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下害虫成虫幼虫对比图片

地下害虫成虫幼虫对比图片

时间:2022-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原因、侵染循环及生态环境,掌握危害的时间、部位、程度等规律,才能找出较好的防治措施。典型的枯萎或萎蔫指园林树木根部或干部维管束组织感病后表现失水状态或枝叶萎蔫下垂现象。病毒、支原体及营养元素缺乏等均可引起园林树木出现此症状。发病期是病害症状出现到停止发展时止,该时期已较难防治,必须加大防治力度。存在再侵染的病害,必须根据再侵染的次数和特点,重复进行防治。

由于自然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生物链的复杂性,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的园林树木,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各种致病微生物和害虫的危害。另外,由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城市环境的恶化,以及园林苗木的大量引种、运输与流通,又为各种病虫害的爆发、蔓延和传播创造了条件。调查表明,我国总计有园林病害5508种、园林植物害虫3997种、其他有害生物162种,其中有近400种病虫害发生普遍而严重。害虫以蚧虫、蚜虫、粉虱、蓟马和螨类最为突出。园林树木的叶部、枝干部、根部等都有一些危害严重和难以防治的病害种类。

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原因、侵染循环及生态环境,掌握危害的时间、部位、程度等规律,才能找出较好的防治措施。对病虫害的防治,“防重于治”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如在园林管理工作上经常注意预防工作,就可以避免不应有的损失。除了预防工作,也应懂得“治”的一般知识,作好充分准备,以防万一,有计划地扑灭既已发生的病虫害。

6.5.1 园林树木病害的基本知识

园林树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受到环境中的致病因素(非生物或生物因素)的侵害,使植株在生理、解剖结构和形态上产生局部的或整体的反常变化,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品质降低、产量下降,甚至死亡,严重影响观赏价值和园林景观的现象,称为园林树木病害。

6.5.1.1 病害的种类及病原微生物类型

园林树木、花卉病害可分为生理伤害引起的非传染性病害和病原菌引起的传染性病害两大类。如果同一地区有多种作物同时发生相类似的症状,而没有扩大的情况,一般是冻害、霜害、烟害或空气污染所引起;同一栽培地的同一种植物,其一部分可全部发生相类似的症状,又没有继续扩大的情形时,可能是营养水平不平衡或缺少某种养分所引起,这些都是非传染性的生理病。如果病害从栽培地的某地方发生,且渐次扩展到其他地方,或者病害株掺杂在健康株中发生,并有增多的情形;或者在某地区,只有一种作物发生病害,并有增加情形,这些都可能是由病原茵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引起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很多,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此外还有少数放线菌、藻类和菟丝子等。

6.5.1.2 病害的症状

园林树木受生物或非生物病原侵染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称为症状。症状是病状和病症的总称。寄主感病后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病状。园林树木病害都有病状,如花叶、斑点、腐烂等。病原物侵染寄主后,在寄主感病部位产生的各种结构特征,称为病症,如锈状物、煤污等,它构成症状的一部分。有些病害的症状,病症部分特别突出,寄主本身无明显变化,如白粉病;而有些病害不表现病症,如非侵染性病害和病毒病害等。

病害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园林树木的症状在病害的不同发育阶段也会有差异。有些园林树木病害的初期症状和后期症状常常差异较大。但一般而言,一种病害的症状常有它固定的特点,有一定的典型性,只是在不同的植株或器官上,又会有一些特殊性。在观察园林树木病害的症状时,要注意不同时期症状的变化。

1.坏死

植物受病原菌危害后出现细胞或组织消解或死亡现象,称为坏死。这种症状在植株的各个部分均可发生,但受害部位不同,症状表现有差异。在叶部主要表现为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的斑点;在植物的其他部位如根及幼嫩多汁的组织表现为腐烂;在树干皮层表现为溃疡等,如杨树腐烂病。

2.枯萎或萎蔫

典型的枯萎或萎蔫指园林树木根部或干部维管束组织感病后表现失水状态或枝叶萎蔫下垂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植物的水分疏导系统受阻。如果是根部或主茎的维管束组织被破坏,则表现为全株性萎蔫;侧枝受害,则表现为局部萎蔫,如黄栌枯萎病。

3.变色

主要有三种类型:退绿、黄化和花叶。园林植物感病后,叶绿素的形成受到抑制或被破坏而减少,其他色素形成过多,叶片出现不正常的颜色。病毒、支原体及营养元素缺乏等均可引起园林树木出现此症状。

4.畸形

畸形是由细胞或组织过度生长或发育不足引起的。常见的有植物的根、干或枝条局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瘿瘤;植物的主枝或侧枝顶芽生长受抑制,腋芽或不定芽大量发生而形成从枝,如泡桐从枝病;感病植物器官失去原来的形状,如花变叶、菊花绿瓣病。

5.流胶或流脂

植物感病后细胞分解为树脂或树胶流出。

6.粉霉

植物感病部位出现白色、黑色或其他颜色的霉层或粉状物,一般都是病原微生物表生的菌体或孢子,如芍药白粉病和玫瑰锈病等。

6.5.1.3 病害发生过程和侵染循环

病害的发生过程包括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三个阶段。侵入期指病原菌从接触植物到侵入植物体内开始营养生长的时期。该时期是病原菌生活中的薄弱环节,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死亡,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潜育期指病原菌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起到症状出现时止,一般5~10天。可通过改变栽培技术,加强水肥管理,培育健康苗木,使病原苗在植物体内受抑制,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发病期是病害症状出现到停止发展时止,该时期已较难防治,必须加大防治力度。

侵染循环是指病原苗在植物一个生长季引起的第一次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第一次发病的整个过程,包括病原菌的越冬或越夏、传播、初侵染与再侵染等几个环节。病原菌种类不同,越冬或越夏场所和方式也不同,有的在枝叶等活的寄生体内越冬越夏,有的以孢子或菌核的方式越冬越夏,必须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防治。病原菌必须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才能与寄主接触,实现侵染。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水、土壤、种子、昆虫等。了解其传播方式,切断其传播途径,便能达到防治的目的。病原菌传播后侵染寄主的过程有初侵染和再侵染之分。初侵染是指植物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受到病原菌的第一次侵染。再侵染是指在同一季节内病原菌再次侵染寄主植物。再侵染的次数与病菌的种类和环境条件有关。无再侵染的病害比较容易防治,主要通过消灭初侵染的病菌来源或阻断侵入的手段来进行。存在再侵染的病害,必须根据再侵染的次数和特点,重复进行防治。绝大多数的树木花卉病害都属于后者。

