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蜡螟(又称巢虫

蜡螟(又称巢虫

时间:2022-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蜡螟有大、小两种,对蜜蜂造成危害的是其幼虫。大蜡螟幼虫1日龄时灰白色,2~4d时潜入蜜蜂巢房危害,乳白色,前胸背板棕褐色,4日龄后为灰色;小蜡螟幼虫体色乳白,前胸背板呈棕黄色,头部棕色。小幼虫一般生活在蜡屑中,以后上脾为害,老熟后爬出巢脾,在箱底角及箱缝处结茧化蛹,羽化为蜡螟后飞出蜂巢。

七、蜡螟(又称巢虫、绵虫、蛀脾虫等)

蜡螟主要危害中华蜜蜂,西方蜜蜂驱逐能力较强,同时均为活框饲养,基本不受其害。

(一)发生季节及危害:除冬季、早春、晚秋季节(气温10℃以下)外,均能在巢内活动、为害。巢虫主要发生在弱小群,在蛀食巢脾、花粉、蜂蜜的同时,还毁坏蜜蜂卵、幼虫和蛹。蜜蜂蛹受到损坏后,头部变白,俗称“白头蛹”。受害蜂群表现暴躁不安,秩序紊乱,有被蜜蜂拖出蜂巢的蛹(残缺),群势削弱较明显,严重时引起群体迁逃。

(二)病原:该病由蜡螟幼虫引起。蜡螟有大、小两种,对蜜蜂造成危害的是其幼虫。大蜡螟卵粉红色,短椭圆形,长0.3mm,卵壳较厚、坚硬;小蜡螟卵乳白色或黄白色,短椭圆形,长0.25mm,卵壳较薄软,具有不规则网状花纹。大蜡螟幼虫1日龄时灰白色,2~4d时潜入蜜蜂巢房危害,乳白色,前胸背板棕褐色,4日龄后为灰色;小蜡螟幼虫体色乳白,前胸背板呈棕黄色,头部棕色。大蜡螟蛹呈纺锤形,长12~14mm,黄褐色,腹部末端有1对刺勾,背面有两个排成一排的齿状突起,复眼暗褐色,有明显的头盖缝,第8腹节有生殖孔;小蜡螟蛹亦为纺锤形,长8~10mm,黄褐色,腹部末端有8根刺锯,排列成环状,复眼呈棕色。蜡螟1年可以繁殖3代,大蜡螟平均每只可产卵1135~1352粒,小蜡螟平均每只可产卵658—700粒。白天少见,夜间活动频繁,交尾也在夜间进行,卵通常产于箱内缝隙中、箱底或蜡渣中。小幼虫一般生活在蜡屑中,以后上脾为害,老熟后爬出巢脾,在箱底角及箱缝处结茧化蛹,羽化为蜡螟后飞出蜂巢。

(三)防治措施:1.常年饲养强群,做到蜂脾相称,合并弱群。2.经常性打扫巢内蜡屑,糊严箱缝。3.多造新脾,及时淘汰旧脾。4.白天缩小巢门,晚上安上铁纱巢门,以防蜡螟飞入。5.白天提出被巢虫穿有隧道的巢脾,用镊子人工清除。6.将被害巢脾提出,集中用升化硫、冰醋酸、甲酸以及溴甲烷、氧化乙烯等熏杀。7.将被害巢脾用10%盐水浸灌1h,用摇蜜机摇出,清水洗净即可,这样可彻底杀死巢虫及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