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轼游江引虚惊

苏轼游江引虚惊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神宗似乎还不大相信苏轼竟会逃跑的。苏东坡这首小词尽管遭受小人的无端报告而引起了一场虚惊,却终因大诗人的光明磊落而匆匆收场。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中国历史上,像大文人苏轼这样经常受到政敌迫害、打击,而始终未能屈服的正人君子真是凤毛麟角。如果光是受到政治迫害,那退出政坛的苏东坡还是可以身居山林,独善其身。但是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据说苏轼平时就是写一首普通的词作,都会有小人打小报告,这可真是令人有点哭笑不得。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那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中。为了能够改善一下生活,他在距离此处不远的一块荒地上开垦出一块他自己命名为“东坡”的闲地,在上面种植庄稼和树木。同时,苏轼也因此给自己取了个号叫“东坡居士”。从此以后,“苏东坡”的大名便响彻了全球。另外,他还在此处建造了一座名为“雪堂”的房子,作为自己暂时的容身之处。

【《苏东坡传》图书封面】

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的生活总算稳定了下来,但我们可以理解,他内心世界里的苦闷和悲愤如何能够得以释怀!他没有被那些外在的迫害吓倒,即使身处困境依然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和通脱。东坡有时身穿朴素的布衣芒鞋,在阡陌间自由自在地行吟;或者就在月夜跟几位要好的诗友一起泛舟江上。在山水之间任情放浪的诗人,通过纵情使心中的惆怅消弭,同时从中领略到了人生意义的真谛。

苏东坡就这样度过了一段尚算安定的生活。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的一个晚上,江面上风清月朗,一弯明月已冉冉升起,挂在天宇中,令人特别体会到了一种澄彻心神的快感。此时,东坡跟几位客人在大江上饮酒赋诗,自得其乐。面对如此佳景,有人提议说:“今天遇见如此清光,人生中又能有幸遇上几回呢?苏学士这诗才原本就极为敏捷的,今晚可更不能没有好诗出来让我们欣赏欣赏呀!”在座的朋友也都附和道:“正是正是,此话真乃妙极,妙极!”

东坡笑了一笑,便端起大酒盅长长地饮了一口,慢慢地站了起来。其实面对如此美景,苏轼早有赋诗一首的兴致了,他不是不想赋诗填词,只是刚才沉浸在跟朋友们的欢声笑语中,并未觉得此事有那么迫切罢了。东坡略微沉吟了一下,即席赋写了一首《临江仙》词,道是: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饮东坡醒复醉】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远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大家听了,都不由得大声叫好,并热烈地鼓起掌来!因为在这首词里,东坡不仅写出了当时的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就是其中的深层内涵与哲理,也是极为耐人寻味的。于是大家又举杯向东坡致意;直到月亮都已下山好久了,晚宴方才作罢,并相约着隔几天再来聚会。

然而,就在第二天,当地衙门里却居然出现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有人竟打报告,称看见苏东坡昨晚在江边驾船逃跑了!这可不得了!当时还作为一名“犯人”受到关押的苏东坡,哪能就在自己的管辖下脱逃呢?郡守徐君猷听到这个信息,不觉也大吃了一惊。因为当时皇帝是特意把苏东坡放在他这里管辖的,如果这“钦犯”从他这儿逃跑,那他这官儿也就别想再当了。被吓出了一身冷汗的君猷当即着人去追索,同时他还询问那个前来打小报告的人,苏轼到底是什么时候逃走的,往哪个方向逃走的。

稀里糊涂得到那并不确切消息的君猷,觉得自己还是该亲自去东坡住处看个究竟为好,遂命人跟随他一同去了。等到了苏东坡住处一看,东坡此时还在梦乡中呼呼大睡呢,他所打的鼾声如同雷鸣一般。见是这样的情景,太守原本悬着的心也就放下来了。而此时此刻,这事居然早已经传到神宗皇帝那里了!神宗似乎还不大相信苏轼竟会逃跑的。只是人言汹汹,一时间他却又拿不定主意了。正在此时,有探马紧急报告说:苏轼并没有逃跑!神宗这才松了一口气。

苏东坡这首小词尽管遭受小人的无端报告而引起了一场虚惊,却终因大诗人的光明磊落而匆匆收场。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小人总是喜欢没事找事的,尽管那些事情原本就根本不存在。所谓捕风捉影的勾当,也只有那些小人才会不遗余力地去干。这可真是令人深觉悲哀而且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儿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