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池塘水质的调节技术

池塘水质的调节技术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单位水体的水产品产量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一差距与水质调控技术的相对落后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先进的水质调控技术保持良好的水质是渔业高效的重要途径。池水溶氧高,可以抑制和减轻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提高鱼类食欲和饵料利用率,促进鱼类发育、生长。p H值是池塘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化学和物理变化。

三、池塘水质的调节技术

(一)水质调控的意义

(1)良好水质是实现渔业高产的首要条件。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总量已占到全球总量的73%,成为世界绝对的水产养殖大国。单位水体的水产品产量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一差距与水质调控技术的相对落后密切相关。据调查统计,渔业生产中80%以上的泛池事故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水质管理控制技术所致;约有60%的鱼病是因不良水质环境而引发,给渔业生产带来较大损失。特别是在当前放养密度较高的情况下,水质管理技术已成为制约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良好的水质是发展集约化水产业,实现高效水产的基本条件。集约化水产养殖业不仅表现为高产,而且注重经济上和生态上的高效益。先进的水质调控技术对渔业的高效生产有如下作用:①可提高鱼体抗病力,降低发病率:特别是对于施肥投饵进行高密度养殖,这一点更为重要。否则,水质败坏,则病原体和有害微生物等病原体极易滋生。②可提高溶氧量,充分满足鱼类生长的需要:溶解氧丰富是良好水质的首要表现,鱼类等水产动物只有生活在溶氧充足的水环境中,才能提高代谢率,从而提高饲料系数和生长速度;此外,溶氧丰富还可以使得水体中抑制鱼类生长的理化因子得以清除,如氧化有毒的有机物、硫化氢、亚硝酸盐等,间接地提高鱼体的生长率。③可降低养殖成本:一是降低饲料成本。在水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特别是溶氧不足,鱼类对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饲料利用率下降,还因鱼类增重率低延长了养殖期,增加了基础代谢的能量消耗,更加大了饵料系数,使饲料费用直线上升;而水中适量的营养盐类,可保障浮游植物和其他天然饵料生长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二是减少发病,从而减少防病药物开支;三是降低鱼种成本。因水质条件不利于鱼类生长,一般鱼种增重倍数低,每千克商品鱼的鱼种费用相对增高;四是降低固定成本:若单位水体鱼产量低,则每千克商品鱼所负担的池租费、人员工资、管理费、设备维修折旧和其他费用将相应增加。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提高水质管理技术水平,对于降低养殖成本,实现高效养殖至关重要。因此,利用先进的水质调控技术保持良好的水质是渔业高效的重要途径。

(3)良好的水质是生产无公害水产品的前提条件。发展无公害养殖,可确保我国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增强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突破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这是我国水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强水质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水产品有害物质的富集和药物残留,是实现无公害生产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加强水质管理技术的应用,关系到渔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大局。

(4)先进的水质管理和调控技术是实现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提高水质管理技术水平还关系到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未来。地球上的水取之不尽,却不是用之不竭。在15亿立方千米的总水量中,其中97%是海洋咸水,约2%的淡水以固体状态的冰雪固着在两极冰川雪域中,剩下不到1%的淡水供人类享用和支配。缺水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我国是世界上13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用水量持续上升,水资源短缺矛盾将会日渐突出。如果我们不从提高水质管理技术水平入手,大幅度提高养殖水体生产力,仍然沿用以消耗大量水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渔业就难以持续发展。

(二)养殖池塘常见水质指标的正常值范围

水质是指水体及其所存在的各类物质所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性,包括感官性状(色、嗅、味、混浊度)、理化性质(温度、pH、电导率、放射性)、化学组成(溶解气体、营养盐类)及微型生物的组成等。在养殖水体中,其水质是否良好主要是通过一些常见的水质指标来判断,现简述淡水池塘养殖水体常见水质指标的正常值范围。

