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证实了净水渔业技术的关键技术的正确性

证实了净水渔业技术的关键技术的正确性

时间:2022-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蠡湖实施净水渔业技术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大个体的鲢、鳙有较大的鳃孔,能有效地摄取大型蓝藻及形成群体的蓝藻。对鲢、鳙食性检测表明,即使微囊藻和颤藻在鲢、鳙体内不能完全消化,也破坏了藻类存在形式,从而使蓝藻水华消失,控藻作用较显著。

总结前人研究结果和实践者们的经验,按净水渔业理念设计的关键技术是放流滤食性鲢、鳙的大规格鱼种(2龄鱼种),然后禁捕,让水域中有一定的鲢、鳙群体以充分发挥其净水作用,再回捕高规格成鱼(4 龄以上),将水域中的氮、磷移出。蠡湖实施净水渔业技术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依据邹清等(2002)试验表明,鲢、鳙不同生长阶段排泄物中氮、磷含量的变化规律是小型个体对所摄取食物的氮的吸收和转化率高于大型个体,而对磷的吸收和转化率则正好相反。据此制定了为降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必须要放流2龄鱼种的方案。本试验通过监测水质,证实了2007年12月放流后,2008年总氮年均值3.257mg/L,比2007年年均值4.834mg/L下降了33%,而且呈明显的逐月下降,总氮在2008年1月为5.812mg/L,12月为2.217mg/L,下降了61%;到2009年试捕捞出部分鲢、鳙后的10月,总氮已为1.001mg/L,按地表水标准已上升为Ⅲ类水范围内。同步监测的总磷却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过程(详见第5章)。

(2)依据陈少莲等(1991)试验表明,鲢、鳙的氮、磷排泄量(绝对值)随着鱼体增重而上升,而其排泄率(相对值)则随着鱼体重增加而下降,其中鲢的氮、磷代谢强度高于鳙。为降低湖水中氮、磷,必须在湖区有一定的大个体鲢、鳙群体,使其通过摄食过程加速水体氮、磷释放和提高对初级生产者的利用率,也使大量氮、磷固定到鱼体。

(3)鲢、鳙通过摄食转化能量使大量氮、磷固定到鱼体积贮,依据不同生长阶段的氮、磷含量及体重与氮、磷含量的关系基本保持稳定,鱼体越大存贮氮、磷含量越高,移出水体时带走的氮、磷含量也越高,因此捕捞出水的必须是大个体的鲢、鳙。因而在管理(即操作方法)上,放流后必须禁捕2年(指放流2龄鱼种的情况)才能回捕。本试验表明,监测禁捕2年回捕到的4 龄鲢体重为8kg/尾左右、鳙为10kg/尾左右,2009年一次回捕估算移出了氮7.2t、磷1.6t。而2010年因放流后禁捕一年回捕,70%左右为3龄鱼,捕捞后仅移出氮4.4t、磷1t。可见,要有一定的禁捕时间,换言之,要适时回捕。

(4)由于大个体的鲢、鳙有较大的鳃孔,能有效地摄取大型蓝藻及形成群体的蓝藻(如微囊藻)。对鲢、鳙食性检测表明,即使微囊藻和颤藻在鲢、鳙体内不能完全消化,也破坏了藻类存在形式,从而使蓝藻水华消失,控藻作用较显著。同时通过监测浮游藻类(特别蓝藻)在放流鲢、鳙后的4年动态变化(详见第6章)得以证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