以自己的赤子之心,更是以生命之词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文学史上,并自成一家,承上启下。李后主正是依靠这一点,才得以留下千古名词!他的浪漫挥洒,神秀自然,天真率直和不知理性节制,使他卓然成家,作为一名帝王,他是不合格的;但作为一代文豪,他当之无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