(1)溶氧——5mg/L以上。溶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池水溶氧高,可以抑制和减轻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提高鱼类食欲和饵料利用率,促进鱼类发育、生长。

(2)p H值——6.5~8.5。p H值是池塘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化学和物理变化。pH值过低或过高,对鱼类有直接的损害,可使鱼的鳃组织遭到破坏,引起鱼中毒,无力调节渗透压,降低血液载氧能力,使鱼因缺氧窒息死亡

(3)氨氮——不得超过0.2mg/L。鱼池中游离的氨氮高,会抑制鱼类氨的排泄量,使鱼血液和组织中氨的浓度升高,直接导致鱼的鳃组织破坏,影响呼吸功能,造成窒息死亡。同时对肝脏损伤较大,影响饲料的利用效果。试验表明,氨氮含量达到0.2~0.5mg/L时,就可使鱼产生应激反应,达到0.1~1.5mg/L就可使鱼死亡。精养鱼池内氨氮最高含量应不超过0.2mg/L。

(4)亚硝酸盐——不得超过0.02mg/L。亚硝酸盐是含氨有机物被分解后的中间产物。当水体中达到一定含量时,能促使鱼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即所谓的“败血症”。

(5)硫化氢——不得超过0.1mg/L。水中硫化氢的来源主要是由于水底层缺氧,底泥有机物经生物作用和化学作用而产生,有很强的毒性作用,能直接导致鱼类中毒。

(6)透明度——25~40cm。透明度和水色是反映养殖水体浮游植物数量和种类的重要而简易的指标,因而这两个指标生产中经常应用。鲤科鱼类养殖在温暖季节要适度肥水,正常透明度应在25~40cm。

(7)水色——茶褐色、黄绿色、淡绿色。水色的等级分类:①茶褐色是养殖生产中理想的水色,池水浮游植物以单细胞硅藻、隐藻为主,各种生物的组成比较平衡,而且生长旺盛,繁殖迅速,所以天然饵料的质量与数量均较好;②黄绿色是养殖生产中第二种理想的水色,池水浮游植物以单细胞硅藻为主,绿藻次之。这些藻类形成优势种时,水体p H值适宜,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较低,浮游动物只有少量的枝角类、无节幼体、纤毛虫和轮虫,水质清爽,池角不产生浮膜;③淡绿色是养殖生产中第三种理想的水色,池水浮游植物以单细胞绿藻、裸藻为主,水体透明度适宜,水质的各项理化指标均正常,水质清爽,池面没有浮膜。

(三)水质调控的原理与方法

1.合理施肥

根据池塘的状况掌握施肥量:一是池水的溶氧量。对于几种鲤科养殖鱼类,要求在温暖季节溶氧量每天的最低值(清晨、日出前)大致为3 mg/L以上,生产中常以生长旺季鲢和鳙每隔3~5天轻微浮头一次(以清晨4点钟前后浮头,日出后很快下去)为宜;二是浮游植物的数量。生产中一般根据透明度和水色加以判断。鲤科鱼类养殖在温暖季节要适度肥水,正常透明度应在25~30 cm,水色应为茶褐色、黄绿色、淡绿色。透明度过大、水色过淡要加大施肥量,反之透明度过小、水色过浓就要减少或停止施肥。在专门为调节水质而施肥时,应以生物渔肥为主。天气闷热和阴雨连绵、鱼吃食不旺和暴发鱼病时,要少施肥或不施肥。施肥要尽量“少量多次”,并要坚持巡塘制度,以便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施肥量。

2.适时注水

这是调节水质的最有效、最主要的措施,在6~9月份生长旺季,一般鱼池每7~10天就要加新水一次,早春和晚秋也要每10~15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20~30cm。具体操作时要根据池水肥度,鱼群浮头情况和池塘渗漏情况而灵活掌握。发生泛池时,紧急注水是最实际、最有效的办法。而当池水恶化时,大量注水或大量换水(占池水的1/3~1/2)也是一个改善水质的有力措施。

