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苗期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在保证全苗的基础上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为谷子高产打下基础。由于早晨和晚间谷苗嫩脆,容易折断,因而不宜压青。中耕除草是谷子的一项重要田间管理措施。谷子苗期生长较慢,易受杂草危害,除草应及早进行。对谷子来说,苗期锄地兼有松土和除草双重作用。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攻壮株,协调生长,攻穗增花。追肥时间的早晚,对植株生育影响很大。谷子整个生育期内,中耕除草大致进行2~3次。

(六)加强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

谷子从出苗到拔节前为苗期阶段。苗期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在保证全苗的基础上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为谷子高产打下基础。壮苗的长相是根系发育好,幼苗短粗茁壮,苗色深绿,全田一致。苗期管理的主要措施是:

(1)压青蹲苗。压青苗是控上、促下,促进幼苗根系健壮发达、增强吸水吸肥能力,抗旱蹲苗的一项措施。一般在谷苗两叶一心时进行1~2次压青蹲苗。压青苗可有效地控制谷苗地上部分生长,使谷苗茎基部变粗,促使早扎根,快生次生根,形成发达的根系。同时能弥合地表的裂缝,有防旱保墒的作用。被压过的青苗重新恢复生长时,根系不但没有损伤,反而和土壤接触更加紧密,有利于根系形成和深扎,吸水吸肥能力增强,达到了蹲苗壮根的目的。

压青时间应选择在上午11点至下午4点。由于早晨和晚间谷苗嫩脆,容易折断,因而不宜压青。压青工具,因播种方法不同各地也不同。垄上播种田,可用木磙镇压;垄沟播种,可用鸭蛋石磙镇压或用人工踩青。

(2)间苗和定苗。谷子应早间苗,育壮株。早间苗对培育壮苗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谷田出苗数要比留苗数多几倍到十几倍,如不及时间苗,谷苗互相拥挤在一起,争水、争肥、争光,致使谷苗发黄、瘦弱。早间苗可促使谷苗根系发达,植株粗壮,同时还可防草荒。谷子要在3~5叶期间苗,7~8叶期定苗。留苗时,要留整齐健壮的苗,清除多余的苗及杂株、病株和杂草。要克服那种不分大小苗,中间留一条的做法。为使光照、营养分配均匀,苗与苗之间距离要保持5厘米左右。

定苗方式与培育壮苗有密切关系,生产上常见的留苗方式有单株等距留苗、错株留苗和留撮苗三种。单株等距留苗,由于光照、营养等条件均匀,个体和群体分布较为合理,容易普遍获得壮苗,是最常见的定苗法。采用宽窄行、宽幅条播、沟播和垄上分条播种,可以错株留苗,留拐子苗,但要注意中间行留苗比两边稀些,以利苗匀,生长一致。留撮苗或叫墩留苗,即3~5株成一撮,每撮间距15~20厘米,这种方式有利于改善谷子群体后期田间光照条件。

(3)中耕除草。中耕除草是谷子的一项重要田间管理措施。谷子苗期生长较慢,易受杂草危害,除草应及早进行。对谷子来说,苗期锄地兼有松土和除草双重作用。在高寒冷凉地区,还有疏松土壤,增温防寒的效果。第一次中耕可结合间苗进行。中耕要做到除草、松土、围苗相结合,以促进次生根的生长,防止因风晃动伤苗。东北地区在谷子出苗前后,在垄沟深中耕不培土,经过深中耕一次,有提高地温,防止大风扒苗的效果。

化学药剂除草,可使除草功效大为提高。谷地化学除草以2,4-D丁酯应用较普遍,除草效果好,用药量和喷药时期得当,杀草效果可达90%以上,主要是杀灭双子叶杂草。

在草荒严重的谷地,全面一次喷药,在谷子4~5叶期,每亩用72%含量的2,4-D丁酯30~40克对水15~20千克喷洒。如草荒不严重,仅于苗眼内喷药,每亩用药量20克左右,对水10千克喷洒,就可以收到防治的效果。谷子在5叶期前抗药力差,因此为了避免药害,提高药效,要测准喷药面积,用药量合适,喷洒均匀,不重不漏。喷药时气温以在20℃以上效果最好。

