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稻禾的栽种与田间管理

稻禾的栽种与田间管理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南地区,旧时耘耥集中在小暑到立秋的一个月间,一般要三耘三耥,其主要目的是松土与去除杂草。工作时,每人耥一埭,将耥放在稻勒之间,先沿左面稻根耥两个来回,再沿右面稻根耥两个来回,最后在中间拉一个来回,共称一勒五耥。在耘耥时及以后的稻禾生长期间,都要施下一定的肥料。江南地区气候湿润,夏秋季节气温较高,极易发生病虫害。
稻禾的栽种与田间管理_中国民俗旅游

二、稻禾的栽种与田间管理

(一)做秧田与栽插礼俗

有了好稻种,还要有好秧田,培育好秧苗。江南农民做秧田是极为认真的,要选择用水方便、朝阳、地面高低适中、土质松软、地力肥沃的田块。时间也有规定,浸种、做秧田都得适时。俗言“车秧田要打清明水”,这是因为人们认为清明节前的水性温凉,育秧不会生“火”,出苗好而整齐,少病虫害

在落谷前十天至半个月间必须做秧田;即使是最懒的农民也得提前三五天做好。秧田一般都要冬翻,开春后再充分捣碎、翻松,然后进行灌水。这样再经过耕耙、捣碎、平整土地、掏沟、削平、耘秧田、推秧板、刮秧板等七八道工序,才算完成做秧田。待秧苗出齐,开始栽种时,便是以集体劳动形式为主的插秧活。

在江南地区,插秧历来十分讲究,要达到“竖里直,横里挺”;“竖望一条线,横望也是一条线”的质量要求。因此,插秧需用杖杆和经田绳,来确定每埭田的宽度和横竖方向。一般两个人合用一根绳,以绳为标准,位于右侧的称“领埭”或“上手”,左侧的称“傍埭”或“下手”。在开始插秧时,第一埭秧要由东家第一个下田栽插,俗称“领头埭”,也可由东家的委托人代替。领头埭的意思是给其他人做个样子,定一个秧株大小、行距宽窄、速度快慢等标准。据传,东家领头埭会使今年的插秧工作十分顺当,以后秧苗会长得很好,收成自然好。因此在插第一埭秧时,其他人都须跟在东家后面插秧,忌讳超过东家。第一埭秧完成后,才由速度最快的人领插。

(二)稻田的耘耥与施肥

水稻移栽约20天后,稻已成活,这时要开始耘耥工作。江南地区,旧时耘耥集中在小暑到立秋的一个月间,一般要三耘三耥,其主要目的是松土与去除杂草。工作时,每人耥一埭,将耥放在稻勒之间,先沿左面稻根耥两个来回,再沿右面稻根耥两个来回,最后在中间拉一个来回,共称一勒五耥。耘稻是在耥稻后两三天进行。其方法有跪耘、弯腰耘(又称棚耘)和立耘。耥、耘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工作,耥在前,可使土质松软,去除稻棵横向间的杂草;耘稻则是去除纵向间的杂草,或将杂草入泥,变草为肥。大概在立秋前,这两项工作就结束了。

在耘耥时及以后的稻禾生长期间,都要施下一定的肥料。这一方面是为了营养土质,使秧稻成长,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治虫。过去,肥料以红花草、河泥、大粪等为主,追肥主要是猪塮、豆饼、大粪等。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化肥的使用出现在稻作生产上,但直至50年代,农民仍习惯使用传统的肥料和施撒方式。

江南地区气候湿润,夏秋季节气温较高,极易发生病虫害。在科学技术落后的过去,农民为了治虫,都将掘起的稻根集中起来焚烧,使寄居在稻根中的虫蛹灭尽。但在水稻移栽后,如发生螟虫危害,农民就没有办法了。治病,则主要是针对矮缩病、黄枯病等,采取的方法多为搁田、换水等。一般要先搁田三天,放干田中水分,然后勤灌、浅灌,每天在田中换水,以保持田中的水质清新。这些传统的方法直至今天仍可在一些乡间见到。

(三)稻作备耕习俗

江南农民的备耕阶段是从立春至清明,历时两个月。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以后,人们开始谋划新一年的耕种,忙碌地整修农具,修补圩堤,同时希望在新的一年中有更大的丰收。

