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园林植物昆虫识别技术

园林植物昆虫识别技术

时间:2022-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昆虫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很大,为害轻的会影响园林植物的经济价值和美感,为害重的会对园林植物造成毁灭性的损害。了解昆虫的外部形态、结构特征是识别昆虫和治理害虫的基础。雌虫的外生殖器称为产卵器,雄虫的外生殖器称为交配器。各类昆虫的交配器构造复杂,种间差异也十分明显,但在同一类群或虫种内个体间比较稳定,因而可作为鉴别虫种的重要依据。

项目2 园林植物昆虫识别技术

学习内容

了解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构造,识别触角、口器、足和翅的构造和类型,掌握目科分类的知识。熟悉昆虫的繁殖、发育及变态类型。了解昆虫体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与防治的关系。

教学目标

通过对昆虫形态、生物学特性、内部器官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为提高园林植物养护技能奠定基础。

技能目标

能准确识别昆虫的口器、足和翅,对常见昆虫进行准确分类。

昆虫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很大,为害轻的会影响园林植物的经济价值和美感,为害重的会对园林植物造成毁灭性的损害。昆虫的种类繁多,形态千差万别,那么如何识别昆虫的种类,怎样有效利用益虫和控制害虫呢?

任务1 昆虫外部形态的观察与识别

知识点:了解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掌握昆虫头、胸、腹及其附肢的结构与特点。

能力点:能根据实际生产需要依据昆虫的外部形态准确识别常见的昆虫。

任务提出

昆虫种类繁多,但它们在成虫阶段都具有共同的基本外部形态特征。了解昆虫的外部形态、结构特征是识别昆虫和治理害虫的基础。

任务分析

昆虫种类繁多,外部形态复杂多样。该任务就是要从昆虫变化多端的结构中,找出它们共同的基本结构作为识别昆虫种类的依据。完成此任务需要熟悉昆虫纲的特征;掌握昆虫的体躯分段情况,以及昆虫头、胸、腹及附肢的构造与特点;识别园林植物常见昆虫的主要种类。

任务实施的相关专业知识

1.昆虫的分类地位

地球表面上已知生活着200多万种形形色色的生物,这些生物可划分为六大类群: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的一个纲,即昆虫纲。

2.昆虫纲的特征

(1)体躯的若干体节分别集合成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体段。

(2)头部具有一对触角、眼、口器,因而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3)胸部由三个体节组成,生有三对足,大多数昆虫在成虫期一般还生有两对翅,因而是昆虫运动的中心。

(4)腹部通常由9~11个体节组成,内含大部分内脏和生殖系统,腹末多数具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因而是昆虫生殖和代谢的中心。

(5)昆虫在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需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内部及外部体态上的变化(即变态),才能转变为性成熟的成虫。

3.昆虫的头部

昆虫的头部是昆虫体躯最前面的一个体段,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在头壳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体壁内陷,表面形成一些沟和缝,因此将头壳分成许多小区,每个小区都有一定的位置和名称(即额、唇基、头顶、颊、后头)。头部的附器有触角、眼和口器。头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3.1 昆虫的头式

昆虫头部的形式称为头式。根据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和方向,昆虫的头式可分为下口式、前口式和后口式三种类型。

3.2 触角

触角由许多环节组成。基部第一节称为柄节,第二节称为梗节,梗节以后的各小节统称为鞭节。鞭节的形状和分节的多少,因昆虫种类不同而不同,因此触角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

3.3 眼

眼是昆虫的视觉器官,在取食、群集和定向活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昆虫的眼有单眼和复眼之分。单眼的有无、数目和位置常被当作分类依据。复眼的大小、形状、小眼面的数量也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

3.4 口器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常常在构造上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口器类型。例如,取食固体食物的为咀嚼式口器,取食液体食物的为刺吸式口器,兼食固体和液体食物的为嚼吸式口器。此外,还有蛾、蝶类成虫所特有虹吸式口器、蓟马的锉吸式口器、牛虻的刮吸式口器、家蝇的舐吸式口器等。

4.昆虫的胸部

胸部是昆虫的第二体段,以膜质颈与头部相连。胸部着生有三对足。胸部由三个体节组成,每一胸节下方各着生一对胸足。多数昆虫在中、后胸上方各着生一对翅。足和翅都是昆虫的行动器官,所以,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

4.1 胸部的基本构造

昆虫的胸部每一胸节都由四块骨板构成,即背板、腹板和两个侧板。骨板按其所在胸骨片部位而各有名称,如前胸背板、中胸背板、后胸背板等。

4.2 昆虫的足

4.2.1 胸足的构造(成虫)

昆虫的胸足是胸部行动的附肢,着生在各节的侧腹面,基部与体壁相连,形成一个膜质的窝,称为基节窝。成虫的胸足一般由六节组成,自基部向端部依次分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

4.2.2 胸足的类型

由于生活环境和活动方式的不同,昆虫的胸足的形态和功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演变成不同的类型,有步行足、跳跃足、开掘足、捕捉足、游泳足、抱握足、携粉足、攀缘足等。

4.3 昆虫的翅

翅是昆虫的飞行器官,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飞的动物。翅的存在,使昆虫在觅食、求偶、避敌和扩大地理分布方面获得了强大的生存竞争力,从而使得昆虫成了动物界中最繁盛的一个类群。

4.3.1 翅的构造

昆虫的翅常呈三角形,分为三缘、三角、三褶和四区。翅的三缘分为前缘、外缘和内缘;三角分为肩角、顶角和臀角;三褶分为基褶、臀褶和轭褶;四区分为腋区、臀前区、臀区和轭区。

4.3.2 翅脉和脉序

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称为脉序。翅脉有纵脉与横脉之分。纵脉是由翅基部伸到外缘的翅脉,横脉是横列在纵脉之间的短脉。翅是昆虫分目的主要依据,根据昆虫翅的类型,很容易对常见昆虫进行大类的划分,这在识别昆虫时是十分有用的特征。

5.昆虫的腹部

腹部是昆虫的第三体段,紧连于胸部之后,一般没有分节的附肢,里面包藏有各种内脏器官,端部着生有雌雄外生殖器和尾须。内脏器官在昆虫的新陈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雌雄外生殖器主要承担了与生殖有关的交尾产卵等活动,尾须在交尾产卵过程中对外界环境进行感觉,所以说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5.1 腹部的构造

昆虫成虫的腹部一般呈长筒形或椭圆形,但在各类昆虫中常有较大的变化,一般由9~11节组成,第1~8节两侧常具有一对气门。腹部的构造比胸部简单,各节之间以节间膜相连,并相互套叠。腹部只有背板和腹板,而没有侧板,侧板被侧膜所取代。

5.2 腹部的附肢

成虫腹部的附肢有外生殖器和尾须。

5.2.1 外生殖器

雌虫的外生殖器称为产卵器,雄虫的外生殖器称为交配器。各类昆虫的交配器构造复杂,种间差异也十分明显,但在同一类群或虫种内个体间比较稳定,因而可作为鉴别虫种的重要依据。

5.2.2 尾须

尾须是由第11腹节附肢演化而成的一对须状外突物,存在于部分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中的蜉蝣目、蜻蜓目、直翅类及革翅目等较低等的昆虫中。