6.5.2 常见虫害的基本知识

对植物有害的昆虫都称为害虫。害虫按其口器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咀嚼式口器害虫和刺吸式口器害虫。前者如蛾类幼虫、金龟子成虫等,后者如蚜虫、红蜘蛛、介壳虫、菌马等。咀嚼式口器害虫往往造成植物产生许多缺刻、蛀孔、枯心、苗木折断、植物各器官损伤或死亡。刺吸式口器害虫是刺吸植物体内的汁液,使植物受生理损害,受害部位常常出现各种斑点,或引起变色、皱缩、卷曲、畸形、虫瘿等症状。

不同的害虫有不同的生活习性,掌握害虫的生活习性,才能把握时机有效地加以防治。

6.5.2.1 昆虫的概念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也是唯一具翅的类群,从生物分类来讲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的昆虫纲。与园林树木有关的主要昆虫包括直翅目、等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和膜翅目共九个目,常见的有甲虫、蛾、蝶、蚜、蚧、蜂、蚁、蝇、蚊、蝗、蝽等。昆虫纲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成虫整个躯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具有3对分节的足,通常还有2对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经过一系列内部结构及外部形态的变化,即变态;用气管呼吸;具外骨骼。

另外,尽管螨类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的蜱螨目,而不属于昆虫纲,但由于其危害特点与防治方法与昆虫纲害虫具有很多相似性,所以习惯上一直都把它与昆虫一起进行研究。

6.5.2.2 昆虫的生殖方式

大多数昆虫是雌雄异体的动物,进行两性生殖,也有其他的特殊生殖方式。昆虫的雌、雄成虫,除第一性征(雌、雄外生殖器)外,还有其他形态上的明显区别,这种现象称为性二型。如介壳虫类、袋蛾类及某些尺蛾类昆虫的雄虫具翅,雌虫则无翅;蛾类雄虫触角为羽毛状,雌虫则为丝状等。

性多型:除雌、雄二型外,在同一性别的昆虫中,还可分化成具有不同形态和生殖机能的或者在“家族”中负担不同职能的个体群。典型的如蚂蚁、白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除雌、雄二型外,还有无性别区分的工蚁和工蜂。

6.5.2.3 昆虫的发育

昆虫的个体发育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第一个阶段,在卵内进行直到幼虫孵出为止;第二个阶段由幼虫自卵中孵出直至成虫性成熟为止,包括幼虫、成虫两个虫态阶段或幼虫、蛹、成虫三个虫态阶段,称胚后发育。

6.5.2.4 昆虫的变态及其类型

昆虫的胚后发育过程中,每一个发育阶段,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方面,都有或大或小的变化,整个过程一般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或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同一个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异,称变态。昆虫的变态大致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大类型。

1.不完全变态

昆虫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虫态。蝗虫、蝽象、蝉等昆虫的幼体与成虫形态、习性和生活环境相似,只是体积小、翅和附肢短、性器官不成熟,这种变态即称为不完全变态,也叫做“渐变态”,其幼虫称为“若虫”。

2.完全变态

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如甲虫、蛾、蝶、蜂、蚁、蚊等。这类昆虫的幼虫不仅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与成虫差异很大,而且生活习性也完全不同。从幼虫变为成虫的过程中,口器、触角、足等附肢都需经过重新分化。因此,在幼虫与成虫之间要经历“蛹”来完成剧烈的内外变化。

6.5.2.5 昆虫的世代与生活史

昆虫自卵孵化出幼虫到成虫性成熟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各种昆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不同,在一年内能完成的世代数也不同。除种类不同外,一个世代的长短往往还与昆虫所分布的地理位置、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由于成虫的发生期较长,且成虫的产卵期往往先后不一,这样同一时期内,在一个地区可同时出现同一种昆虫的不同虫态阶段,造成上下世代间重叠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

生活史是指害虫在一生中各个虫期的经过情况。在1年中的发生经过情况称为年生活史,包括每年发生的代数、各世代各虫态发生期和历期、越冬虫态及场所等。害虫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发生期都可分为初、盛、末三个时期。虫态达20%左右时为始盛期,达50%时为高峰期,达80%时为末盛期,在始盛期前进行防治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6.5.2.6 昆虫的习性

不同的害虫有不同的生活习性,掌握害虫的生活习性,才能把握好防治时机,有效地加以防治。昆虫的习性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食性

昆虫的食性可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三类。寡食性害虫和多食性害虫防治时,范围不能仅局限在可见的被害区域,应更加广泛地进行防治。

2.趋性

害虫具有趋向或逃避某种刺激因素的习性,前者为正趋性,后者为负趋性。趋性有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等。防治上主要是利用害虫的正趋性,如利用灯光诱杀具趋光性的害虫。

3.假死性

当害虫受到刺激或惊吓时,立即从植株上掉下来暂时不动的现象称假死性。对于这类害虫,可采取从植株上震落下来,然后进行捕杀的方式加以防治。

4.群集性

指害虫群集生活、共同为害的习性。一般在幼虫期有此特性,因此在该时期集中进行防治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5.社会性

昆虫进行群居生活,一个群体中个体有多型现象,有不同的分工,如蜜蜂、蚂蚁、白蚁等。

6.本能

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生理活动,为种内个体所共有,如筑巢、做茧、对后代的照顾等。本能常表现为各个动作之间相互联系、相继出现,是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

7.拟态和保护色

都是昆虫在长期进化中有利于适应性的表现。拟态是模仿环境中其他动植物的形态或行为,以躲避敌害。保护色是指某些昆虫具有与它的生活环境中的背景相似的颜色,有利于躲避敌害,如枯叶蝶的体色和形态很似枯叶,当停留于灌木丛中时,就很难被发现。

6.5.3 病虫害的防治原则和措施

病虫害防治的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综合防治中应以耕作防治法为基础,将各种经济有效、切实可行的办法协调起来,取长补短,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防治体系。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分为耕作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植物检疫等。

6.5.3.1 耕作防治法

1.选用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利用抗病虫害的种质资源,选择或培育适于当地栽培的抗病虫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重要途径。

2.选用无病健康苗

在育苗上应注意选择无病状、强壮的苗,或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无病苗。

3.轮作

不少害虫和病原菌会在土壤或带病残株上越冬,如果连年在同一块地上种植同一种树种,易发生严重的病虫害。实行轮作可使病原菌和害虫得不到合适的寄主,使病虫害显著减少。

4.改变栽种时期

病虫害发生与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有密切关系,因此可把播种栽种期提早或推迟,避开病虫害发生的旺季,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肥水管理