3.科学增氧

一是科学、合理地掌握增氧机的开机时间,具体方法如下。

(1)晴天中午开机:下午2~3时,目的主要是打破热成层,搅水消除氧债。

(2)阴天次日清晨开机:清晨3~5时,目的是直接增氧,一般开机到日出。

(3)阴雨连绵或水肥鱼塘半夜开机:阴雨连绵或水肥鱼塘的状况可能会造成严重浮头,因而要在浮头之前开机,一直持续开到日出。

(4)傍晚不开机:因为通常这时池水溶氧还不至于紧张,而且开机只会促成池水的提前垂直混合,会使黎明前的溶氧显著低于不开机。

(5)阴雨天白天不开机:这是因为阴雨天光线不足,热成层不明显,由于光合作用较弱,表水层溶氧量也不过饱和,因此搅水没有积极意义。

(6)高温季节天气炎热,可天天开机;低温时节不必开机:主要是由于在高温季节溶解氧的日较差较大,并极易形成跃温层;其次,高温季节水生动物代谢耗氧多;最后,高温季节,如果不及时增氧并对有机物及还原性物质进行氧化分解,则水质容易败坏。

二是关于增氧设备。目前,除了增氧机增氧之外,新近发展的另一种增氧技术为池塘微孔增氧技术。这种增氧技术是将压缩空气通过池塘底部的微孔曝气管转化为无数微小气泡,从池底慢慢上浮。在上浮过程中气泡中的氧气和水体充分接触并溶解到水中,形成底层、中层到上层均衡供氧,以有效地解决池底缺氧问题。与此同时,水体中的有害气体被氧化或随气泡上升而逸出水体。

微孔增氧具有活化水体、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整个水体立体增氧和噪音小)、增氧效率高(增氧成本低)和提高养殖产量等优点,目前在江苏和浙江等省已广泛推广应用。与传统增氧机增氧相比,微孔增氧的一次性投入及工程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尽管如此,这种增氧技术作为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产量增长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在池塘养殖尤其是特种水产动物(如小龙虾、河蟹、鳜鱼和黄鳝等)池塘中极具推广价值。近来的实践和报道表明,微孔增氧技术的使用,使得这些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的产量和效益大大提高。

微孔增氧的关键技术在于微孔动力设备(增氧动力主机和带微孔的管道系统)的安装。实践表明,漩涡式风机作为增氧动力主机在微孔增氧中最为适用。在选择漩涡式风机的型号和功率时,主要是依据池塘面积、养殖品种及其放养密度、主充气管的程远等因素而定,一般可供选择0.75k W高压漩涡式风机、1.6kW的中压或高压漩涡式风机。管道系统的安装方式主要有长条式和圆盘式两种。长条式增氧系统是用较长(一般是5~50m)的微孔增氧管布设在池塘底层,固定并连接到输气的塑料软支管上,支管再连接主管。要求微孔曝气管距池底10~15m,呈水平或终端稍高于进气端;圆盘式增氧系统的制作方法是用钢筋或塑料先制成圆形框架,框架大小依准备安放微孔管的长度而定,管长一般为30~50m,圆盘直径1~1.5m,把微孔管固定在框架内,进气管口留在圆盘中间,与支管连接进气,终端口封死,用支架和绳子吊入底层水中。无论是何种管道系统安装方式,其通风流程是在鼓风机开机后,空气便从主管、支管、微孔曝气管扩散于水体,实现增氧。

4.稳定pH值

对养殖时间过久的池水,淤泥有机质太多,这时就要适当增加换水量,必要时泼洒一些生石灰,提高pH值。每亩的用量一般为20~30kg。因水质过肥,蓝藻繁殖过于旺盛,致使光合作用强烈而引起的pH偏高,可用0.7g/m3硫酸铜全池遍洒进行控制,以利培养新的藻种。当pH一直很高,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也可考虑用些无毒弱酸如醋酸等降低pH,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5.施用水质及底质改良剂