6.昆虫的体壁

体壁是包在整个昆虫体躯(包括附肢)最外层的组织,它具有皮肤和骨骼两种功能,又称外骨骼。

6.1 昆虫体壁的功能

构成昆虫的躯壳,着生肌肉,保护内脏,防止水分蒸发,阻止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入侵,起保护作用。同时还是营养物质的贮存库,色彩和斑纹的载体。此外,体壁可特化成各种感觉器官和腺体等,参与昆虫的生理活动。

6.2 昆虫体壁的构造

昆虫体壁由里向外可分为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

6.3 昆虫体壁的外长物

昆虫体壁的外长物分为细胞性外长物和非细胞性外长物。

6.4 皮细胞腺

昆虫体壁的皮细胞,一般都有一定的分泌作用。有些昆虫虫体某些部位的皮细胞特化为某种腺体,按照腺体的分泌物和功能可分为涎腺、丝腺、蜡腺、胶腺、毒腺、臭腺、蜕皮腺等。

任务实施

1.材料及工具的准备

1.1 材料

材料为蝗虫(雌、雄)、螽斯、步甲、蝉、白蚁、叩甲、绿豆象(雄)、蓑蛾(雄)、蝶类、瓢虫、金龟子、蜜蜂、蚊(雄)、蝇类、蓟马、螳螂、蝼蛄、龙虱(雄)、蝽类、家蚕幼虫。

1.2 工具

工具为手持放大镜、体视显微镜、泡沫塑料板、镊子、解剖针、蜡盘。

2.任务实施步骤

2.1 昆虫体躯基本构造的观察识别

取一只雌蝗虫(见图2-1)放入蜡盘中,首先观察蝗虫的体躯是否左右对称,是否被外骨骼包围;然后观察体躯是否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以及胸、腹各由多少体节组成,头胸是如何连接的;用左手拿住蝗虫,用右手捏住镊子轻轻拉动一下腹末,观察节与节之间的节间腹;最后观察触角、复眼、单眼、口器、胸足、翅、听器、尾须及雌雄外生殖器等的着生位置、形态、数目。以家蚕为例观察侧单眼,必要时可借助手持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

img22

图2-1 蝗虫的基本构造

1—触角;2—复眼;3—单眼;4—口器;5—前足;6—中足;7—后足;8—前翅;9—后翅;10—气门;11—尾须;12—产卵器

2.2 昆虫头式的观察识别

以螽斯、步甲、蝉为例,观察它们口器的着生方向,判别它们属于何种头式(见图2-2)。

img23

图2-2 昆虫的头式

1—下口式(螽斯);2—前口式(步甲);3—后口式(蝉)

img24

图2-3 蝗虫的咀嚼式口器

1—上唇;2、3—上颚;4、5—下颚;6—下唇;7—舌

2.3 昆虫口器构造的观察识别

2.3.1 咀嚼式口器昆虫的观察识别

将上面观察的蝗虫的头部取下,观察咀嚼式口器,认清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蝗虫的咀嚼式口器如图2-3所示。

2.3.2 刺吸式口器昆虫的观察识别

以蝉为材料,仔细观察可见在头的下方具有一根三节的管状下唇;将头取下,左手执蝉的头部,使其正面向上,下唇向右,右手轻轻下按下唇,透过光线可见紧贴在下唇基部的一块三角形小骨片即为上唇;将下唇自基部轻轻拉掉,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由上、下颚组成的口针,两侧的为一对上颚口针,中间的一根为由两下颚嵌合而成的下颚口针,用解剖针轻轻挑动口针基部,可将其分开。蝉的刺吸式口器如图2-4所示。

img25

图2-4 蝉的刺吸式口器

1—复眼;2—额;3—唇基;4—上唇;5—喙管;6—上颚骨片;7—下颚骨片;8—下唇;9—上颚口针;10—下颚口针

2.3.3 虹吸式口器昆虫的观察识别

以蝶类为材料,观察头部下方有一条细长卷曲似发条状的虹吸管。蝶类的虹吸式口器如图2-5所示。

2.3.4 锉吸式口器昆虫的观察识别

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蓟马示范玻片标本,可见其倒锥状的头部内有口针,右上颚口针退化,左上颚口针突出在口器外用于锉破植物。

2.3.5 舐吸式口器昆虫的观察识别

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蝇类口器示范玻片标本,可见其由基喙、中喙和唇瓣三部分组成。

2.4 昆虫触角的观察识别

用手持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蜜蜂触角的基本构造,区别出柄节、梗节和鞭节,特别注意鞭节(鞭节是由许多亚节组成的)。蜜蜂触角的基本构造如图2-6所示。

img26

图2-5 蝶类的虹吸式口器

1—触角;2—单眼;3—复眼;4—下唇须;5—喙;6—肌肉;7—神经;8—气管;9—食道

img27

图2-6 蜜蜂触角的基本构造

1—柄节;2—梗节;3—鞭节

以蝗虫、蝉、白蚁、叩甲、绿豆象(雄)、蓑蛾(雄)、蝶类、瓢虫、金龟子、蜜蜂、蚊(雄)、蝇类为材料,观察它们的触角各属何种类型。昆虫触角的基本类型如图2-7所示。

img28

图2-7 昆虫触角的基本类型

1—刚毛状;2—线状;3—念珠状;4—棒状;5—锤状;6—锯齿状;7—栉齿状;8—羽毛状;9—膝状;10—环毛状;11—具芒状;12—鳃片状

2.5 昆虫胸足的观察识别

以蝗虫的中足为例,观察昆虫胸足的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的构造。蝗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如图2-8所示。

对比观察其后足,以及蝼蛄、螳螂、龙虱(雄)的前足,观察蜜蜂和龙虱(雄)的后足、步甲的足,辨别它们的变化特点及类型。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家蚕的腹足及趾钩。昆虫胸足的类型如图2-9所示。

img29

图2-8 蝗虫胸足的基本构造

1—基节;2—转节;3—腿节;4—胫节;5—跗节;6—前跗节

img30

图2-9 昆虫胸足的类型

1—步行足;2—跳跃足;3—开掘足;4—捕捉足;5—游泳足;6—抱握足;7—携粉足;8—攀缘足

img31

图2-10 蝗虫翅的基本构造

1—前缘;2—外缘;3—内缘;4—肩角;5—顶角;6—臀角;7—腋区;8—轭区;9—臀区;10—臀前区;11—臀褶;12—轭褶

2.6 昆虫翅的观察识别

取一只蝗虫,将后翅展开,观察翅脉,以及三缘、三角、三褶和四区。蝗虫翅的基本构造如图2-10所示。

对比观察蝗虫、金龟子、蝽类的前翅,以及蝉、蝶类、蜜蜂、蓟马的前后翅和蝇类的后翅。昆虫翅的类型如图2-11所示。比较不同昆虫翅的类型在质地、形状上的变异特征。

2.7 昆虫外生殖器基本构造的观察

以雌性蝗虫为材料,观察雌性蝗虫外生殖器即产卵器的背瓣、内瓣和腹瓣,以及导卵器、产卵孔等;以雄性蝗虫为材料,观察雄性蝗虫外生殖器即交配器的阳茎、阳茎基;以雄性蛾类为材料观察抱握器的构造。

任务考核

园林植物昆虫外部形态观察与识别任务考核单如表2-1所示。

img32

图2-11 昆虫翅的类型

1—膜翅;2—毛翅;3—覆翅;4—半翅;5—鞘翅;6—缨翅;7—鳞翅;8—棒翅

表2-1 园林植物昆虫外部形态观察与识别任务考核单

img33

思考问题

(1)如何根据昆虫的外部形态来理解昆虫的种类及分布特征?