改善植株的营养条件,增施磷、钾肥,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虫能力,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水分过分多,不但对植物根系生长不利,而且容易使根部腐烂或发生一些根部病害。合理的灌溉对地下害虫具有驱除和杀灭作用,排水对富湿性根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6.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可以为树木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增加抵抗能力,也可以消灭地下害虫。冬季中耕可以使潜伏土中的害虫病菌冻死,除草可以清除或破坏病菌害虫的潜伏场。

6.5.3.2 物理机械防治法

1.人工或机械的方法

利用人工或简单的工具捕杀害虫和清除发病部分,如人工捕杀小地名虎幼虫,人工摘除病叶、剪除病技等。

2.诱杀

很多夜间活动的昆虫具有趋光性,可以利用灯光诱杀,如黑光灯可诱杀夜蛾类、螟蛾类、毒蛾类等700种昆虫。有的昆虫对某种色彩有敏感性,可利用该昆虫喜欢的色彩胶带吊挂在栽培场所进行诱杀。

3.热力处理法

不适宜的温度会影响病虫的代谢,从而抑制它们的活动和繁殖。因此可通过调节温度进行病虫害防治,如温水(40~60℃)浸种、浸苗、浸球根等可杀死附着在种苗、花卉球根外部及潜伏在内部的病原菌和害虫;温室大棚内短期升温,可大大减少粉虱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超声波、紫外线、红外线、晒种、熏土、高温或变温土壤消毒等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

6.5.3.3 生物防治法

就是利用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生物防治是效果持久、经济、安全高的防治方法。

1.以菌治病

就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和病原菌间的拮抗作用,或者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来达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的方法,加“五四〇六”苗肥(一种抗生素)能防治某些真菌病、细菌病及花叶型病毒病。

2.以菌治虫

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使害虫感病致死的一种防治方法。害虫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病毒等,如青虫菌能有效防治柑橘凤蝶、尺蠖、刺蛾等,白僵菌可以防治寄生鳞翅目、鞘翅目等昆虫。

3.以虫治虫和以鸟治虫

指利用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昆虫和益鸟防治害虫的方法。如利用草蛉捕食蚜虫,利用红点唇瓢虫捕食紫薇绒蚧、日本龟蜡蚧,利用伞裙追寄蝇防治寄生大蓑蛾、红蜡蚧,利用扁角跳小蜂防治寄生红蜡蚧等。

4.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防治病虫害是防治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己取得一定的进展。如将一种能使夜盗蛾产生致命毒素的基因导入植物根系附近生长的一些细菌内,夜盗娥吃根系的同时也将带有该基因的细菌吃下,从而产生毒素致死。

6.5.3.4 化学防治法

是利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其优点是具有较高的防治效力、收效快、急效性强、适用范围广,不受地区和季节的限制、使用方便。化学防治也有一些缺点,如使用不当会引起植物药害和人畜中毒,长期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易引起病虫害的抗药性,易伤害天敌等。化学防治虽然是综合防治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只有与其他防治措施相互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在化学防治中,使用的化学药剂种类很多,根据对防治对象的作用可分为杀虫剂和杀菌剂两大类。杀虫剂又可根据其性质和作用方式分为胃毒剂、触杀剂、熏蒸剂和内吸剂等。常用的杀虫剂主要有敌百虫、敌敌畏、乐果、氧化乐果、三氯杀螨砜、杀虫眯等。杀菌剂一般分为保护剂和内吸剂,常用的杀菌剂有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多菌灵、粉锈灵、托布津、百菌清等。

在采用化学药剂进行病虫防治时,必须注意防治对象、用药种类、使用浓度、使用方法、用药时间和环境条件等,根据不同防治对象选择适宜的药剂。药剂使用浓度以最低的有效浓度获得最好的防治效果为原则,不可盲目增加浓度以免植物产生药害。喷药应对准病虫害发生和分布的部位,仔细认真地进行,阴雨天气和中午前后一般不进行喷药,喷药后如遇雨必须在晴天再补喷1次。

6.5.3.5 植物检疫措施

植物检疫是防治园林树木危险性病虫害以及其他一些有害生物通过人为活动进行远距离传播和扩散非常有效的手段。植物检疫分为对外检疫(国际检疫)和对内检疫(国内检疫)。根据国家及各省市颁布的检疫对象名单,对引进或输出的园林树木材料及其产品或包装材料进行全面检疫,发现有检疫性病虫害的植物及其产品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就地销毁、消毒处理、禁止调用或限制使用地点等。

6.5.4 园林树木常见病虫害的种类及防治

6.5.4.1 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由于非侵染性病害主要是由特定的环境因素引起的,其防治措施主要是一些改善树木生长环境的栽培措施,这些措施在其他栽植养护内容里都有涉及,这里就不再重复。因此,下面所讨论园林树木常见侵染性病害的种类及其防治。

1.白粉病类

白粉病(见图6-4)是园林树木上发生既普遍又严重的重要病害,除针叶树外,许多观赏植物都可能发生;但角质层、蜡质层厚的花卉,如山茶、杜鹃、榕树类等,很少有白粉病的发生。

图6-4 大叶黄杨和紫薇的白粉病危害状

该病在南方多发生于温暖、湿润和光照不足的雨季,多雨、郁闭、通风及透光较差时,病害发生加重。

(1)识别特征。白粉病的病状最初常常不太明显,一般病症常先于病状。病症初为白粉状,最明显的特征是由表生的菌丝体和粉孢子形成白色粉末状物体。秋季时白粉层上出现许多由白而黄,最后变为黑色的小颗粒,少数白粉病晚夏即可形成这种小颗粒。

白粉病症状中主要的病症很明显,一般的病状不明显,但危害幼嫩部位时也会使被害部位产生明显的变化。不同的白粉病症虽然总体上相同,但也有某些差异。如黄栌白粉病的白粉层主要在叶正面,臭椿白粉病则主要在叶背。一般在叶正面白粉层中的小黑点小而不太明显,而在叶背面白粉层中的小黑点大而明显。

(2)防治措施。

①化学防治常用的有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的1500~2000倍液,残效期长达1.5~2个月;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碳酸氢钠的250倍液。

