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麦大豆间作氮磷肥效的双变量分析

小麦大豆间作氮磷肥效的双变量分析

时间:2022-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②小麦/大豆间作的互补效应表现为:小麦产量的提高,大豆产量相应下降;大豆产量的提高,小麦产量变化不大。在小麦抽穗期和大豆终花期分别调查穗数和株数,收获时常规考种。这与小麦千粒重下降的原因相同。

小麦/大豆间作氮磷肥效的双变量分析

孙建好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本文采用双变量分析法,分析小麦/大豆间作氮磷肥效。结果表明:①在小麦/大豆间作种植时,施用磷肥对大豆的增产作用超过小麦,施用氮肥能明显提高间作系统中小麦产量,同时减低大豆产量。②小麦/大豆间作的互补效应表现为:小麦产量的提高,大豆产量相应下降;大豆产量的提高,小麦产量变化不大。③在小麦/大豆间作中,施磷提高小麦千粒重,增加大豆粒数;施氮增加小麦穗粒数,降低小麦与大豆的千粒重。氮磷配施,磷肥能缓冲施氮引起的小麦与大豆千粒重降低。

关键词:双变量分析法;小麦/大豆间作;互补效应;产量构成

间作种植能充分利用光、热、水、肥等生产资源,在“两季不足,一季有余”或水肥条件优越的地区较单一种植有明显的产量优势,甘肃省“吨粮田”的70%~85%是采用间套作种植技术实现的。但间作套种是在同一地块上种植两种和两种以上作物,种间存在竞争、补偿、互惠等复杂的相互关系,传统分析间作产量优势方法为分别考虑每种作物或将两者简单相加,不考虑两作物彼此的影响。双变量分析方法类似于方差分析考虑了两变量的相关性,但对两个变量对称处理,是分析间作套种产量优势的适宜方法,能更好地解释试验结果。

本文采用双变量分析法,研究小麦/大豆间作氮磷肥效,分析氮、磷肥对小麦/大豆间作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在甘肃省农科院景滩试验点,地处东经104°40′,北纬37°05′,海拔1645m,无霜期165~170d,年均日照时数2919h,降水量200~250mm,蒸发量2369mm,年均气温6.6℃,活动积温3208℃,≥10℃积温2622℃,土壤为灌耕灰钙土,由表1可以看出供试土壤严重缺氮,磷不足,钾则较富裕。

试验设4个处理:①空白对照(CK),②施P2O590kg/hm2,③施N 165 kg/hm2④施P2O590kg/hm2+施N 165 kg/hm2。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所有肥料均播前均匀深施。

注:本文发表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4):183~186.

种植方式采用0.8m小麦带+0.4m大豆带,小麦带内条播6行,大豆带内穴播2行,穴距0.15m,每穴下5粒。每小区三个组合带,小区面积25.2m2。小麦3月23日播种,7月21日收获;大豆4月13日播种,9月26日收获。在小麦抽穗期和大豆终花期分别调查穗数和株数,收获时常规考种。供试肥料品种:磷肥为普通过磷酸钙(含P2O512%),氮肥为尿素(含N 46%)。供试作物品种:小麦为花培764,大豆为汾豆8号。

表1 供试土壤的基本性质(0~20cm)

img190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大豆间作氮磷肥效的双变量分析

双变量分析计算类似于协方差分析,由X1(作物A的产量),X2(作物B的产量)的方差分析和二者的协方差构成,表2是小麦/大豆间作籽粒产量的双变量分析结果表。

表2 施肥对小麦/大豆间作籽粒产量的影响 kg/hm2

Tab 2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on grain yield of wheat/soybean inter cropping

img191

注:r为变异项的相关系数

从表2可见,各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氮素差异达极显著,磷素和氮磷交互项差异达显著水平。因氮素项、磷素项和氮磷交互项均为单一自由度,故氮素主效应为极显著,磷素主效应和氮磷配合效应为显著。由表2分别计算氮、磷主效应和配合效应可以看出:①施氮平均比不施氮,小麦增产1821kg/hm2,增幅58.9%,而大豆减产657 kg/hm2,增幅-34.5%。②施磷平均比不施磷,小麦增产429kg/hm2,增幅11.3%,而大豆增产403kg/hm2,增幅29.3%。③氮磷配合平均比单氮、磷,小麦增产508kg/hm2,增幅13.6%,而大豆减产307kg/hm2,增幅-17.7%。