(2)如何根据昆虫的头式来大致判断它们是益虫还是害虫?

(3)如何根据昆虫口器的不同类型来推断它们为害植物后的为害状,以及如何选择用药?

(4)如何根据昆虫足的不同类型来推断它们的生活环境和行为习性?

拓展提高

1.利用触角识别昆虫

昆虫种类不同,其触角形状也不一样,不但可以根据触角的类型识别昆虫,而且还可以根据触角来区别同种昆虫的雌雄,下面是一些常见昆虫的触角类型。

刚毛状是蜻蜓、蝉、叶蝉的触角;线状(丝状)是天牛、螽斯的触角;念珠状是白蚁的触角;棒状(球杆状)是蝶类和蝶角蛉的触角;锤状是瓢虫等一些甲虫的触角;锯齿状是大多叩甲的触角;栉齿状(梳状)是部分叩甲的触角;羽毛状(双栉状)是许多雄蛾的触角;膝状(肘状)是蜜蜂、蚂蚁及部分象甲的触角;环毛状是雄蚊和摇蚊的触角;具芒状是蝇类的触角;鳃片状是金龟甲的触角。

2.利用口器的为害特点进行药剂防治

咀嚼式口器昆虫为害植物的共同特点是造成各种形式的机械损伤,例如,取食叶片造成缺刻、孔洞,通常使用胃毒剂和触杀剂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虫。

刺吸式口器昆虫为害植物,不仅吸取植物的汁液,还传播植物病毒病,防治时通常使用内吸性杀虫剂、触杀剂或熏蒸剂,而使用胃毒剂是没有效果的。

3.利用胸足来识别昆虫

步行足是步行甲、蚂蚁、蝽象等的足;跳跃足是蝗虫、蟋蟀等的后足;开掘足是蝼蛄的前足;捕捉足是螳螂、猎蜡的前足;游泳足是龙虱、仰蝽等昆虫的后足;抱握足是雄性龙虱的前足;携粉足是蜜蜂的后足;攀缘足是虱类的足。

4.利用翅来识别昆虫

膜翅是蜂类、蜻蜓的翅,甲虫、椿象等的后翅;复翅是蝗虫等直翅类昆虫的前翅;鞘翅是甲虫类的前翅;半鞘翅是椿象的前翅;鳞翅是蛾蝶类的翅;毛翅是毛翅目昆虫的翅;缨翅是蓟马的翅;棒翅(平衡棒)是双翅目昆虫和蚧壳虫雄虫的后翅。

5.昆虫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昆虫的体壁,特别是表皮层的结构和性能与害虫防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防治害虫时使用的接触性杀虫剂,必须能够穿透它,才能发挥作用。低龄幼虫,体壁较薄,农药容易穿透,易于触杀;高龄幼虫,体壁硬化,抗药性增强,防治困难,所以,使用接触性杀虫剂防治害虫时要“治早治小”。

任务2 昆虫内部器官的观察与识别

知识点:了解昆虫的内部器官结构特点,掌握昆虫内部器官与防治的关系。

能力点:能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利用昆虫内部器官的特点进行有效的防治。

任务提出

通过任务1的观察,我们已经了解了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可是昆虫的内部结构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昆虫都有哪些内部器官呢?和人类的是否有相同的地方呢?要想了解这些,需要我们对昆虫进行细致的解剖来观察与识别昆虫的内部构造。

任务分析

昆虫的生命活动和行为与内部器官的生理功能关系十分密切,如果能通过对昆虫的解剖进一步了解昆虫的消化、呼吸、生殖、神经等内部器官的特性,掌握其生理功能与害虫防治的关系,就能为我们科学制订害虫的防治方案打下坚实基础。

任务实施的相关专业知识

1.昆虫的体腔结构

昆虫的体壁包围着整个体躯,体躯里面形成一个相通的体腔,所有的内部器官都位于这个体腔内。由于背血管是开口的,血液循环是开放式的,体腔中存在着血液,各器官都直接浸没在血液中,这不同于脊椎动物的体腔,所以这样的体腔称为血腔(所有的节肢动物都具有血腔)。

2.昆虫消化器官的结构

昆虫的消化器官是一条从口腔到肛门的纵贯腔中央的管道,包括前肠、中肠和后肠三个部分。

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取食固体食物,中肠结构比较简单,常呈均匀、粗壮的管状。咀嚼式口器的昆虫的前肠由口腔、咽喉、食道、嗉囊和前胃等部分组成,具有磨碎和储存食物的功能。中肠又称胃,是昆虫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主要部分。后肠由结肠、回肠和小肠组成,主要功能是回收水分、无机盐并排泄废物。

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取食动植物的汁液,中肠演化成细长的管道,某些种类的昆虫,如蚜虫、介壳虫等,其中肠变得特别细长,特化成滤室结构,是大多数同翅目昆虫消化道的特殊结构,通常由中肠的前后端与后肠的前端相连。由于具有滤室消化道的昆虫,如蚜类、蚧类和粉虱等,其排泄物黏滞、含糖,成为寄生真菌的营养基质,易导致植物煤污病的发生。

3.昆虫呼吸器官的结构

昆虫的呼吸器官是由一系列排列方式相对固定的气管所组成的。气管是富有弹性的管子,分布在昆虫体内各组织的细胞间和细胞内,在体壁的开口为气门。气门可以开闭,以调节气体的出入,同时具有调控体内水分的功能。

昆虫的气门一般都是疏水性的,水分不会侵入气门,但油类物质却极易进入。乳油剂类的杀虫剂除了直接穿透体壁外,大量的是由气门进入虫体,因此,乳油剂是应用广泛且杀虫效果较好的剂型。此外,如肥皂水、面糊水等,可以机械地将气门堵塞,使昆虫窒息而死。

4.昆虫神经器官的结构

昆虫的神经器官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原。神经原包括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纤维两大部分。由神经细胞伸出的主支称轴状突,轴状突上的分支称侧支,轴状突和侧支端部的分支称端丛,由神经细胞体直接伸出的神经纤维称树状突。无数的神经元的集合构成神经节

昆虫机体的一切行为和机能的信号传递,完全靠神经系统的传递介质——乙酰胆碱和乙酰胆碱酯酶,一旦介质的活性受到抑制或降低,昆虫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或者死亡。很多高效杀虫剂都是神经毒剂。

5.昆虫生殖器官的结构

5.1 生殖器官的构造

大多数的昆虫个体已雌雄分化。雌性昆虫的内生殖器官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受精囊、附腺和阴道组成;雄性昆虫的内生殖器官由睾丸、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阴茎组成。

5.2 昆虫的交配和受精

激发两性昆虫性行为的因素有昆虫性信息素、雄虫群舞和鸣叫、雌虫特殊的色彩和气味等。昆虫的两性交配和受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交配和受精过程也不是同时完成的。交配是指雌雄两性的交合;受精则指精、卵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昆虫受精通常发生于交配以后、产卵以前。昆虫的受精过程为:雄虫将精子射入雌虫阴道或交尾囊,经机械作用或化学刺激而储存于雌虫受精囊内,到雌虫排卵时受精囊内的精子溢出并与卵结合成受精卵而排出体外。

6.昆虫的循环系统

昆虫的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为背血管(是主要搏动器,推动血液循环)。昆虫的循环系统属开放式,血液循环于体腔内,浸浴着所有的组织与器官。昆虫的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送营养物质和激素到相应的组织与器官或作用部位,并将代谢产物输送到其他组织或排泄器官,维持正常代谢活动。此外,它还可对外物侵入产生免疫反应等。