②染病后在夜间喷硫黄粉也有一定的效果。将硫黄粉涂在取暖设备上任其挥发,能有效地防治白粉病。

③生物农药BO 10150~200倍液、抗霉菌素120对白粉病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④休眠期喷洒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包括地面落叶和地上树体),消灭越冬病原物。

⑤除喷药外,及时清除初期侵染源也非常重要,如将染病落叶集中烧毁;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也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2.锈病类

锈病(见图6-5)是园林树木病害中常见的病害。据全国园林树木病害普查资料统计,花木上有80余种锈病,有些锈病为害相当严重。除蔷薇科植物容易染病外,杨树也常感染此病。

图6-5 贴梗海棠叶的锈病危害状

锈病多发生于温暖湿润的春秋季,灌溉方式不适宜、叶面凝结雾露以及多风雨的条件下,最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1)识别特征。锈病的病症一般先于病状出现。病状通常不太明显,黄粉状锈斑是该病的典型病症。叶片上的锈斑较小,近圆形,有时呈泡状斑。在症状上只产生褪绿、淡黄色或褐色斑点。在病斑上,常常产生明显的病症。当其他幼嫩组织被侵染时,病部常肥肿。有些锈菌不仅危害叶、花、果实,还可危害嫩梢甚至枝干。一般情况下,锈病虽然不能使寄主植物致死,但常造成早落叶、花果畸形,削弱生长势,降低观赏性及花果产量。

(2)防治措施。

①减少侵染来源:休眠期清除枯枝落叶,喷洒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杀死芽内及病部的越冬菌丝体;生长季节及时摘除染病部分,然后集中烧毁或深埋处理。

②改善环境条件:增施磷、钾、镁肥,氮肥要适时施用;在酸性土壤中施入石灰等能提高园林树木的抗病性。

③生长季节喷洒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喷洒敌锈钠250~300倍液,10~15天喷一次;或喷0.2~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炭疽病类

炭疽病(见图6-6)是园林树木上常见的一大类病害,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除梅花、兰花和樟树经常染病外,其他花木也可能感染此病。该病每年3~11月均可发病,雨季加重;老叶4~8月发病,新叶8~11月发病。

图6-6 橡皮树叶炭疽病危害状

(1)识别特征。炭疽病虽然发生于许多园林树木,危害多个部位,症状也有一定差异,但都是大同而小异。

在发病部位形成各种形状、大小、颜色的坏死斑,比较典型的症状是常在叶片上产生明显的轮纹斑,后期在病斑处形成的粉状物往往呈轮状排列,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粉红色的黏粉物出现,这是诊断炭疽病的标志。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降低观赏性,也有的对嫩枝为害严重,如山茶炭疽病。

(2)防治措施

①加强养护管理措施,促使园林树木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性。

②及时清除树冠下的病落叶及病枝和其他感病材料,并集中销毁,以减少侵染来源。

③利用和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炭疽病中应注意的方面。

④化学防治:侵染初期可喷洒70%代森锰锌500~600倍液,或1∶0.5∶100的波尔多液(即1份硫酸铜、0.5份生石灰和100份水配制而成),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药次数可根据病情发展情况而定。

4.叶斑病类

叶斑病(见图6-7)是叶组织受到局部侵染,导致各种叶部斑点病害的总称,主要危害樱花、梅花、樱桃、碧桃、桃、李、杏、苏铁、月季、杜鹃、大叶黄杨等植物。在长江流域一带,5~6月和8~9月出现两次发病高峰期;在北方一般8~9月发病最重。

图6-7 桂花叶褐斑病危害状

(1)症状要点。在园林树木上常发生的叶斑病有黑斑病、褐斑病、角斑病及穿孔病。它们的共同特性是局部侵染引起叶片局部组织坏死,产生各种颜色、形状的病斑,有的病斑可因组织脱落而形成穿孔。病斑上常出现各种颜色的霉层或粉状物。严重时引起叶片早落,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叶斑病的主要病原物是半知菌。

(2)防治措施。

①及时清除树冠下的病落叶、病枝和其他感病材料,并集中销毁,以减少侵染来源。

②化学防治:在早春植株萌动之前,喷洒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等保护性杀菌剂,或50%多菌灵600倍液。

③展叶后可喷洒1000倍的多菌灵,或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隔半个月喷一次,连续喷2~3次。

5.溃疡病或腐烂病类

溃疡病(见图6-8)是指枝干局部性皮层坏死,坏死后期组织失水而稍下陷,有时周围还产生一圈稍隆起的愈伤组织。除包括典型的溃疡病外,还包括腐烂病(烂皮病)、枯枝病、干癌病等所有引起园林树木枝干韧皮部坏死或腐烂的各种病害。

图6-8 合果芋茎溃疡病与泡桐茎溃疡病

容易感染该病的园林树木除杨树类外,柳树、核桃、板栗、榆树、槭树、樱花、樱桃、木槿等木本植物和其他一些肉质植物也经常染病。

该病一般每年3~4月开始发病,5~6月为发病盛期,9月病害基本停止扩展。

(1)识别特征。溃疡病的典型症状是发病初期枝干受害部位产生水渍状病斑,有时为水泡状,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并逐渐扩展;后失水下陷,在病部产生一些粉状物。病重时会出现纵裂,甚至于皮层脱落,露出褐色的木质部表层。后期病斑周围形成隆起的愈伤组织,阻止病斑的进一步扩展。有时溃疡病在园林树木生长旺盛时停止发展,病斑周围形成愈伤组织,但病原物仍在病部存活,次年病斑会继续扩展,然后周围又形成新的愈伤组织,如此往复年年进行,病部形成明显的长椭圆形盘状同心环纹,且受害部位局部膨大,有些多年形成的大型溃疡斑可长达数十厘米或更长。

抗性较弱的园林树木,病原菌生长速度比愈伤组织形成的速度快,病斑迅速扩展,或几个病斑汇合,形成较大面积的病斑,后期在上面长出颗粒状的病症,皮层腐烂,此即为腐烂病或称烂皮病。当病斑扩展到环绕树干1周时,病部上面枝干就会枯死。

(2)防治措施。

①通过综合治理措施改善园林树木生长的环境条件,提高它们的抗病能力。

②注意适地适树;选用抗病性及抗逆性强的树种;培育无病壮苗。

③在起苗、假植、运输和定植的各环节,尽量避免苗木失水;在保水性差且干旱的沙土地,可采取必要的保水措施,如施用吸水剂、覆盖薄膜等。

④清除严重病株及病枝,保护嫁接及修枝伤口,在伤口处涂药保护,以避免病菌侵入。

⑤秋冬和早春用含硫黄粉的树干涂白剂涂白树干,防止病原菌侵染。

⑥用50%多菌灵300倍液加入适当的泥土混合后涂于病部,或用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75%百菌清500~800倍液喷洒病部,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6.线虫病类

