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弱感光型杂交水稻在南方稻区的地位

弱感光型杂交水稻在南方稻区的地位

时间:2022-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杂交水稻成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培育出的博A系列的弱感光及感光型杂交水稻,适应了华南稻区晚季气候生态条件,缓解了农民的不满情绪,有效扩大了杂交水稻的生产面积。所以该区杂交水稻的个体发育表现良好。Ⅲ区是华南双季杂交水稻区。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粮食生产的国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于1964年,1973年杂交水稻的三系培育成功,1975年三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基本配套,1976年开始向农民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成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但是,当年面向全国推广杂交水稻时曾遇到许多困难。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同志曾接见了袁隆平和陈洪新(时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等人,华国锋同志在听取汇报后决定从财政上给予支持,并要求南方13省(自治区、直辖市)立即行动,推广杂交水稻。然而,在1976~1979年间,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难以掌握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导致初始制种产量低至亩产5 kg左右。1976年春天,专业组在海南繁殖制种2 840亩,平均亩产37.75 kg,比1975年翻了一番。1978年广西玉林成均公社百石大队进行的500亩连片制种,平均亩产43.5 kg。广西许多地方曾出现1∶30的杂交种子换常规稻谷的情况。除此之外,当时的杂交水稻高产需要的水肥栽培管理技术也很高,许多生产队的一般水稻生产水肥管理水平不能满足杂交水稻的高产生理要求,加上当时的杂交水稻作为晚稻品种栽培具有明显翻秋性质,双季稻地区农民普遍存在不满情绪。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为解决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栽培技术难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弱感光型杂交水稻的培育者意识到,要解决杂交稻推广中遇到的新问题,必须从培育新组合入手,培育出适应华南稻区晚季生产的组合,从而促进杂交水稻在华南稻区的生产应用。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培育出的博A系列的弱感光及感光型杂交水稻,适应了华南稻区晚季气候生态条件,缓解了农民的不满情绪,有效扩大了杂交水稻的生产面积。

1. 弱感光型杂交水稻在南方稻区的分布

根据杂交水稻气象科研协作组(1982)研究划定的杂交水稻熟制分区指标(表1-4),综合各地的全年安全生长季、积温及秋低温危害始现日期,我国南方稻区杂交水稻熟制区划可划分为3类6个区。

表1-4  杂交水稻熟制分区指标(杂交水稻气象科研协作组,1982)

Ⅰ1区是南方稻区北缘一季杂交稻区,位于南京、汉口以北,郑州、徐州以南的稻作区,全年安全生长季为150~160天,积温为3 500~3 800℃,秋低温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栽培杂交水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作麦茬稻种植在4月中下旬播种,全生育期为135~145天,播种到抽穗需95~115天,可在8月上旬抽穗,9月中下旬成熟,抽穗期不易受秋低温危害。

Ⅰ2区是贵州低纬度高原地区与川西山区一季杂交稻区。Ⅰ2区内各地热量条件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地区全年积温在2 400℃以上,全年安全生长季在110天以上,可以种植一季杂交中稻。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秋低温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因其夏季无高温,农作物生育期特别长,一般为160~170天,播种到抽穗期长达110~129天,灌浆成熟期50天。所以该区杂交水稻的个体发育表现良好。

Ⅱ1区是双季稻杂交晚稻主栽区,位于南昌、怀化以南,福州、郴州、桂林以北海拔400 m以下的稻作区,海拔400~600 m为过渡性地带。耕作制度为一季常规早稻加一季杂交晚稻,春季早稻播种在3月中下旬,秋季低温在9月下旬,全年安全生长季在180天以上。热量条件较好,积温超过4 300℃。常规早稻以中迟熟品种为主,栽培杂交晚稻季节较充裕。20世纪80年代以来双季杂交水稻面积逐年扩大。

Ⅱ2区是长江流域双季稻杂交晚稻搭配区,是一季常规早稻加一季杂交晚稻种植区中,热量条件比较差的地区。早稻播种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低温在9月中旬,全年安全生长季为160~180天,积温为3 800~4 300℃,为双季稻北界地区,早稻只能以中熟品种为主,晚稻栽培季节紧张,杂交晚稻只能适当搭配种植。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杂交水稻早稻生育期与常规稻中迟熟品种相近,双季杂交水稻开始示范性种植。

Ⅱ3区是四川盆地双季稻杂交晚稻区。该区的总热量与Ⅱ1区相近,但是热量分配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以早季热量条件较好,秋季热量条件相对较差;秋季雨水多,秋低温较早。杂交水稻作为双季晚稻栽培主要在盆地中部偏南偏东地区。该地区杂交水稻的生育期均处在27℃左右的高温条件下,7~8月平均气温达30℃。高温加快个体生长发育,制约高产群体,影响高产栽培。

Ⅲ区是华南双季杂交水稻区。该区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杂交早稻,10月上中旬杂交晚稻安全齐穗,全年安全生长季在200天以上,热量条件最好,积温超过 4 800℃,可连续种植双季杂交水稻。该区北界的广东韶关地区杂交水稻早稻3月上旬播种,早季生育期为140天,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移栽杂交晚稻,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齐穗,能高产稳产。

弱感光型杂交水稻属于籼—晚—水—粘类型,含有感光特性基因表达系统,因此十分适应Ⅲ区、Ⅱ1区、Ⅱ2区、Ⅱ3区晚稻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从高温长日照逐渐变为低温短日照的气候条件的变化,能够在低温短日照的情况下抽穗,开花结实,完全具有晚稻短日照抽穗的生殖生长特性。从而大大降低生产上栽培早稻型杂交水稻遇秋低温短日照过程幼穗分化发育及开花结实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这是我国早期推广的感温型杂交水稻所没有的优点。

2. 弱感光型杂交水稻在南方稻区的市场地位

弱感光型杂交水稻的问世解决了感温型杂交水稻翻秋生产种植中遇到高温短日照与秋低温易发育不良的难题,打破了早期杂交水稻没有感光型组合的局面,在米质和高产协调方面也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博优桂99(曾称博优903)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使华南地区杂交水稻的米质有了很大提升,曾经在广西大米市场上只要说是“903”大米,就会十分抢手,尽管价格比普通杂交稻米高10%~15%,农民也不愁卖。弱感光型杂交水稻满足了当时杂交晚稻推广生产的需求,使得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几乎翻了一番,彻底解决了基层政府推广杂交水稻难的问题。

3. 弱感光型杂交水稻在南方稻区的科研地位

早期选育的杂交水稻全部是早稻型,其亲本选育材料也基本上是早稻型品种,能够配组成功的强优势不育系和恢复系亲本不多,特别是没有晚稻型的杂交水稻。弱感光型杂交水稻培育者另辟蹊径,用热带秋稻或春稻迟熟种和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感光型品种做亲本,与不育系杂交转育出新的不育系,该新不育系既具有感光的核基因,又继续表现原不育系的感温性,能在早季生产制种。用同样的技术方法和品种与保持系、恢复系杂交,培育出既含有感光基因又表现出感温性的强优恢复系,配组出适应晚稻生产需要的弱感光型新组合。采用这样的新育种亲本材料和技术路线,彻底攻克了杂交晚稻选育的技术难题,开创了杂交晚稻育种和生产应用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