7.昆虫的排泄系统

昆虫的主要排泄系统为马氏管、脂肪体。马氏管一般着生在消化道的中、后肠分界处,脂肪体包围在内脏器官的周围。昆虫排泄器官的主要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维持体内盐类和水分的平衡,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任务实施

1.材料及工具的准备

1.1 材料

材料为蝗虫、天蛾的浸泡标本,家蚕活体标本。

1.2 工具

工具为手持放大镜、体视显微镜、泡沫塑料板、镊子、解剖针、蜡盘。

2.任务实施步骤

2.1 解剖观察昆虫内部器官的相对位置

取一只蝗虫,剪掉足和翅,用剪刀从腹部末端开始,沿气门上线剪至头顶,剪下背壁,然后观察各种器官的位置和形状。注意:在解剖时,剪刀尖略向上,以免损伤内脏。

2.2 观察家蚕幼虫体躯横切面

观察家蚕幼虫体躯横切面玻片:消化道位于中央;背血管是位于消化道背面、背隔膜上方、背血窦中央的一条直管;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腹面、腹隔膜的下方、腹血窦的中央;呼吸系统以气门开口于体壁两侧,气管分布于体内各器官和组织上。

2.3 解剖观察家蚕幼虫的呼吸系统形状及位置

取一只家蚕幼虫,用剪刀沿中线剪开,用大头针将两侧体壁固定于蜡盘中,加清水浸没虫体,进行观察。在体腔内有许多褐色的树枝状分支的细管,即为呼吸系统的气管,注意观察这些气管与气门的联系。

2.4 观察昆虫的消化系统

2.4.1 咀嚼式口器昆虫的消化系统

取一只蝗虫,剪去翅和足,从虫体两侧由尾部到头部剪开,揭去背板,掰开头部,将消化道取出,置于蜡盘中,用水淹没,在镜下观察:蝗虫的消化道较粗大,从前至后依次为前肠(口、咽喉、食道、嗉囊、前胃)、中肠(胃盲囊)、后肠(迥肠、结肠、直肠、肛门),观察各部分的外形构造。

2.4.2 刺吸式口器昆虫的消化系统

取一只蚱蝉,将其背壁去掉,置于蜡盘中,在解剖镜下进行观察:将消化道周围的腺体和脂肪体等移除,观察其消化道在体腔的位置;解剖观察滤室,注意滤室是如何形成的;解剖观察消化道的各个组成部分,注意其形状及构造特点;注意马氏管是自滤室通过的,共有几条,着生在何位置。

2.5 观察昆虫的循环系统

取活蜚蠊沿体躯两侧剪开,用镊子将其置于盛有生理盐水的蜡盘中,掀去背壁,使背壁的腹面向上,在镜下观察,可见在头、胸部内有较短的一段动脉直管,心脏包括许多连续的心室,每个心室略膨大,心室腹面的两侧附有呈三角形排列的翼肌,并可见到背血管下的一层背隔。

2.6 观察蝗虫的神经系统

取一只蝗虫,剪去足和翅,并用剪刀在复眼四周剪一圈,将头壳剪出多个裂口,再用镊子将复眼外壁和头壳撕去,最后把头部固定在蜡盘内加水淹没,在镜下小心地撕去肌肉,以便观察脑的组成。用剪刀从蝗虫的腹部末端沿背中线剪至前胸前缘,再由剪口处把体壁分开,固定于蜡盘内,用镊子除去生殖器官,加入清水置于镜下进行观察:首先可见到食道上面包围着围咽神经,将食道剪断并掀上去,或轻轻地拉掉食道和其他部分消化道,用剪刀将幕骨桥的中间部分剪去,可见一白色的咽下神经节,上面有三对神经分别通向上颚、下颚及下唇。

2.7 昆虫观察昆虫的内分泌腺体

将家蚕幼虫自背中线剪开,用剪刀平剪头部,然后用针斜插固定于蜡盘内,在镜下仔细地移除消化道两侧的丝腺和脂肪体、肌肉等,再用水冲洗干净,然后观察。

2.7.1 昆虫前胸腺的观察

找到家蚕幼虫前胸气门的位置,可见到由前胸气门向体内伸出的气管丛,用镊子小心除去气管丛,在前胸气门的气管丛基部靠近体壁处,即可看到透明、膜状的前胸腺。

2.7.2 昆虫心侧体和咽侧体的观察

用剪刀从家蚕幼虫头顶剪开,沿蜕裂线主干剪至口器上方,将头部和胸部打开,固定于蜡盘中,用水淹没,在解剖镜下用镊子剔除头部肌肉,在露出脑后,在脑后方消化道两侧仔细寻找,可见到两对近似球状的腺体,前方的一对为心侧体,后方的一对为咽侧体。

2.8 观察蝗虫的生殖系统

2.8.1 雌性蝗虫的生殖系统

取一只雌性蝗虫,剪去翅和足,用剪刀自背中线剪开,用针将两侧体壁固定于蜡盘中,加水后于镜下解剖观察。在镜下首先看见的是位于体腔中央的消化道,其背侧面有一对卵巢和一对弯向消化道腹面的侧输卵管。

2.8.2 雄性蝗虫的生殖系统

用解剖雌性蝗虫的方法解剖一只雄性蝗虫,在镜下观察:观察精巢与雌性蝗虫卵巢形状和位置的异同;仔细寻找输精管,观察时,须将腹末的外生殖器剪破并掰开,才能见到短小、白色的射精管;在射精管和输精管的连接处有一对与许多附腺盘结在一起的储精囊。

任务考核

园林植物昆虫内壁器官观察与识别任务考核单如表2-2所示。

表2-2 园林植物昆虫内壁器官观察与识别任务考核单

img34

思考问题

(1)昆虫内部器官的结构有哪些特点?

(2)如何根据昆虫的各内部器官的特点进行防治?

(3)如何根据昆虫内部器官的特点选用农药?

拓展提高

1.昆虫的消化、吸收与防治的关系

蝗虫、金龟子等的中肠液偏酸性,可用具有碱性的砷酸钙农药进行防治,其作用远比具有酸性的砷酸铝的作用大;而多数蛾、蝶类幼虫的中肠液偏碱性,美曲膦酯农药在碱液中可生成毒性更强的敌敌畏;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农药在虫体内产生的伴孢晶体,在碱性消化液中能形成毒蛋白,通过肠壁细胞进入体腔,可引致昆虫发生败血病而死亡。

2.昆虫呼吸系统与防治的关系

大部分昆虫气体交换的强度与体内二氧化碳积累的多少有关。如果二氧化碳在体内积累量增多,可刺激呼吸作用增强,促使气门开闭频次增加。因此,在仓库熏蒸害虫时,在空气中加入少量二氧化碳可使昆虫呼吸作用增强,便于有毒气体大量进入而提高熏蒸效果。由于昆虫气门的疏水性和亲油性,油剂可以堵塞气门,使其窒息死亡。

3.神经器官与防治的关系

由于神经原与神经原上的端丛的联系处有突触,突触间并未直接相连,其冲动的传导是通过乙酰胆碱来完成的。在一个冲动传导完成后,乙酰胆碱很快被神经细胞表面的乙酰胆碱酯酶水解乙酸和胆碱,同时产生新的乙酰胆碱,使冲动传导连续进行。如果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受到某些有机磷类或氨基甲酸酯类神经性杀虫剂的抑制,从而引起乙酰胆碱在突触间聚集,害虫就会因无休止的神经冲动而致死。