在线虫病类中,以根结线虫病最为常见,主要危害桂花、栀子、木槿、紫薇等。

(1)识别特征。园林树木上常见的线虫病害有三种:

①根结线虫:表现为植物根部形成小瘤状虫瘿(即“根结”),这类病害最为常见(见图6-9)。

图6-9 月季根结线虫病危害状(小根上有“根结”)

②滑刃线虫:叶片表现出多角形的坏死斑,芽畸形,全株矮化。

③茎线虫:表现为叶片变形,花卉矮化,乃至不能开花。

线虫以卵、幼虫和成虫在病株上和土壤中越冬,虫体借助雨水、灌溉、工具、土壤、苗木、种球等传播。翌年春季气温上升后,孵化出的幼虫从植株的气孔、皮孔、伤口等处侵入。在适宜条件下(20~25℃),线虫完成1代仅需17天左右,长者1~2个月,1年可发生3~5代。温度较高、雾湿通气的沙壤土发病较重。

(2)防治措施

①加强检疫,严禁携带线虫的花苗、种球调运。

②及时清除病株、病残体以及带病土壤,不要重茬种植,以消灭病原。

③用顶芽繁殖和组培方法繁育无线虫幼苗。

④高温处理:夏季高温天气,将土壤铺成10厘米厚,日光下暴晒30天,3天翻动1次;其间不能淋雨。

⑤药剂防治:每公顷用10%克线磷颗粒剂37.5kg,采用沟施或穴施方法埋药,后覆土浇水。

7.病毒病类

我国常见的花卉或其他植物上几乎都有病毒病(见图6-10)发生,同时一种病毒病可感染几种至上百种不同植物,其中一些优势病原病毒种类已成为农林及园艺生产上的严重问题。豆科、葫芦科以及菊科植物的种子容易传播病原病毒。

图6-10 月季的花叶病毒病危害状

(1)识别特征。先局部发病,以后扩展到花卉全株。该病主要表现为花叶、斑驳、褪绿、黄化、环斑、条斑、枯斑、卷叶、皱缩、丛生、畸形等,很少有腐烂与萎蔫。同一种病毒在不同植物上,其症状表现不同。

病毒一般在病株、球茎、块茎、种子、杂草上潜伏越冬。病原只能从各种伤口侵入。但能通过蚜虫、螨类、叶蝉、介壳虫、线虫、繁殖材料、工具、汁液、嫁接、人为活动等传播,与病株接触摩擦也可以传染。一般在蚜虫发生时为害严重,或高温干旱年份发病较重。

(2)防治措施。

①加强检疫,严禁带有病毒的园林树木进行引种和调运。

②及时消灭杂草及缠绕植物,以防止病毒滋生。

③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立即烧毁,以消灭病源。

④及时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尤其是蚜虫,以避免害虫传播。

⑤用根尖、茎尖等组培无毒苗。

⑥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20%病毒灵400倍液,7天1次,直到病愈为止。

8.根癌病

根癌病(见图6-11)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国分布也很广泛。紫叶李、月季及樱花等蔷薇科花木容易受根癌病的危害。此外,该病还为害夹竹桃、杨、柳、核桃、柏、桧柏、花柏、黄杉、南洋杉、银杏、罗汉松、金钟柏等。感病花木的根系发育受影响,常造成营养缺乏,早现衰弱状态,最后枯死。碱性、湿度大的沙壤土易发病;连作利于发病,苗木根部有伤口易发病。

图6-11 樱花根癌病危害状

(1)识别特征。根癌病又名冠瘿病,主要发生在根颈处,有时也发生在主根、侧根和地上部分的主干、枝条上。病原细菌一般从伤口入侵,经数周或1年以上就可出现症状。受害处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瘤状物。初生的小瘤,呈灰白色或肉色,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后渐变成褐色至深褐色,质地坚硬,表面粗糙并龟裂。

(2)防治措施

①加强园林树木检疫,防止带病苗木出圃,发现病苗及时拔除并烧毁。

②对可疑的苗木在栽植前进行消毒,如用1%硫酸铜浸泡5min后用水冲洗干净,然后栽植。

③精选圃地,避免连作。选择未感染根癌病的地区建立苗圃。如出现苗圃污染,需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

④对感病苗圃用硫黄粉、硫酸亚铁或漂白粉进行土壤消毒。

⑤对于初发病株,切除病瘤,用石灰乳或波尔多液涂抹伤口,或用甲醇冰碘液(甲醇50份、冰醋酸25份、碘片12份、水13份)进行处理,可使此病痊愈。

⑥选用健康的苗木进行嫁接。嫁接刀要在高锰酸钾溶液或75%的酒精中消毒。

⑦施用生物制剂K84和D286的菌体混合悬液浸根,可明显降低根癌病的发生率。

9.幼苗猝倒和立枯病

幼苗猝倒和立枯病(见图6-12)是园林树木常见病害之一,各种草本花卉和园林树木的苗期都可能发病。针叶树育苗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重病地块的发病率可达70%~90%。

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病菌来源,病菌可通过雨水、灌溉水和粪土进行传播。苗床(育苗地)连作、出苗后连续阴雨天气、光照不足、种子质量差、播种过晚、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等,都会加重该病的发生。

图6-12 鸡冠花幼苗猝倒和苹果立枯病

(1)识别特征。常见的症状主要有三种类型:种子或尚未出土的幼芽被病菌侵染后,在土壤中腐烂,称腐烂型;出土幼苗尚未木质化前,在幼茎基部呈水渍状病斑,病部缢缩变褐腐烂,在子叶尚未凋萎之前,幼苗倒伏,称猝倒型;幼茎木质化后,造成根部或根颈部皮层腐烂,幼苗逐渐枯死,但不倒伏,称立枯型。

(2)防治措施

①猝倒病和立枯病应采取以栽培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性。

②不宜选用瓜菜地和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的地块作为圃地。还要注意精选种子,适时播种。

③对土壤进行消毒;用多菌灵配成药土(每公顷用1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kg与细土混合,药与土的比例为1∶200)垫床和覆种。

