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鸟纲蝗虫天敌

鸟纲蝗虫天敌

时间:2022-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孵出2天后,体重可达12g。6月起,以食蝗虫为主。7~8月进行解剖,蝗虫食物量为90%。喂养证明,1只雏鸟5天共吃150g飞蝗,约为450头蝗蝻。嗜吃昆虫,尤喜蝗虫,是蝗区主要天敌之一。经剖胃检查,捕食蝗虫占胃中昆虫的77.2%,所食蝗虫种类多为稻蝗,其次是东亚飞蝗。红脚隼主要以蝗虫、蚱蜢、蠡斯、蝼蛄、蟋蟀、金龟子等为食,其中蝗虫占农业害虫的63.2%,是蝗区主要天敌之一。

在自然界中,鸟吃虫,人人皆知,但究竟哪些鸟都吃哪些虫却很难说清。古书 《南史》记载:“范洪胄有田一顷,将秋遇蝗,忽有飞鸟千群,蔽日而止,瞬息之间,食虫遂尽而去,莫知何鸟……。”公元737~1758年1000多年间,多次记载鸟食蝗虫的现象。如 《唐书·五行志》:唐开元二十五年 (公元737年)“贝州蝗,有白鸟数千万,群飞食之,一夕而尽,稼不伤”。《宋史·五行志》:辽大安四年 (公元1088年)“6月宛平、永清蝗,为飞鸟所食”。《清史稿·灾异志》:清乾隆十六年 (公元1751年)“6月诸城、交河、祁州虫,河南蝗,有鸟数千自西来尽食之”。

白洋淀蝗区是河北省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经多年调查研究,发现有鸟类192种,约占全国鸟类的15%,占河北省鸟类的45.7%,其中蝗虫的鸟类天敌有13目、34科、97种 (表4-6),其优势种为普通燕鸻、白翅浮鸥、红脚隼、田鹨、斑鸫、草鹭、游隼、短耳鸮、灰喜鹊、喜鹊等。

表4-6 白洋淀蝗区鸟类蝗虫天敌种类 (河北安新,2000~2002年)

续表

续表

续表

1.普通燕鸻 俗名土燕,体长:雄性21~23cm;雌性21~23cm,体型近似家燕。嘴黑色,形短鸮健,上嘴稍曲。嘴裂特大,呈红色。足黑褐色。

燕鸻为夏候鸟类,4月初见成群飞翔。4月底至7月中旬为繁殖期,6月最盛。卵产在距湖1~2km的草滩地带及高粱田中稍凹处,有时以嫩草梗作垫。产卵2~5枚,通常为3枚。雏孵出,即能蹒跚而行。孵出2天后,体重可达12g。燕鸻飞行迅速,落地亦速,有时几乎成垂直下落。有群集性,多成群横飞。群飞时,呈半圆形绕行。鸣声尖锐,且飞且鸣。此鸟飞时似燕,落地觅食又像一般的鸻类,称为燕鸻。4月间迁抵后,主要以各种甲虫等为食,兼食地老虎、椿象等,所食多为农作物害虫。6月起,以食蝗虫为主。7~8月进行解剖,蝗虫食物量为90%。喂养证明,1只雏鸟5天共吃150g飞蝗,约为450头蝗蝻。

2.田鹨 体长:雄鸟16~19cm,雌鸟18~20cm。体背面黄褐色,各羽中央贯以黑褐色斑纹,其在上背者都特别粗而显著。

田鹨为夏候鸟,迁徙面大,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分布。通常4月中下旬迁来北方繁殖地,10月中下旬开始南迁,冬季在我国的南部地区越冬。

田鹨平时栖息于开阔的草地上,食性杂,但以昆虫为主要食料,在蝗区则食蝗虫为主,其食蝗虫占农业害虫的56.4%。

3.白翅浮鸥 体长:雄鸟23~24cm,雌鸟21~24cm。嘴黑色。头顶前部、后颈下部、头与颈的两侧以及下体全部纯白色。上体余部以及尾羽与翼上覆羽均为淡灰色。最外侧飞羽黑褐色,而具白色羽干;次级飞羽亦黑褐色,但较淡而近似灰色。脚暗紫红近黑色,爪亦黑色。此鸟为夏候鸟、旅鸟。常集数百,成大群在草地上空飞翔,亦常飞到农舍近处觅食。觅食时,往往停在低空中,以嘴尖向下,频频鼓动它的翅膀,当昆虫被惊扰而活动时,白翅浮鸥即直下取食。嗜吃昆虫,尤喜蝗虫,是蝗区主要天敌之一。经剖胃检查,捕食蝗虫占胃中昆虫的77.2%,所食蝗虫种类多为稻蝗,其次是东亚飞蝗。

4.红脚隼 俗名青燕子,体小型,体长26~30cm,体重124~190g。羽色与猛隼、燕隼相近,上体羽为暗灰黑色,尾羽和翅为灰色,无横斑。尾下覆羽和覆腿羽为橙棕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为纯白色,颏部、喉部和颈部侧面为灰白色,胸部、腹部和肋为灰色。胸部、虹膜暗褐色,眼周和蜡膜为橙黄色,嘴红黄色,基部淡黄色,先端黑色,脚、趾橙黄色,爪淡红色。

红脚隼常栖息于山脚平原和丘陵地区的沼泽、草地、荒野、河流和农田等开阔地区。通常单独活动,飞翔时两翅快速煽动,间或进行一阵滑翔,也能通过两翅的快速煽动在空中作短暂停留。红脚隼主要以蝗虫、蚱蜢、蠡斯、蝼蛄、蟋蟀、金龟子等为食,其中蝗虫占农业害虫的63.2%,是蝗区主要天敌之一。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在空中飞翔搜觅地面食物,发现后则冲下捕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