任务3 昆虫生物学特性的观察与识别

知识点:掌握昆虫的生殖方式、变态类型,昆虫在各生育时期的特征和习性。

能力点:能准确识别卵、幼虫、蛹、成虫的类型,能利用昆虫的习性防治害虫。

任务提出

昆虫生物学主要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包括昆虫从生殖、胚胎发育、胚后发育、直至成虫各时期的生命特征。同时还要讨论昆虫在一年中的发生过程,即它们的年生活史和发生世代等。

昆虫具有惊人的繁殖能力,昆虫到底是如何繁殖的呢?有些种类昆虫个体幼虫期与成虫期在生活环境及食性上差别很大,而有些又很相似,这是为什么呢?昆虫一生之中在外部形态和习性上究竟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

任务分析

昆虫的一生包括繁殖、发育、变态、习性变化,以及从卵开始到成虫死亡的发生世代和年生活史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昆虫生命特性的了解,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生命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对园林植物有害的昆虫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予以控制;对于益虫则可以找出人工保护、繁殖和利用的途径。

任务实施的相关专业知识

1.昆虫的繁殖方式

绝大多数昆虫为雌雄异体,雌雄同体者为数甚少。雌雄异体的昆虫,主要是两性生殖。此外,还有若干特殊的生殖方式,如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和多胚生殖等。

2.昆虫的发育与变态

2.1 昆虫的发育

昆虫的个体发育是指由卵发育到成虫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胚前发育期、胚胎发育期和胚后发育期三个连续的阶段。

2.2 昆虫的变态

昆虫自卵中孵出后,在胚后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器官等方面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虫,这种现象称为变态。昆虫在进化过程中,随着成虫与幼虫体态的分化、翅的获得,以及幼虫期对生活环境的特殊适应和其他生物学特性的分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变态类型。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昆虫的变态类型主要为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

2.2.1 不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是有翅亚纲外生翅类的各目昆虫(除蜉蝣目外)具有的变态类型。其特点是(胚后发育)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三个虫期。幼虫期的翅在体外发育。这类昆虫的幼虫期和成虫期在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大体相似,不同之处是幼虫期翅未发育完全、生殖器官尚未成熟。蚱蝉不完全变态如图2-12所示。

2.2.2 完全变态

完全变态是有翅亚纲内生翅类各目昆虫所具有的变态类型,如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其特点是个体发育经过卵期、幼虫期、蛹和成虫期四个发育阶段。如蛾、蝶类和甲虫类昆虫,均属于完全变态。完全变态如图2-13所示。

img35

图2-12 不完全变态(蚱蝉)

1—成虫;2—卵;3—幼虫(若虫)

img36

图2-13 完全变态

1—成虫;2—卵;3—幼虫;4—蛹

3.昆虫个体发育各阶段的特点

3.1 卵期

卵自产下到孵化为幼虫(若虫)之前的这段时间(天数),也称为卵历期。了解害虫卵的形状、产卵方式及产卵场所,对识别、调查及虫情估计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摘除卵块、剪除产卵枝条,都是有效控制害虫的措施。昆虫卵的类型如图2-14所示。

img37

图2-14 昆虫卵的类型

1—圆形;2—馒头形;3—半圆形;4—扁圆形;5—近圆形;6—椭圆形;7—长卵圆形;8—具柄形;9—桶形

3.2 幼虫(若虫)期

昆虫自卵孵化为幼虫到变为蛹(或成虫)之前的整个发育阶段,称为幼虫期。幼虫期的时间长短与昆虫种类和环境有关。

幼虫孵出后不久即开始取食,有的种类幼虫先食卵壳。幼虫取食生长到一定阶段,必须脱去旧表皮才能继续生长,这种现象称为蜕皮。相邻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龄期。

昆虫蜕皮的次数和龄期的长短因种类和环境条件而异,在2、3龄前,活动范围小,取食很少,抗药能力很差;生长后期,食量骤增,常暴食成灾,而且抗药力增强。所以,防治幼虫应在低龄阶段。

完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其构造、形态、体色、生活方式与成虫截然不同,共同点是体外无翅。按足的多少可分为多足型、寡足型和无足型三种类型。幼虫的类型如图2-15所示。

img38

图2-15 幼虫的类型

1—毛笋泉蝇;2—油茶象甲;3—头;4—前胸背板;5—臀板

img39

图2-16 蛹的类型

1—被蛹;2—离蛹;3—围蛹

3.3 蛹期

蛹是完全变态类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由幼虫转变为成虫时,必须经过的一个特有的静止虫态。蛹的生命活动虽然是相对静止的,其内部却进行着将幼虫器官改造为成虫器官的剧烈变化。

按其附器的暴露和活动情况,可将蛹分为三个类型:离蛹、被蛹和围蛹。蛹的类型如图2-16所示。

3.4 成虫期

成虫从羽化开始直至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成虫期。成虫期是昆虫个体发育的最后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交配、产卵、繁衍后代。因此,昆虫的成虫期实质上是生殖时期。

3.4.1 羽化

羽化是指不完全变态类昆虫末龄若虫蜕皮变成成虫或完全变态类昆虫的蛹由蛹破壳变为成虫的行为。

3.4.2 性成熟和补充营养

某些昆虫在羽化后,性器官已经成熟,不再需要取食即可交尾、产卵。这类成虫口器往往退化,寿命很短,对植物为害不大,如一些蛾、蝶类。大多数昆虫羽化为成虫时,性器官还未成熟,需要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类昆虫的成虫阶段有的对植物仍能造成危害。这种摄取对成虫性成熟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的行为,称为补充营养,如蝗虫、蝽类、叶蝉等。了解昆虫对补充营养的要求,对预测预报和设置诱集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3.4.3 性二型和多型现象

多数昆虫,其成虫的雌雄个体,在体形上比较相似,仅外生殖器等第一性征不同。但也有少数昆虫,其雌雄个体除第一性征不同外,在体形、色泽及生活行为等第二性征方面也存在着差异,称为性二型,如地老虎等。有的昆虫在同一时期、同性别中,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个体类型,称为多型现象,如飞虱等。

任务实施

1.材料及工具的准备

1.1 材料

各种材料为:蝗虫、螟虫(或家蚕)的生活史标本;飞蝗、螳螂、大青叶蝉、梨星毛虫、草蛉、菜白蝶、玉米螟、球坚蚧、天幕毛虫、菜粉蝶、椿象、天蛾、红铃虫、草蛉等的卵块;地老虎、蝴蝶、家蝇的蛹;家蚕、刺蛾、寄生蜂的茧;叶蜂、蛴螬、小地老虎、蛾类、步行甲、金龟子、瓢虫、象甲、金针虫、蝇类等的幼虫;介壳虫、蚊子、锹甲、蝉、蜜蜂、蚂蚁、白蚁的成虫。

1.2 工具

工具为双目解剖镜、镊子、培养皿、解剖针、载玻片。

2.任务实施步骤

2.1 昆虫的变态类型观察

取蝗虫、螟虫的生活史标本,先观察蝗虫的幼虫和成虫在外部形态、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再观察螟虫的幼虫和成虫在外部形态、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2.2 卵的观察