④播种前用0.5%高锰酸钾溶液(60℃)浸泡种子2小时,对其消毒。

⑤幼苗出土后,可喷洒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喷1∶1∶120的波尔多液,每隔10~15天喷洒1次。

6.5.4.2 常见虫害及其防治

依据危害部位的不同,生产上常将园林树木的主要害虫分为食叶害虫、蛀干害虫、枝梢害虫、根部害虫等四大类。

1.食叶害虫

食叶害虫种类繁多,主要为鳞翅目的各种蛾类和蝶类、鞘翅目的叶甲和金龟子、膜翅目的叶蜂等。其猖獗时能将叶片吃光,削弱树势,并为蛀干害虫的侵入提供条件。这类害虫多为裸露生活,受环境影响大,虫口密度变化也大。

(1)叶蜂类。主要为害对象为蔷薇科木本花卉和樟科樟属植物(见图6-13)。

图6-13 叶蜂成虫和幼虫

①形态及生活习性。成虫体长7.5mm左右,翅黑色、半透明,头、胸及足有光泽,腹部橙黄色。幼虫体长2mm左右,黄绿色。多数叶蜂一年可发生2代,以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化蛹、羽化、交尾和产卵,4月孵出幼虫开始为害。叶蜂有群集习性,常数十头群集于叶上取食,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仅留粗大叶脉。雌虫产卵于枝梢,可使枝梢枯死。

②防治方法

(a)人工连叶摘除刚孵化的幼虫。

(b)冬季控茧,消灭越冬幼虫。

(c)可喷施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90%敌百虫8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或3000倍液。

(2)大蓑蛾。又名大袋蛾、大皮虫、避债蛾。大蓑蛾(见图6-14)以幼虫为害樱花、梅、泡桐、槐树、樟树、李、海棠、白榆、柳、雪松、桧柏、侧柏、悬铃木、水杉及木芙蓉等植物,可将叶片吃光,只残存叶脉,影响被害植株的生长发育和观赏价值。

图6-14 大蓑蛾雄成虫(左)、幼虫(中)和皮囊(右)

①形态及生活习性。雌成虫无翅,蛆状,体长约25mm。雄成虫有翅,体长约5~17mm,黑褐色。幼虫头部赤褐色或黄褐色,中央有白色“人”字纹,胸部各节背面黄梅色,上有黑褐色斑纹。幼虫、雌成虫外有皮囊,皮囊外附有碎叶片和少数枝梗。大蓑蛾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皮囊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开始羽化,6月中旬开始孵化,初孵幼虫在虫囊内滞留3~4天后蜂拥而出,吐丝下垂,借助风力扩散蔓延。幼虫具有明显的向光性,一般向树冠顶部集中为害。

②防治方法。

(a)初冬人工摘除植株上的越冬虫囊。

(b)在交配繁殖前用灯光诱杀雄蛾。

(c)幼虫孵化初期喷90%敌百虫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

(3)短额负蝗。又称小绿蚱蜢、小尖头蚱蜢(见图6-15)。主要为害月季、栀子花等多种植物。

①形态及生活习性。成虫体长约20mm,初夏孵化的夏型成虫为绿色,初秋孵化的秋型成虫为淡褐色,梭状,前翅革质,淡绿色,后翅膜质透明。若虫体小,无翅,卵黄褐色到深黄色。短额负蝗一般一年发生2代,以卵块在土壤中越冬,5月上旬开始孵化,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第二代若虫7月下旬开始孵化,8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初孵若虫有群集危害习性,2龄后分散危害。成虫和若虫均咬食叶片,造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把叶片吃光,只留枝干。该虫喜欢生活在植株茂盛、湿度较大的环境中。

图6-15 短额负蝗的夏型成虫与秋型成虫

②防治方法。

(a)清晨进行人工捕捉,或用纱布网兜捕杀。

(b)冬季深翻土壤曝晒或用药剂消毒,减少越冬虫卵。

(c)喷施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

(4)刺蛾类。主要危害悬铃木、柳树、腊梅、月季、石榴、樱花、榆树、紫薇、紫荆、红叶李、玉兰等植物(见图6-16)。

图6-16 黄刺蛾的成虫(左)、幼虫(中)和越冬茧(右)

①形态及生活习性。成虫体长15cm左右,头和胸部背面金黄色,腹部背面黄褐色,前翅内半部黄色,外半部褐色,后翅淡黄褐色。幼虫黄绿色,背面有哑铃状紫红色斑纹。发生最为普遍的黄刺蛾一年产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受害枝干上结茧越冬,翌年5~6月化蛹,1个月左右孵化出幼虫,啃食叶片造成危害。严重时叶片吃光,只剩叶柄及主脉。刺蛾成虫昼伏夜出,具有明显的趋光性。

②防治方法。

(a)灯光诱杀成虫。

(b)人工摘除越冬虫茧。

(c)在初龄幼虫期喷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

2.枝梢害虫

枝梢害虫种类繁多,为害隐蔽,习性复杂。从为害特点大体可分为刺吸类和钻蛀类两大类,由于后者大多又是蛀干害虫,在“蛀干害虫”中单独介绍,所以这里主要介绍前者。

(1)介壳虫类。介壳虫(见图6-17)有数十种之多,为害园林树木的主要有吹绵蚧、粉蚧、月季白盾蚧、日本龟蜡蚧、角蜡蚧、红蜡蚧等。主要为害对象为木麻黄、金橘、山茶、相思树、芙蓉、常春藤、重阳木、海桐、米兰、桂花、月季、槐树、悬铃木、杨、柳、白蜡、枫杨、泡桐、女贞、红叶李、雀舌黄杨、刺槐等植物。

图6-17 月季白盾蚧(左上)、日本龟蜡蚧(右上)、吹绵蚧(左下)、粉蚧(右下)

①形态及生活习性。介壳虫是小型昆虫,体长一般1~7mm,最小的只有0.5mm左右,大多数虫体上被有蜡质分泌物。繁殖迅速,一年可发生1~3代。为害时间一般为3~9月,在5~6月和8~9月为高峰期。常群聚于枝叶及花蕾上吸取汁液,造成枝叶枯萎甚至死亡。

②防治方法。

(a)少量发生时可用棉球蘸水抹去,或用刷子刷除。

(b)及时剪除虫枝虫叶,并集中烧毁。

(c)注意保护寄生蜂和捕食性瓢虫等介壳虫的天敌生物。

(d)在产卵期和孵化盛期(约4~6月)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或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雾1~2次。