谷莠草是谷子的伴生杂草。由于苗期与谷子形态相似,不易识别,很难拔除,留苗时容易留错。用选择性杀草剂扑灭津防除谷莠草有很好效果。用50%可湿性粉剂的扑灭津每亩250~350克,对水50千克,在播种后出苗前喷雾处理土壤,杀灭谷莠草效果可达80%以上。

(4)及时防治虫害。谷子定苗后,易受病虫为害,6月中上旬,注意防治粟灰螟(又叫钻心虫)、粟茎跳甲、粟叶甲(又叫舔虫)、玉米螟等害虫。

2.拔节至抽穗期管理

谷子拔节至抽穗期是谷子一生中生长最旺盛时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攻壮株,协调生长,攻穗增花。拔节期的丰产长相是秆扁圆、叶宽挺、色黑绿、生长整齐。抽穗期的丰产长相是秆圆粗敦实、叶大、色黑绿、顶叶宽厚、抽穗整齐。此期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是:

(1)细清垄。谷子拔节后生长发育加快,当谷子长到30厘米高时,正是谷子3~4层根生长的时候,此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及水分的增加,各种杂草也旺盛生长。为了减少养分、水分的无益消耗,为谷子生育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实现壮株目标,在谷子追肥前要认真进行一次清垄,彻底拔除田间杂草,弱、病、虫苗等,使谷苗生长整齐,苗脚清爽,田间通风透光。

(2)适时追肥。谷子拔节以前需肥较少,拔节后茎叶生长繁茂,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幼穗开始分化,这一时期需肥量最多。据吉林农业大学测定,拔节至抽穗阶段吸收氮量占全生育期需要量的66.2%,同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占总量的58.0%。因此,只有植株吸收充足的矿质营养,才能使茎叶生长繁茂,生产足够的光合产物,为穗大粒多创造条件。

追肥时间的早晚,对植株生育影响很大。在拔节前追肥,虽对营养体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难以满足结实器官后期生长发育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影响幼穗的分化,后期还容易引起脱肥,造成叶黄、穗直、早衰的长相,不能达到经济有效的施肥目的。如在抽穗期以后追肥,对植株营养体发展的效应很小,因为植株营养体生长定型,追肥只对促进植株后期生长发育有好处,只有减少秕谷,才具有提高成粒数,增加粒重的效果。如果施用不当,还会引起贪青晚熟。

生产实践证明,从拔节后穗分化开始,直到小穗分化的孕穗期都是追肥的适期。在中等肥力土壤上,如果种肥数量不足,追肥首先要保证壮株,进而促进幼穗分化。在无霜期短的地区,追肥还要防止贪青晚熟。追肥时期应适当提前,拔节后多施,孕穗期少施,这样既促进前期生长,又保证后期灌浆的养分需要。

东北地区大多数是结合中耕两三遍时追肥,在生产上以追施一次为普遍,一般每亩追氮肥(尿素)15~20千克。但试验表明,拔节至孕穗期两次追肥增产效果更好。第一次在拔节期,第二次在旗叶出现后开花前追施。第二次追肥用量以占追肥总量的1/3为宜。

谷子追肥,最好结合中耕进行,距苗眼5厘米左右,顺垄均匀撒于行间,随即中耕培土,肥料被土壤覆盖,减少挥发,以提高肥效。根据气象预测预报,争取做到雨前追肥或结合追肥进行灌水,更能充分发挥肥效。

(3)中耕培土。谷子整个生育期内,中耕除草大致进行2~3次。中耕要求“头遍浅,二遍深,三遍不伤根。”第一次中耕大多是结合间苗进行。第二次中耕一般是在清垄后追施肥料再中耕培土。谷子拔节后,气温升高,雨水增多,生长旺盛,此时期进行深锄,锄深8厘米左右,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转化,多蓄雨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第三次中耕于谷子孕穗期,结合追肥灌水进行,一般只浅锄3~4厘米,不伤根,只锄草松土并高培土,以促进根层数和根量的增多,增强吸收肥水能力,防止后期倒伏,提高粒重,减少秕粒。以后如草多,浇水或雨后地面板结,还需进行中耕除草松土。

(4)灌溉。谷子拔节后生长旺盛,叶面积增大,对水分的需要迅速增加。谷子总的需水特点是前期需水少耐旱,中期需水多怕旱,后期需水少怕涝。拔节到抽穗,土壤水分应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75%。在谷子孕穗期到抽穗期,若遇干旱条件要及时浇丰产水。试验结果表明,此期如遇干旱灌溉,可增产20%~30%。