因此,在小麦/大豆间作系统中,对小麦而言施氮素增产极显著,氮磷配合互作效应明显;对大豆而言,施磷素增产效果显著,施氮素导致显著减产,氮磷配合的互作效应为负值。

2.2 小麦/大豆间作相关产量的图示分析

前面已提到,间作系统中如果不考虑两作物随机相关模型,分析小麦和大豆产量中结果变异会出现误解。双变量分析的基本优点是在背景相关模型允许之内,用一个简单的成对作物平均产量图示形式来表示。

图1和图2是按Dear和Mead(1993,1994)介绍的斜轴图构型而绘制的,两斜轴的夹角θ=cos-1(r误)=cos-1(0.44)= 63.9o,故轴的斜度已表明两处理间的随机相关。从图1可见,相对CK施肥各处理均向两轴分布,就表明小麦/大豆间作种间产量存在互补效应。由表2计算氮、磷简单效应,相对CK而言:①单施氮肥,小麦增产1313kg/ hm2,增幅41.9%;大豆减产350kg/hm2,增幅-22.6%。②单施磷肥,小麦减产79kg/hm2,减幅仅有-2.5%;大豆增产710kg/hm2,增幅45.7%。③氮磷配合,小麦增产2250kg/hm2,增幅71.9%;大豆减产254kg/hm2,增幅-16.4%。因此,小麦/大豆间作的互补效应表现为:小麦产量的提高,大豆产量相应下降;大豆产量的提高,小麦产量变化不大。有人报道,在小麦/大豆间作中单施磷肥,小麦竞争大豆的氮(或利用大豆固定的氮),从而提高产量。但由上分析可见,在本试验中,小麦产量与单施磷肥关系不大,氮磷配合时,磷肥不但能提高小麦产量,而且可以缓冲施氮引起的大豆产量降低。

从图2看,磷素效应“线”几乎与大豆产量轴平行,这说明在小麦/大豆间作中,施用磷肥主要是提高大豆产量,而对大豆产量影响不大;氮素效应“线”偏向小麦产量轴,这说明施用氮肥能提高小麦产量但同时对大豆产量造成负影响。因此,氮素能调节间作整体产量效益。

img192

图1 不同施肥处理平抑产量的双变量图(单位0.01kg/hm2

img193

图2 氮、磷主效应平均产量的双变量图(单位0.01kg/hm2

2.3 氮、磷肥对小麦/大豆间作产量构成的影响

分析小麦/大豆间作的产量构成,可进一步了解氮磷对产量影响的原因。从表4可见,小麦穗数的增加,对应的大豆株数减少,这与小麦/大豆产量的互补效应相一致。很可能间作种间产量互补的原因是小麦穗数与大豆株数的消长。

施磷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不大,但小麦千粒重提高17.7%;施氮小麦穗粒数增加55.1%,但千粒重降低15.6%。这与施氮引起的小麦贪青晚熟,成熟不好有关。氮磷配施使穗粒数增加124.5%,千粒重变化不大。这可能是施磷缓冲了施氮引起的小麦千粒重降低。施磷对大豆荚数和千粒重影响不大,而粒数增加16.3%;施氮使大豆荚数和粒数变化不大,而千粒重下降16.1%。这与小麦千粒重下降的原因相同。氮磷配施使大豆荚数、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下降27.5%、8.4%和11.8%,千粒重的下降幅度小于单施氮肥。

由上面分析可知,在小麦/大豆间作中,施磷提高小麦千粒重,增加豆粒数;施氮增加小麦穗粒数,降低小麦与大豆的千粒重。氮磷配施,磷肥能缓冲了施氮引起的小麦与大豆千粒重降低。

表3 小麦/玉米间作产量构成表

img194

3 结论

第一,在小麦/大豆间作系统中,对小麦而言,施氮素增产效果极显著,氮磷配合互作效应明显;对大豆而言,施磷素增产效果显著,施氮素导致显著减产,氮磷配合的互作效应为负值。

第二,小麦/大豆间作的互补效应表现为:小麦产量的提高,大豆产量相应下降;大豆产量的提高,小麦产量变化不大。

第三,在小麦/大豆间作中,磷肥关键是提高大豆产量;氮肥在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降低大豆产量。小麦产量与单施磷肥关系不大,氮磷配合时,磷肥不但能提高小麦产量,而且可以缓冲施氮引起的大豆产量降低。

第四,在小麦/大豆间作中,施磷提高小麦千粒重,增加大豆粒数;施氮增加小麦穗粒数,降低小麦与大豆的千粒重。氮磷配施,磷肥能缓冲了施氮引起的小麦与大豆千粒重降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