(2)蚜虫类。蚜虫类主要有桃蚜、棉蚜、月季长管蚜、梨二叉蚜、桃瘤蚜等(见图6-18)。主要为害木槿、芙蓉、木瓜、石楠、紫荆、樱花、梅花、白兰等植物。

①形态及生活习性。蚜虫个体细小,一般只有几毫米,但繁殖力很强,能进行孤雌生殖,在夏季4~5天就能繁殖一代,一年可繁殖几十代。多以卵在杂草或小灌木的芽腋处越冬,翌年4月产生蚜虫开始为害,直到秋季气温下降后才逐渐停止。蚜虫积聚在新叶、嫩芽及花蕾上,以刺吸式口器刺入园林树木组织内吸取汁液,使受害部位出现黄斑或黑斑,受害叶片皱曲、脱落,花蕾萎缩或畸形生长,严重时可使植株死亡。蚜虫还要分泌蜜露,从而招致细菌生长,并诱发煤烟病等病害。此外,其还能在蚊母树、榆树等植株上形成虫瘿。

图6-18 桃蚜及为害状(上)、棉蚜为害状(下左)、月季长管蚜为害状(下右)

②防治方法。

(a)清除植株附近杂草,冬季在园林树木上喷施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虫卵。或萌芽时喷施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杀灭幼虫。

(b)发生盛期喷施乐果或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杀灭菊酯2000~3000倍液,或2.5%鱼藤精1000~1500倍液,1周后复喷一次防治效果更好。

(c)注意保护瓢虫、食蚜蝇及草蛉等蚜虫的天敌。

(3)叶螨类。叶螨类(见图6-19)俗称“红蜘蛛”。种类较多,主要有朱砂叶螨、苹果全爪螨、山楂叶螨、柑橘全爪螨等。为害对象除蔷薇科木本植物、柑橘类植物外,还包括紫藤、紫薇、榆树等植物。

①形态及生活习性。叶螨个体小,体长一般不超过1mm,呈圆形或卵圆形,橘黄或红褐色,可通过两性生殖或孤雌生殖进行繁殖,繁殖能力强,一年可达10代左右。以雌成虫或卵在枝干、树皮下或土缝中越冬,翌年3月初越冬卵孵化。孵化时间较集中,这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6~7月是全年发生为害的高峰,世代更迭现象严重。成虫、若虫用口器刺入叶内吸吮汁液,被害叶片叶绿素受损,叶面密集细小的灰黄点或斑块,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甚至因叶片落光而造成植株死亡。

图6-19 朱砂叶螨结的丝网(一)、朱砂叶螨成虫(二)、苹果全爪螨成虫(三)、山楂叶螨成虫(四)

②防治方法

(a)冬季清除植株周围的杂草及落叶,或圃地灌水,以消灭越冬虫源。

(b)个别叶片上有灰黄斑点时,可摘除病叶,集中烧毁。

(c)虫害发生期喷施20%双甲脒乳油1000倍液,20%三氯杀螨砜800倍液,或40%三氯杀螨醇乳剂20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

(d)保护各种食螨瓢虫和其他螨虫天敌。

(4)白粉虱。白粉虱(见图6-20)是温室花卉的主要害虫。主要为害茉莉、扶桑、月季、绣球、佛手等植物。

图6-20 白粉虱成虫(有翅)和幼虫(无翅)

①形态及生活习性。体小纤弱,长1mm左右,淡黄色,翅上被覆白色蜡质粉状物。白粉虱以成虫和幼虫群集在花木叶片背面,刺吸汁液进行危害,使叶片枯黄脱落。成虫及幼虫能分泌大量蜜露,导致煤烟病发生。白粉虱一年可繁殖10代左右,温室内可终年繁殖,世代重叠,全年为害。成虫多集中在植株上部叶片的背面产卵,幼虫和蛹多集中在植株中下部的叶片背面。

②防治方法。

(a)及时修剪、疏枝,去掉虫叶;加强管理,保持通风透光,可减少为害的发生。

(b)40%乐果或氧化乐果、80%敌敌畏、50%马拉松乳剂对成虫和若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20%杀灭菊酯2500倍液对各种虫态都有防治效果。

(c)利用它的主要天敌——丽蚜小蜂来进行防治。

3.蛀干害虫

蛀干害虫包括鞘翅目的小蠹、天牛、吉丁虫、象甲,鳞翅目的木蠹蛾、透翅蛾,等翅目的白蚁,膜翅目的树蜂等,常见的是天牛、木蠹蛾和白蚁三类。它们多危害生长衰弱的园林树木,且生活隐蔽,防治困难,园林树木一旦受害很难恢复。

(1)天牛类。天牛类(见图6-21)常见的主要有星天牛、桃红颈天牛、桑天牛等。为害对象除杨柳科植物和柑橘类植物外,还包括元宝枫、樱花、榆、楝树以及松树类植物。

①形态及生活习性。各种天牛形态及生活习性差异较大。成虫体长9~40mm,多呈黑色,飞翔力弱,容易捕捉。天牛类一年一代或2~3年发生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根部或树干蛀道内越冬,卵多产在主干、主枝的树皮缝隙中。幼虫孵化后,蛀入木质部危害,蛀孔处堆有锯末和虫粪。受害枝条枯萎或折断。幼虫为害期在每年的3~11月。

图6-21 星天牛(左)、桃红颈天牛(中)与桑天牛(右)成虫

②防治方法。

(a)人工捕杀成虫;成虫发生盛期也可喷施5%西维因粉剂或90%敌百虫800倍液防治。

(b)成虫产卵期,经常检查树干和枝条的树皮缝隙,发现虫卵及时刮除。

(c)用细铁丝钩伸入蛀道内钩出或刺杀幼虫。或用棉球蘸敌敌畏药液塞入洞内并立即封闭,以熏杀幼虫。

(d)成虫发生前,用涂白剂对树干和主枝进行涂白处理,以防止成虫产卵。涂白剂用生石灰10份、硫黄1份、食盐0.2份、兽油0.2份、水40份配成。

(2)木蠹蛾类。主要为害杨树、柳树、榆树、械树、丁香、白蜡、槐树、刺槐、石榴、柑橘类、水杉等植物。

①形态及生活习性。成虫灰白色,长5~28mm。触角黑色、丝状,胸部背面有3对蓝青色斑点,翅灰白色、半透明。幼虫红褐色,头部淡褐色。一年发生1~2代,以幼虫形式在枝条内越冬,春季气温升高后开始活动。以幼虫蛀入茎部为害,造成枝条枯死、植株不能正常生长开花,或因茎干蛀空而折断。发生最为普遍的是小线角木蠹蛾(见图6-22)。