取飞蝗、螳螂、大青叶蝉、梨星毛虫、草蛉、菜白蝶、玉米螟、球坚蚧、天幕毛虫、菜粉蝶、椿象、天蛾、红铃虫、草蛉等昆虫的卵块,在放大镜下先观察卵的形状、颜色、大小,再观察卵粒的排列情况及有无保护物等。

2.3 幼虫的观察

取叶蜂、蛴螬、小地老虎、步行甲、金龟子、瓢虫、象甲、金针虫、蝇类等昆虫幼虫的标本和活体。

(1)在显微镜下观察叶蜂幼虫的示范玻片标本,可见其胸足和其他附肢都只是一些简单的突起,腹部不分节或分节不完全,口器发育不全,很像一个发育不完全的胚胎。这样的幼虫为原足型幼虫。

(2)观察蛾类幼虫,可见其体壁柔软,没有特化的胸部和腹部,头部有侧单眼、触角和咀嚼式口器,胸部有三对胸足,腹部分节明显并具2~10对腹足。再观察叶蜂幼虫可见其有6~10对腹足,没有趾钩。若有腹足减少的情况,则从第8腹节起向前减少。这类幼虫为多足型。

(3)观察金龟子的幼虫,可见其具有发达的胸足,没有腹足体,肥胖且柔软,弯曲呈“C”形,行动迟缓,此类幼虫为蛴螬式。

(4)观察瓢虫的幼虫可见其体较短,略呈纺锤形,前口式,胸足发达,善于爬行,有发达的感觉器官,此类幼虫为蛃式。

(5)观察家蝇幼虫可见其体躯上无任何附肢,头部十分退化,完全缩入胸内,仅见口钩外露。

2.4 蛹的观察

(1)观察地老虎的蛹,可见其附肢和翅并没有紧贴在蛹体上,能活动,其腹节也能自由活动。此类蛹称为离蛹。

(2)观察蝴蝶的蛹,可见其附肢和翅紧贴在蛹体上,不能活动,腹部多数体节因为化蛹时分泌黏液,硬化后在外面形成一层硬膜,也不能活动。此类蛹称为被蛹。

(3)观察家蝇的蛹,其第3、4龄幼虫的蜕硬化成蛹壳,内有离蛹,为蝇类所特有。此类蛹称为围蛹。

2.5 成虫的对比观察

2.5.1 性二型现象观察

对比观察介壳虫、蚊子、锹甲、蝉等昆虫的雌雄个体,看它们除了第一性征不同外,在第二性征上还有什么不同。

2.5.2 性多型现象观察

对比观察蜜蜂、蚂蚁、白蚁,看它们在外部形态、翅膀的有无和长短上各有什么不同。

通过观察可知:蜜蜂中有的雌性个体中有蜂王和失去生殖能力而担负采蜜、筑巢等职责的工蜂;蚂蚁的类型更多,主要有有翅和无翅的蚁后,有翅和无翅的雄蚁,还有工蚁、兵蚁等;在同一群体的白蚁中,常可见到六种主要类型,即三种雌性生殖型——长翅型、辅助生殖的短翅型和无翅型,专门负责交配的雄蚁,两种无生殖能力的类型——工蚁和兵蚁。

任务考核

园林植物昆虫生物学特性观察与识别任务考核单如表2-3所示。

表2-3 园林植物昆虫生物学特性观察与识别任务考核单

img40

思考问题

(1)常见昆虫的生殖方式有哪些?为什么蚜虫能在很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个体?

(2)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为什么要蜕皮?怎么样根据蜕皮次数得知昆虫的虫龄?

(3)昆虫的成虫期主要干什么?怎么样利用昆虫的补充营养进行防治?

(4)如何利用昆虫的习性进行防治?

拓展提高

1.昆虫的世代、年生活史和停育

1.1 昆虫的世代与年生活史

昆虫自卵或幼虫离开母体到成虫性成熟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年生活史是指昆虫从当年虫态开始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过程。其内容包括一年中发生的世代数、越冬或越夏虫态及其场所、各世代的发生期及与寄主植物配合的情况、各虫态(期)的历期及食性等。

1.2 昆虫的停育

昆虫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如高温、低温、一定的日照等),会暂时停止活动,呈静止或昏迷状态,以适应不良环境,这种停育现象是物种得以保存的一种重要适应性。这一现象如呈季节性的周期发生,即所谓的越冬或越夏。从生理上看,昆虫的停育又可区分为休眠和滞育两种状态。

了解昆虫越冬或越夏是属于休眠类型还是滞育类型,对分析昆虫的化性、种群数量动态,以及对害虫的测报、益虫的繁殖等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昆虫的习性

昆虫的习性包括昆虫的活动和行为,是昆虫调节自身、适应环境的结果。只要掌握了昆虫的这些习性,就可以正确地进行虫情调查,预测预报,寻找害虫的薄弱环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灭害虫。

2.1 食性

根据昆虫所取食的食物性质可将其食性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四类。了解了昆虫的食性,就可以正确运用轮作与间套作、调整作物布局、中耕除草等园林技术措施防治害虫,同时对害虫天敌的选择与利用也有实际价值。

2.2 假死性

金龟子、黏虫的幼虫,受到突然的接触或震动时,身体会蜷曲,从植株上坠落地面,一动不动,片刻又爬行或飞起,这种特性称为假死性。对该类害虫,可用骤然振落的方法加以捕杀或进行调查。

2.3 趋性

趋性是指对外界刺激或趋或避的反应,有正趋性和负趋性之分。按刺激源的性质,趋性有趋光性、趋温性、趋化性等。

2.4 群集性

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称为群集性。许多昆虫具有群集习性,但各种昆虫群集的方式有所不同,可分为临时性群集和永久性群集两种类型。

2.5 迁飞性

迁飞或称迁移,是指一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是昆虫在进化过程中长期适应环境而形成的遗传特性,是一种种群行为。

3.昆虫的隐蔽保护

昆虫的隐蔽保护是指昆虫为了躲避敌害、保护自己而将自己隐藏起来的现象,包括拟态、保护色和伪装。

任务4 昆虫主要类群的观察与识别

知识点:了解园林植物常发生害虫的种类及形态特征。

能力点:能根据园林植物昆虫的分类特征准确识别常发生的害虫。

任务提出

自然界中昆虫种类很多,已定名的有100多万种,还有许多种类尚待人们去认识。如此众多的种类,必须有科学的分类系统,才能对它们进行正确的识别、分类和利用。我们能否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口器构造、触角形状、翅的有无及质地、足的类型以及变态和生活习性等来区分常见的昆虫呢?

任务分析

昆虫分类是研究昆虫科学的基础,是认识昆虫的一种基本方法。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理学、生态学、生物学等特征,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种类繁多的昆虫分门别类,以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出昆虫的历史演化过程,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及种间形态、习性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识别昆虫的能力,便于进一步研究昆虫,保护、利用益虫和控制害虫。

任务实施的相关专业知识

1.昆虫分类与命名

1.1 昆虫的分类

昆虫的分类系统由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基本阶梯所组成,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为了更好地反映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在种以上的分类等级间加设亚纲、亚目、总科、亚科、亚属、亚种等。现以东亚飞蝗为例说明昆虫的分类阶梯顺序。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

  亚纲 有翅亚纲 Pterygota

   目 直翅目 Orthoptera

    亚目 蝗亚目 Locustodea

     总科 蝗总科 Acridoidea

      科 蝗科 Acardidae

       属 飞蝗属 Locusta

        种 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L.