3.开花至成熟期管理

开花成熟期的高产谷子长相是苗脚清爽、叶色黑绿、植株整齐,成熟时呈现绿叶黄谷穗。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攻子粒,重点是防止叶片早衰,促进光合产物向穗部子粒转运和积累,减少秕粒,提高千粒重,保证及时成熟。此期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是:

(1)防旱、排涝。在干旱高温的条件下,水分不足就会影响谷子的开花授粉,空壳增多。缺水时要轻灌,使地面保持湿润即可。灌浆期如发生干旱,即“秋吊”,将严重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和同化产物的运转,粒重降低,秕粒增多。有灌溉条件的,应进行轻浇或隔行浇,不要大水漫灌,并要注意天气变化,低温时不浇,以免降低地温,影响灌浆成熟。风天不浇,以防引起倒伏。

谷子开花后,根系生活力逐渐减弱,如果此时地内积水,根系就会窒息死亡,出现早枯。因此,在平地、洼地,大雨过后一定注意排出积水,并进行浅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通气条件,有利于根系呼吸,促进灌浆成熟。

(2)防倒伏,防腾伤。谷子进入灌浆期穗部逐渐加重,如根系发育不良,下雨后土壤松软,刮风易导致根部倒伏。谷子开花后20天左右,茎秆内淀粉几乎全部分解为糖向穗部输送,下部茎秆发脆,茎壁变薄,是谷子最易发生倒伏时期。防止倒伏,要选用高产抗倒伏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早间苗、定苗,蹲苗,合理施肥灌溉,深中耕高培土。“谷倒一把糠”,严重的可减产50%以上。如发生严重倒伏,应及时扶起,将7~8株捆在一起,每株顶部露出3~4片叶,将根部培土,防止再倒伏。

腾伤又叫热伤,在平川地和窝风地容易发生,即谷子灌浆期茎叶骤然萎蔫逐渐呈灰白色干枯状,灌浆停止,有时还感染病害,造成谷子严重减产。谷子生长愈旺盛的地块,愈易发生。腾伤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但腾伤都是在土壤水分多,田间温度高,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的条件下发生的。防止腾伤的有效措施包括:适当加宽行距,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高培土,以利行间通风和排涝。在可能发生腾伤时,及时浅锄散墒,促进根系呼吸,也能减轻腾伤的为害。

(3)攻饱粒,防秕谷。一个中等大小的谷穗,有数千个小穗,但不是每个小穗都能结实。由于外界条件不适,小花发育受到障碍,小花开花时没有授粉,子房不发育,都能成为空壳;有的虽已受精,子房发育,但灌浆中途受到阻碍使灌浆停止,也会形成秕谷。一般年份,秕谷率在15%~20%,如果栽培措施不当,发生倒伏和病虫害或遇上低温早霜年份,秕谷率可高达50%以上。如能采取有效措施,使这一部分秕谷灌浆饱满,形成饱粒,谷子产量将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秕谷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灌浆期遇到干旱,遇雨涝,雨后暴晒腾伤,开花期间遇连续阴雨天,授粉不良,病虫为害,生育后期脱肥和倒伏都会增加秕谷,导致减产。此外,在一些生育期较短,气候冷凉的山区,如果谷子贪青晚熟,连续低温,下霜较早,秕谷就会大量增加,产量严重下降。

分析当地秕谷形成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止措施,是提高谷子结实率,防止秕谷的主要途径。主要防止措施有:

①实行合理轮作,选用抗倒、抗病的优良品种。

②适期播种,使谷子孕穗期、抽穗期赶上雨季,减轻“胎里旱”、“卡脖旱”、“秋吊”的影响,有利于谷子灌浆成熟。天气干旱要注意浇灌攻粒水。

③合理密植,增施肥料,适时适量追肥,注意氮、磷、钾肥平衡配方施用,防止贪青,同时又要避免后期脱肥。巧蹲苗,培育壮苗,深中耕高培土,防止倒伏,及时防治病虫为害,都能减少秕谷数量,提高千粒重。

④谷子在开花灌浆期根外喷肥,能促进叶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使其迅速转移到子粒中去,增加穗粒重,可增产10%以上。以稀释700倍液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亩喷75千克,兼有施肥和喷水的双重作用。如果后期植株表现缺氮,可制成700倍液的磷酸二氢钾与1%~2%的尿素混合液一起喷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