图6-22 小线角木蠹蛾成虫与卵及刚孵化的幼虫

②防治方法。

(a)及时剪除受害枝条,并集中烧毁。

(b)用细铁丝钩插入虫孔,钩出或刺死幼虫。

(c)孵化期喷施40%氧化乐果、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防治。

(3)白蚁类。我国的白蚁主要有两种:家白蚁和黄胸散白蚁。两者的形态和防治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家白蚁群体大而集中,而黄胸散白蚁群体小而分散。白蚁主要为害女贞、桉树、水杉、栾树、泡桐、梧桐、桂花、茶花等多种植物。

①形态及生活习性。繁殖蚁有浅黄色翅膀,头部背面为深黄褐色,身体背面黄褐色;兵蚁头部梨形,浅黄色,头部有明显的分泌孔,受触动后能分泌乳白色的浆汁;工蚁头部浅黄色,腹部白色,头前部方形、后部圆形(如图6-23)。白蚁为土、木两栖型昆虫,工蚁通过开辟蚁路到各处寻找食物,新鲜的蚁路一般可以看到有一条疏松的泥土突起,这是寻找蚁路的最好特征。白蚁以为害木本植物的根和枝干为主。

图6-23 白蚁的工蚁

白蚁活动隐蔽,喜欢阴暗温暖潮湿的环境。在干旱季节,白蚁以取食植物来补充其所需的水分,因此干旱天气白蚁为害严重。

②防治方法。

(a)诱杀。用蔗渣、食糖等埋入土中,引诱白蚁集中后用菊酯类农药毒杀。

(b)注意保护白蚁天敌,如食虫鸟类、蜥蜴、蝙蝠等。

(c)加强树木养护,避免各种损伤造成树体伤口。发现伤口及洞口要及时填补,以防止白蚁侵入树体。

4.根部害虫

又称地下害虫。常危害幼苗、幼树根部或近地面部分。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鳞翅目的地老虎类、鞘翅目的蛴螬(金龟于幼虫)类和金针虫(叩头虫幼虫)类、直翅目的蟋蟀类和蝼蛄类、双翅目的种蝇类等。这里主要介绍发生比较普遍,且危害较为严重的地老虎类、金龟子类和蝼蛄类害虫。

(1)地老虎类。俗名土蚕、地蚕。它们的幼虫以松、杉等100多种植物幼苗和根系为食。植株在幼苗期受害最严重,会在齐地表处被咬断,使整株幼苗死亡,造成苗圃缺苗断垄。

①形态及生活习性。最常见的地老虎有两种,即小地老虎和大地老虎(如图6-24)。小地老虎成虫体长16~23mm,翅黄褐色,有剑状黑纹;幼虫浅褐色,表皮粗糙,有许多瘤状黑点,长约4cm。大地老虎成虫体长20~25mm,翅灰褐色;幼虫紫黑色,体长35~60mm,其他特征与小地老虎相同。

如图6-24 大地老虎(一)与小地老虎(二)的成虫(三)和幼虫(四)

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翌年3月越冬幼虫开始活动为害,一年中以3~6月对苗木为害最重。

小地老虎每年繁殖的代数各地不同,从北到南逐渐增多;卵单粒散产于落叶上、地面或植株根际;于土中化蛹,蛹发育历时12~18天,越冬蛹长达150天左右;成虫喜食蜜糖液。大地老虎每年发生一代,以幼虫越冬,次年4~5月发生危害,有越夏习惯,成虫喜食蜜糖液,卵产于植株近地面的叶片上或土块上。

②防治方法。

(a)采用黑光灯或蜜糖液诱杀成虫。

(b)早春清除苗圃及周围杂草,防止成虫产卵。

(c)采用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灌土防治。

(2)金龟子类。常见的有铜绿金龟子、小青花金龟子、膨翅异丽金龟子、四纹丽金龟子、棕色鳃金龟子等(如图6-25)。为害植物主要有杨、柳、榆、落叶松、月季、榔榆、桃、悬铃木、槐、柳、马尾松、云南松、梅等种类。

图6-25 铜绿金龟子(上左)、小青花金龟子(上右)、膨翅异丽金龟子(下左)、四纹丽金龟子(下中)、棕色鳃金龟子(下右)

①形态及生活习性。虫体卵圆或长椭圆形,鞘翅铜绿色、紫铜色、暗绿色或黑色等,多有光泽。成虫主要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危害部位多为叶片和花朵,严重时可将叶片和花朵吃光。金龟子的幼虫称为蛴螬,是危害苗木根部最常见的地下害虫之一。

金龟子一年繁殖1代,以成虫或幼虫在土壤内越冬,翌年4月出土为害,一般9月停止活动。

②防治方法。

(a)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b)利用成虫假死性,可于黄昏时人工捕杀成虫。

(c)喷施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也有较好防治效果。

(3)蝼蛄类。俗名拉拉蛄、土狗子。它们的成虫和幼虫均在土壤中生活,取食播下的种子、幼芽和幼苗。它们还可将表土层串连成许多隧道状洞穴,造成幼苗根部脱离土壤而失水枯死。为害对象主要包括杨、柳、榆、松、柏、海棠、悬铃木等木本植物和多种草本花卉。

①形态及生活习性。最常见的蝼蛄有两种,即非洲蝼蛄和华北蝼蛄(见图6-26)。非洲蝼蛄成虫体长30~35mm,灰褐色,腹部色较浅,全身密布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翅灰褐色,较短,仅达腹部中央;后翅扇形,较长,超过腹部末端;腹末具一对尾须;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根坚硬的棘刺。华北蝼蛄比非洲蝼蛄大,成虫体长36~55mm,黄褐色,后足胫节背面内侧仅有1根坚硬的棘刺,其他特征与非洲蝼蛄相同。

图6-26 非洲蝼蛄与华北蝼蛄成虫

蝼蛄成虫和若虫在土下30~100cm深处越冬,翌年3~4月若虫开始上升为害植物,4~5月是为害盛期。成虫有趋光、趋声性和趋粪性。

②防治方法。生产上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毒饵防治。将饵料(麦麸、豆饼等)炒香,每5kg用90%敌百虫3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倍液0.15kg拌匀,适量加水,以湿润为度,每667m2施用1.5~2.5kg,在无风闷热的傍晚撒施效果最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