水质及底质改良剂大体可分为化学类改良剂(如高铁酸钾、聚合氯化铝、硫代硫酸钠、腐殖酸钠和氧化钙等)和微生物类改良剂(如光合细菌和EM菌等微生态制剂)。这些改良剂施放于水体后,可起到改良水质和(或)底质的作用。在池塘水质调节中,由于微生态制剂进入养殖水体后不会形成化学残留,且有些微生态制剂本身即为浮游动物的活饵料或鱼类肠道内的有益菌(如光合菌),因而微生态制剂在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水质和底质改良。因其符合健康养殖的理念,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

微生态改良剂包括单一型制剂和复合型制剂。前者主要是指由某种或某类细菌组成的改良剂,如光合细菌类、乳酸杆菌类、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等,后者是指由多株单一菌株复合而成的生物活性改良剂,EM菌即为典型的复合型微生态改良剂。EM菌制剂的主要成分包括光合菌群、乳酸菌、酵母菌、革兰氏阳性放线菌属、发酵系丝状菌群、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及硫化细菌等,这些有益菌类通过氧化、氨化、硝化、反硝化、硫化、固氮及分泌胞外酶等作用,共同参与水体有机物的氧化、转化、吸收与降解,以消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降低化学耗氧量(COD)和生化耗氧量(BOD),从而达到改良水质及底质的目的。此外,这些单一型或复合型的微生态制剂在水体中或养殖生物体内可竞争性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因而能有效阻止致病菌形成优势种群,从而间接起到改良养殖动物生活环境的目的。

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不同地区的不同养殖水体其水质状况可能存在较大的变化,因而,在研发和生产EM菌时,针对不同水体存在着各类有益菌的配比和优化组合的问题。实际上,某些单一型的微生态制剂在养殖生产中亦有较好的使用效果。例如,在湖北省淡水养殖池塘中,光合细菌投放入主养鲢、鳙鱼的池塘中,对鳙(花鲢)的生长及肉质改善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水质调节的关键时期(如我国南方夏季高温季节)渔民在使用微生态制剂改良水质及底质时,也需大体了解微生态制剂中各类菌群的生物代谢原理,并在使用过程中摸索和总结经验。

6.利用有益的水生植物及藻类改善和控制水质

在养殖水体中种植一定比例的水草对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水草的生长繁殖来控制和改善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通常种植的水草有苦草、轮叶黑藻和金鱼藻等。对养殖生物有害的藻类大量繁殖,会影响养殖生物的正常生长,导致病害的发生。采用除藻剂是一种消极的办法。利用有益藻类吸收水体中过剩的营养物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措施。这种有益的藻类主要有小球藻螺旋藻等。它们一方面可以通过新陈代谢吸收有害藻类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使对养殖生物有害的藻类失去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当这些有益藻大量生长繁殖成为优势种后,从而抑制有害藻类的生长,同时,这些有益藻类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均较高,是非常好的天然饵料。

7.施用生石灰

施用生石灰有如下作用:①作为营养物质被藻类生长的营养元素吸收利用;②钙离子可促进有机物的聚沉和矿化分解;③生石灰溶于水后可作为缓冲体系调节和稳定水体的pH;④调节二氧化碳系统的各分量并使得水体具有较高的二氧化碳贮藏量,以满足光合作用的需求;⑤可作为消毒剂;⑥可作为底质的改良剂起到疏松底质的作用。生石灰的使用方法为如下。

(1)使用时间一般为5~9月份,每20天左右使用1次,水深1m的池塘每亩用量为15~20kg。

(2)池塘施肥不能同时进行,时间间隔一般为5天左右。

(3)生石灰不可与含氯的消毒剂和杀虫剂同时使用。正确的使用方法为使用含氯消毒剂和杀虫剂5天后再使用生石灰。

(4)当水体的pH>8.0时,最好不要使用生石灰,若此时使用,会使水体的p H过高,从而对养殖生物有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