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弱感光及感光型杂交水稻的诞生

弱感光及感光型杂交水稻的诞生

时间:2023-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汕优30选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弱感光及感光型杂交水稻组合的空白,促进了杂交水稻晚季生产的发展,对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应用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感光型杂交水稻博优系列组合承担着华南地区晚籼生产的重任,它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晚籼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的发展,为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出重大贡献。

弱感光型杂交水稻是在早籼型杂交水稻的基础上培育而成,其父母本均能在早季制种繁殖,而杂种F1代则适宜晚季日短温高的气候条件。汕优30选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弱感光及感光型杂交水稻组合的空白,促进了杂交水稻晚季生产的发展,对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应用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根据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资料(广西壮族自治区种子总站,2001),汕优30选为弱感光型杂交水稻组合。它是以1974年引进的IR2153-159-1-4为材料,经过4年(1975~1978)的系选及成对测筛,于1979年对选出的恢复力强的77T39株系进行鉴纯及配组后育成。博优64是广西博白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在1986年用自主育成的不育系博A与恢复系测64-7配组育成,它是感光型杂交水稻的代表性组合。感光型杂交水稻博优系列组合承担着华南地区晚籼生产的重任,它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晚籼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的发展,为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出重大贡献。

西方称中国的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我国1976年推广的第一批杂交水稻都是早季水稻,属于感温型杂交水稻。用它们进行晚造生产及晚造制种都具有翻秋性质。感温型杂交水稻在华南地区翻秋种植产量不稳定,如果在抽穗扬花期遇到寒露风,则难以避免减产。因此,早期杂交水稻翻秋种植普遍存在高产不稳产的问题。此外,早期杂交水稻米质普遍较差,基本属于3级米,加上部分组合黏性很大,米饭的硬度不如传统晚籼稻米,南方人不喜欢吃。同时由于黏性大导致膨胀度小,出饭率较低,在当时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农民对这些组合的生产应用兴趣不高,还编出歌谣“种杂优有三忧,一忧种子贵,二忧产量低,三忧饭量少”。当时杂交水稻的制种人员多数是基层农技人员,他们仅接受了一定的制种培训就到各地承担大面积制种任务,每个制种基地少则两三百亩(1亩≈666.7 m2),多则上千亩。由于制种人员技术培训时间短,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不够,导致制种田产量很低,种子成本很高,500 g杂优(杂交水稻)种子成本相当于7.5 kg稻谷。此外,杂交水稻生产需要的水肥管理、病虫防治等栽培技术水平也高于常规水稻,当时农村的技术水平很难达到要求。尽管当时各地的党委、政府全力抓生产,严格管理,但是由于缺乏成熟经验,不稳产现象时有发生。

弱感光及感光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品种)的培育成功,开创了华南等稻作区正规晚季感光组合生产应用的先河,初步解决了杂交水稻高产不优质的技术难题,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植杂交水稻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弱感光型杂交水稻组合的培育成功从根本上解决了杂交水稻推广难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