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轼和王安石的友谊

苏轼和王安石的友谊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宋时的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的人。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苏轼小王安石16岁,23岁那年考中进士,两人都被视为栋梁之才,而且皆以诗文名世。但是,苏轼是个豪爽之人,并没有对王安石耿耿于怀,他对王安石的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还是十分地佩服。自从王安石罢相之后,苏轼同王安石便开始了密切地交往。一次,苏轼看到秦观的诗词,就写信推荐给王安石。从中可看出对王安石的感情。

的大家风范

苏轼 的大家风范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北宋时的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的人。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苏轼小王安石16岁,23岁那年考中进士,两人都被视为栋梁之才,而且皆以诗文名世。两人真正的交锋是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的。当时,苏氏兄弟服完父丧回到京师,苏轼被任命为直史馆、权开封府推事。而受到神宗信任,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变法新政。因为新法与自己的见解不一致,苏轼就接连几次上书反对。结果意见未被采纳而被外放到杭州做通判,不久又转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做地方官。因此,他与王安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芥蒂。

但是,苏轼是个豪爽之人,并没有对王安石耿耿于怀,他对王安石的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还是十分地佩服。而王安石也对苏轼的为人和在文学上的造诣也是仰慕和认可的。自从王安石罢相之后,苏轼同王安石便开始了密切地交往。他们在此期间常有书信往来,有时还相聚在一起畅谈文学,讨论政事,言语十分投机。

一次,苏轼看到秦观的诗词,就写信推荐给王安石。信中说:“您过去曾多次向我提到才子秦观,现在我这里有他的几首新诗词,寄给您过目一看。其诗风格高低,就由您品评。对于他这种国家栋梁之才,还望您稍予褒扬,以引起世人的重视。”

王安石读了苏轼来信和所寄诗稿,当即回信。信中说:“得到他的诗词,我自然是爱不释手。这些诗词,叶致远也看过了,同样认为写得清新秀丽,别具一格,与南北朝时诗人鲍照、谢跳的风格很相似。你一向推崇秦君,赞不绝口;我看到他的诗稿,也一样喜欢。可见你我的喜好多么相近。”

一来一往的信中,早已经淡化了往日在殿阁上的针锋相对。

苏轼由黄州改任赴汝州的路上,路过今南京时,特意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热情地接待了他。苏轼在王安石家中住了几天,每日两人都结伴同游,或诗赋唱和,或谈古说今,感情十分融洽。苏轼要离开时,王安石恋恋不舍地对他说:“你将来告退时,就到这里落脚,买一处田宅,咱们做邻居吧。”苏轼欣然答应了。

苏轼一直没有忘记与王安石的相约之言,在《次荆公韵》一诗中他深有感慨地说:“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从中可看出对王安石的感情。王安石也怀着对苏轼的敬重之情对人说:“苏轼才是真正的人中龙。不知道要过几百年,才会出现这样的人才!”

到了晚年,两人的友谊越来越深厚,以往的怨愤烟消云散了。两位颇有影响的文学家和政界人物,虽然当初因政见不同而产生隔阂,但因为他们都为人正直豁达,日后终于成为亲密的朋友。

▶妙语点睛

苏轼一生经历磨难数不胜数,他被一贬再贬,离亲人一远再远,可无论他被贬往何处,他总能够走出逆境,战胜自我。当苏轼以戴罪之身来到黄洲后,面对挫折,他反而写出了传世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后来苏轼再贬惠洲时,有一次他与家人小聚,他毫无顾虑地露着他那翩翩大腹,对家人玩笑着说:“你们知道我这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有的说,你肚子里装的都是学问。有的说:“你肚子里装的都是好文章。”他的侍妾朝云却说:“你肚子里装的是一下子宽容。”就当苏轼打算在惠洲度过余生时,朝廷又把他贬到国土之外的海南——站洲。此时的苏东坡已不如往年,他年事已高,再加上朝廷的俸禄迟迟不到,他已是疾病缠身。可他仍与百姓亲近,与当地官员下棋消遣,与海风树影嬉戏欢愉。倘若没有宽容,苏轼将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倘若没有宽容,苏轼将无法向后人展现他的传世之作,倘若没有宽容,中国文坛将失去一位杰出的大文豪。

▶警世良言

抬眸四顾乾坤阔,日月星辰任我攀。

——宋·苏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