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栽培稻(亚洲栽培稻)起源于中国,该稻种适应性广、品系繁多、遗传特性极其丰富。丁颖院士的栽培稻种五级分类法将其在植物分类学上分为籼稻与粳稻两大亚种,因条件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在栽培上因季节不同分为早季稻、中季稻与晚季稻;因需水情况不同分为水稻和陆稻(旱稻);因米质不同分为粘稻和糯稻,最后分品种。该分类系统既从植物学形态特征上考虑,又从生态学角度注意农业生产利用上早稻、中稻、晚稻及水稻、陆稻的划分,是比较合理的分类系统。弱感光型杂交水稻在系统分类学上属于籼—晚—水—粘稻品种。
丁颖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稻作学专家,在水稻育种学、栽培学、分类学、稻种起源学、生态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是我国农业科研战线的学术泰斗。丁颖院士认为栽培稻的系统发育过程与栽培条件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栽培稻的分类标准应在栽培稻种个体发育和栽培条件的基础上结合稻种的系统发育过程来决定。丁颖院士创造了一个生物学、植物学与栽培学相结合的栽培稻种分类法,使分类理论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丁颖院士曾就我国几千年来栽培稻种的演变过程和各地的品种分布情况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中国栽培稻的系统分类,将中国栽培稻分为2个亚种16个变种。他选用4 294个品种作为参试材料,其中包括中国各稻作区的品种4 259个(东北地区87个、西北地区22个、华北地区178个、华中地区1 443个、华南地区2 305个、云贵地区224个),日本品种35个。分类结果表明其中属于籼稻亚种的有3 513个,属于粳稻亚种的有781个,共分为16个变种,533个类型,936个栽培型,详见表1-3。
表1-3 中国栽培稻变种类型分类结果(中国栽培稻分类整理小组,1976)
续表
对照表1-3的变种分类结果,弱感光型杂交水稻属于1号变种,即籼—晚—水—粘;其亲本则属于5号变种,即籼—早—水—粘。
俞履圻(1982)针对中国粳稻品种与爪哇型品种进行形态比较研究后,指出部分学者把栽培稻种分为日本型、爪哇型和印度型的分类方法存在许多错误。分析如下:从谷粒形态来看,日本型是短粒,爪哇型是大粒,而中国粳稻品种中有大粒的;从小穗稃片来看,日本型多无芒,爪哇型多有芒,而中国粳稻品种中有许多品种有芒;从植株颜色来看,日本型是浓绿色的,爪哇型是浅绿色的,而中国南方粳陆稻种中不少品种为浅绿色的;从有效分蘖数来看,日本型分蘖多,爪哇型分蘖少,而中国南方粳陆稻种中不少品种是分蘖少的;从株高来看,日本型矮,爪哇型高,而中国粳稻品种中有植株高的;从穗长来看,日本型短,爪哇型长,而中国粳稻品种中有长穗的。由此可以看出,爪哇型稻种有许多中国粳稻品种的特性,因此可以认为爪哇型是属于粳稻的一个类型。
程侃升等(1983)在《亚洲栽培稻分类的再认识》一文中,也认为爪哇型和光壳型都属于粳稻。程侃升等(1984,1988)根据杂交亲和力的高低、生态分布、形态特征及栽培利用上的特点,提出亚洲栽培稻应按种—亚种—生态群—生态型—品种的五级分类新体系进行分类,亚种一级只分为籼稻和粳稻,如图1-1所示。
图1-1 亚洲栽培稻亚种分类图
程氏分类体系具有3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延续了丁颖院士只分为籼稻和粳稻2个亚种的优点。该分类方法不仅使亚种间的地理生态分布有规律,在形态特征上差异显著,而且在杂交亲和力方面只有籼稻和粳稻之间符合亚种的标准,其他学者提出的如早籼群、中籼群和冬籼群等均不符合在籼稻和粳稻之外再列新亚种的条件。二是该分类体系包含了盛永分类系统的优点,较充分地反映了亚洲栽培稻的多样性;同时也修正了盛永将早籼群、中籼群和冬籼群与籼粳稻并列的缺点,对育种工作和农学应用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三是该分类体系在生态群这一级根据籼稻和粳稻分化程度与进化水平的不同在籼稻亚种下将进化水平较低的早籼群、中籼群与进化水平较高的晚籼群和冬籼群区分为3个生态群,在粳稻亚种下将进化水平较低的爪哇群和光壳群与进化水平较高的普通群区分为3个生态群。而其他稻种分类体系中一般不考虑类型之间在系统发育上进化水平的差异。弱感光型杂交水稻在程氏分类体系中应处在籼稻亚种晚籼群的分类地位,而其亲本则处在籼稻亚种早籼群的分类地位,然而它们都不是最能表现各自生态群的典型品种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