         亚种 东亚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

1.2 昆虫命名法

1.2.1 双名法

一种昆虫的种名(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词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为种名,即“双名”。如菜粉蝶(Pieris rapae L.)。分类学著作中,学名后面还常常加上定名人的姓,但定名人的姓氏不包括在双名内。

1.2.2 三名法

一个亚种的学名由三个词组成,即属名+种名+亚种名,即在种名之后再加上一个亚种名,就构成了“三名”。如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

属、种级学名印刷时常用斜体,以便识别;属名的第一个字母须大写,其余字母小写,种名和亚种名全部小写;定名人用正体,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有时,定名人前后加括号,表示种的属级组合发生了变动。种名在同一篇文章中再次出现时,属名可以缩写。

2.昆虫主要类群认知

昆虫分类的依据主要有形态学特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地理学特征、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细胞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根据目前的分类科学水平,昆虫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形态学特征。分亚纲和目所应用的主要特征是翅的有无、形状、对数、质地,口器的类型,触角、足、腹部附肢的有无及形态。根据国内多数学者的意见分为33目,现将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主要目的特征概述如下。

img41

图2-17 直翅目常见科代表

1—蝗科;2—蝼蛄科;3—蟋蟀科;4—螽斯科

2.1 直翅目

直翅目昆虫的体为中至大型,触角多为丝状,口器为咀嚼式、下口式。其前翅覆翅革质,后翅膜质透明。多数种类后足腿节发达,为跳跃足,有些种类前足为开掘足。雌虫产卵器发达,形式多样,腹部具有听器。成虫、若虫多为植食性,不完全变态。重要的科有蝗科、蟋蟀科、蝼蛄科、螽斯科,直翅目常见的科代表如图2-17所示。

2.2 半翅目

半翅目昆虫通称蝽,体为小至中型略扁平。其口器为刺吸式,自头的前端伸出,不用时贴在头胸的腹面;触角多为丝状,3~5节;前翅为半翅,基部为角质或革质,端部为膜质,后翅为膜翅,静止时前翅平覆于体背;前胸背板发达,中胸有三角形小盾片。很多种类有臭腺,多开口于腹面后足基节旁,不完全变态。半翅目昆虫多为植食性,少数为肉食性天敌昆虫,如猎蝽、小花蝽等。与植物关系密切的有蝽科、长蝽科、盲蝽科、缘蝽科、猎蝽科、花蝽科等,半翅目常见科代表如图2-18所示。

img42

图2-18 半翅目常见科代表

1—蝽科;2—盲蝽科;3—缘蝽科;4—猎蝽科

2.3 同翅目

同翅目昆虫的体为小型至大型,口器为刺吸式,自头的后方伸出,触角为刚毛状或丝状。其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静止时呈屋脊状覆于体背,后翅为膜质。少数种类(如雌蚧)无翅。多为两性生殖,有的进行孤雌生殖,不完全变态,植食性。有些种类在刺吸植物汁液的同时能传播植物病毒,如叶蝉。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有叶蝉科、飞虱科、粉虱科、蚜科等,同翅目常见科代表如图2-19所示。

img43

图2-19 同翅目常见科代表

1—叶蝉科;2—飞虱科;3—粉虱科;4—蚜科

2.4 缨翅目

缨翅目昆虫通称蓟马,体为微小型,细长,1~2mm,小的仅0.5mm。其口器为锉吸式,前后翅均为膜质,狭长,无脉或最多两条纵脉,翅缘着生长而整齐的缨毛。其足短小,末端膨大呈泡状,不完全变态,多数植食性,少数捕食蚜虫、螨类等。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有蓟马科和管蓟马科,缨翅目常见科代表如图2-20所示。

图2-20 缨翅目常见科代表

1—蓟马科(烟蓟马);2—管蓟马科(稻管蓟马)

2.5 鞘翅目

鞘翅目昆虫通称甲虫,是昆虫纲中最大的目。其体为小型至大型,体壁坚硬。成虫前翅为鞘翅,静止时平覆于体背,后翅膜质,折叠于鞘翅下,少数种类后翅退化。前胸背板发达且有小盾片,口器为咀嚼式。触角形状多变,有丝状、锯齿状、锤状、膝状或鳃片状等。复眼发达,一般无单眼。多数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完全变态,幼虫为寡足型或无足型,蛹为离蛹。鞘翅目包括很多园林植物的害虫和益虫。图2-21所示为肉食亚目常见科代表虎甲科(中华虎甲)、步甲科(皱鞘步甲)。图2-22所示为多食亚目常见科代表金龟甲科、叩头甲科、天牛科、叶甲科、瓢甲科、象甲科、豆象科和芫菁科。

2.6 鳞翅目

鳞翅目昆虫通称蛾、蝶类。其体为小型至大型,大小常以翅展表示。成虫体、翅密生鳞片,并由其组成各种颜色和斑纹。前翅大,后翅小,少数种类雌虫无翅。触角为丝状、栉齿状、羽毛状、棒状等。复眼大型发达,单眼两只或无。成虫的口器为虹吸式,不用时呈发条状卷曲在头下方。其完全变态。幼虫体为圆柱形,柔软,多足型,咀嚼式口器。蛹为被蛹,腹末有刺突。鳞翅目成虫一般不为害植物,幼虫多为植食性,有食叶、卷叶、潜叶、钻蛀茎、钻蛀根、钻蛀果实等。鳞翅目昆虫按其触角类型、活动习性及静止时翅的状态分为锤角亚目和异角亚目两种。

img45

图2-21 肉食亚目常见科代表

1—虎甲科(中华虎甲);2—步甲科(皱鞘步甲)

img46

图2-22 多食亚目常见科代表

1—金龟甲科;2—叩头甲科;3—天牛科;4—叶甲科;5—瓢甲科;6—象甲科;7—豆象科;8—芫菁科

2.6.1 锤角亚目(Rhopalocera)

锤角亚目通称蝴蝶。其触角端部膨大呈棒状或锤状。前、后翅无特殊连接构造,飞翔时后翅肩区贴着在前翅下。白天活动,静息时双翅竖立在背面或不时扇动,翅色鲜艳,卵散产。锤角亚目常见科代表如图2-23所示。

2.6.2 异角亚目(Heterocera)

异角亚目昆虫通称蛾类。异角亚目昆虫的触角形状各异,但不呈棒状或锤状。飞翔时前、后翅用翅缰连接。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静息时翅平放在身上或斜放在身上呈屋脊状。

img47

图2-23 锤角亚目常见科代表

1—弄蝶科;2—粉蝶科;3—凤蝶科;4—蛱蝶科

卵散产或块产,蛹外常有茧。异角亚目常见科代表如图2-24所示。

img48

图2-24 异角亚目常见科代表

1—菜蛾科;2—小卷蛾科;3—螟蛾科;4—尺蛾科;5—天蛾科;6—夜蛾科

2.7 膜翅目

膜翅目昆虫包括蜂和蚁。除一部分植食性外,大部分是捕食性和寄生性,很多是有益的种类。膜翅目昆虫体为小型至大型,口器为咀嚼式或刺吸式,复眼发达,触角为膝状、丝状或锤状等。前、后翅均膜质,不被鳞片。雌虫产卵器发达,有的变成螫刺,完全变态,幼虫类型不一。裸蛹,有的有茧。依据成虫胸、腹部连接处是否缢缩成腰状,分为广腰亚目与细腰亚目。与植物关系密切的有叶蜂科、茎蜂科、姬蜂科、茧蜂科、小蜂科、胡蜂科等。