1.整修农田

包括春翻、修岸、开河、挖沟、罱河(塘)泥等,都需于晴朗天气在野外作业。在江南农村,除非是二流子或懒汉,农家再忙也必须在清明节前将白板田翻过来,故有谚云“清明不春翻,难吃白米饭”。

罱河(塘)泥则是江南养田的另一措施。每年农忙之前,摇只小船到潮水缓慢的河港或潮水涨落不大的小湖泊中罱泥,或到干涸的塘中挑塘泥盖田,是江南农村的一大特色景象。罱河泥需两人搭班,用一种浅仓木船,载重量多在1~1.5吨。如船太小,来回运输太忙;船太大,则运转不便,难以驾驭。两人一个罱泥,一个撑篙,互相调换。河泥被网夹罱上船后,就被翻拷到岸边挖好的泥潭中,有的直接用粪桶挑起,浇盖在麦田里;有的则加上杂草腐叶拌和,待其发酵后,在插秧前做基肥。河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对改善土壤有较好的作用。农民罱河泥,还有一项好处,就是能捕到不少水产品。罱一天泥,运气好的话,能有十来斤的小鱼虾;即使受雇于东家,这些副业收入也归己所有,因此上船罱泥必带鱼簏。

整修农田的目的是要养田和护田。在农忙尚未开始之前,就要做好农田配套设施的整修,疏通淤浅的河道,修补排灌沟渠,加固增高圩岸、田埂。而民间的开河均为疏浚,目的是船能行驶出入,水车能戽水,以满足稻作生产的基本水利要求与日常生活所需。在过去,凡开河都要过了元宵节。开河之前,要确定疏浚的长度,划为若干段,落实到户,彼此包干;还要确定疏浚的深度,一般挖深30厘米左右。过去开工要确定吉日良时,不讲究的就查皇历,看哪一天是吉日宜动土;若讲究的,则请阴阳先生算卦,确定开工日。开工前一天须买猪头一只,香烛一副,到土地庙去祭拜一番,意为告知土地神明天要开河动土了,请土地神保佑开河顺利。祭毕,会餐,每户可派一人去参加,将猪头分食掉,但猪舌头只能归阴阳先生享用。如不聚餐,就将猪头切碎,每户分一小碗。这些迷信的习俗现在大多已经废除。

动工之日,家家户户必须有人到河塘。要疏浚的河段多为自然村与干河的连接段,工程一般不大,工期少则三五天,多则十来天。在整修排灌系统的同时,人们还要整修防潮防洪系统。大致亦可分为两类,一是增岸,主要是加高圩岸,以抗御高潮位侵袭;二是堆岸,主要是增加圩岸的宽度,以增强圩岸对洪潮的抗击力。在山地丘陵地区,主要是加筑塘坝,挑挖淤泥。

2.整修农具

这项工作的内容也是很丰富的。比如说各种“柴生活”,有搓绳、制索、做草鞋等,一般年内所需的绳索大多在备耕时期完成。制索用的不是一般的稻草,而是用专门的供制索搓绳的特殊稻草,品种有“软皮糯”、“麻经糯”等。这些稻草质性坚韧耐磨,不易腐烂。在制索搓绳前,先要选柴,剔去败枝腐叶,然后在稻草上稍稍洒水,再用木榔头反复敲打,直到稻草发软。制索时需两人合作,一人手持摇柄,不断地朝同方向摇转;另一人不断加稻草,待粗坯到预定长度时方止。在粗坯三分之一处开始绞索,然后再将存余的三分之一绞上。这样就绞成一根结实耐用的三股索。制索劳动强度不大,但需一定的技能。

米囤是用来装谷或米的,根据需要,直径小的仅七八十厘米,大的则达两米以上;小米囤用稻草一直结到收口,高度多在一米左右,大米囤往往仅尺余,往上用栈条加接或用米囤圈加接(栈条用竹篾,米囤圈用稻草扎成),以便于收藏和畚取。新制成的米囤如使用得当,可用上十来年。江南农民的草鞋可分成三类,一是供劳作时穿的称草鞋;二是做日常家穿的称蒲鞋,其形状如棉鞋,圆口,圆头,无系带,多在冬季穿着;三为绳草鞋,在雨天挑担时穿,防滑。现在农村穿草鞋的已经少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