2.7.1 广腰亚目(Symphyta)

广腰亚目昆虫的腹部很宽,连接在胸部,足的转节均为两节,翅脉较多,后翅至少有三个翅室。雌虫产卵器锯状或管状,常不外露。口器为咀嚼式,幼虫为多足型,全为植食性。广腰亚目常见科代表如图2-25所示。

2.7.2 细腰亚目(Apocrita)

细腰亚目昆虫的胸、腹部连接处缩成细腰状或延长为柄状,口器为咀嚼式或嚼吸式,雌虫产卵器外露于腹部末端,多数为寄生性或捕食性益虫。细腰亚目常见科代表如图2-26所示。

img49

图2-25 广腰亚目常见科代表

1—叶蜂科;2—茎蜂科

img50

图2-26 细腰亚目常见科代表

1—姬蜂科;2—茧蜂科;3—小蜂科;4—胡蜂科;5—赤眼蜂科

2.8 双翅目

双翅目昆虫包括蚊、蝇、虻等多种昆虫,体为小型至中型。前翅一对,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前翅为膜质,脉纹简单。其口器为刺吸式或舐吸式;复眼发达;触角为芒状、念珠状、丝状,完全变态。幼虫为蛆式,无足。多数为围蛹,少数为被蛹。与植物关系密切的有瘿蚊科、食蚜蝇科、种蝇科、潜蝇科、寄蝇科等。双翅目常见科代表如图2-27所示。

2.8.1 长角亚目(Nematocera)

长角亚目昆虫通称蚊类。长角亚目昆虫的成虫触角很长,为6~40节,为线状或念珠状,无触角芒,口器为刺吸式,身体纤细脆弱。幼虫除瘿蚊外,都有明显骨化的头部。

2.8.2 短角亚目(Brachycera)

短角亚目昆虫通称虻类。短角亚目昆虫的成虫触角短,不长于胸部,三节,具分节或不分节的端芒;下颚须1节或2节,不下垂;翅具在中室,肘室在翅缘前收缩或封闭;幼虫为半头型,上腭可上下活动;蛹多为裸蛹,成虫羽化时,由蛹背面直裂。

img51

图2-27 双翅目常见科代表

1—瘿蚊科;2—食虫虻科;3—花蝇科;4—潜叶蝇科;5—食蚜蝇科;6—寄蝇科

2.8.3 芒角亚目(Aristocera)

芒角亚目昆虫通称蝇类。芒角亚目昆虫的触角短,通常为三节,第3节膨大,背面具有触角芒。成虫的口器为舐吸式,而幼虫的口器为刮吸式。幼虫为蛆式,无头。

2.9 脉翅目

脉翅目昆虫体为小型至大型,触角为线状或念珠状。翅为膜质,前、后翅大小形状相似,翅脉多呈网状,边缘两分叉。成虫的口器为咀嚼式,而幼虫的口器为双刺吸式。完全变态,离蛹,脉翅目昆虫的成虫和幼虫都是捕食性的益虫,常见的有草蛉科(丽草蛉)和粉蛉科(中华粉蛉)。脉翅目常见科代表如图2-28所示。

img52

图2-28 脉翅目常见科代表

1—草蛉科(丽草蛉);2—粉蛉科(中华粉蛉)

任务实施

1.材料及工具的准备

1.1 材料

材料为蝗虫、蝼蛄、螽斯、蟋蟀,缘蝽、猎蝽、花蝽、网蝽,叶蝉、蚱蝉、蚜虫,蓟马,白蚁,草蛉,金龟甲、步甲,黄刺蛾、草地螟蛾、黄凤蝶、菜粉蝶,蜜蜂、蚂蚁,蚊子、苍蝇、牛虻等昆虫的标本。

1.2 工具

工具为双目解剖镜、放大镜、镊子、培养皿、解剖针、载玻片。

2.任务实施步骤

2.1 观察昆虫标本并说明代表目

观察供试昆虫标本,参阅教材,说出它们分别是哪个目的代表昆虫。

2.2 观察比较与园林生产有关的昆虫的异同

观察比较与园林生产有关的昆虫在口器、触角、翅、足等方面的异同。

2.3 观察各目的分类特征

2.3.1 直翅目昆虫特征观察

取蝗虫、蝼蛄、螽斯、蟋蟀标本观察,注意它们的触角类型、口器类型、前后翅类型、足的类型、产卵器的形状、听器的有无及位置、尾须的长短等。

2.3.2 半翅目昆虫特征观察

取蝽类标本观察半翅目昆虫的特征,注意它们的头式、喙的分节、触角类型、复眼及单眼的位置和形状、翅的特征,以及臭腺孔的有无、位置及形状等。

2.3.3 同翅目昆虫特征观察

取蚱蝉或叶蝉、蚜虫等成虫标本观察,注意它们的头式、喙的分节及伸出位置、触角类型、前胸背板的形状及大小、中胸盾片的形状、翅的质地、产卵器的形状等。

2.3.4 缨翅目昆虫特征观察

取蓟马成虫标本观察,注意其口器类型、前后翅形状、有无缘毛、跗节特征、腹节数目等。

2.3.5 脉翅目昆虫特征观察

取草蛉标本观察,注意其头式、口器类型、翅的类型,比较两对翅的形状、大小和脉相。

2.3.6 鞘翅目昆虫特征观察

取步甲、金龟甲等标本观察,注意它们的前翅的质地、口器类型、触角类型、前胸背板有无背侧缝、第一腹板有无被后足基节窝分隔、跗节数的变化等。

2.3.7 鳞翅目昆虫特征观察

取蛾、蝶类标本观察,注意它们的口器类型、触角类型、翅的质地及被覆物、翅面上的斑纹与线条、翅脉的变化、翅的连锁方式。

2.3.8 膜翅目昆虫分类特征观察

取蜜蜂、蚂蚁标本观察,注意它们的翅的质地、前后翅的连锁方式、口器类型、产卵器是否外露、后翅的基室数目。

2.3.9 双翅目昆虫分类特征观察

取蚊子、苍蝇、牛虻标本观察,注意它们的复眼的大小、触角类型、口器类型、平衡棒的形状。

任务考核

昆虫主要类群观察与识别任务考核单如表2-4所示。

表2-4 昆虫主要类群观察与识别任务考核单

img53

思考问题

(1)昆虫是根据哪些特征进行分类的?

(2)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昆虫种类有哪些?

(3)哪些常见昆虫是肉食性的?哪些又是植食性的?

拓展提高

1.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气候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雨、光照、气流(风)和气压等。这些因素在自然界中常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昆虫。气候因素可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存活、分布、行为和种群数量动态等,也能通过对昆虫的寄主(食物)、天敌等的作用而间接影响昆虫。

2.土壤环境对昆虫的影响

土壤与昆虫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既能通过生长的植物对昆虫发生间接的影响,又是一些昆虫生活的场所。土壤内环境与地上环境虽然密切相关,但也有其特殊性,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土壤的温度、湿度(含水量)、机械组成、化学性质、生物组成,以及人类的农事活动等综合地对昆虫发生作用。

3.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由于其生命活动,而对某种生物(某种昆虫)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对某种生物(某种昆虫)个体间的相互影响。其中食物和天敌是生物因素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

任务5 昆虫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技术

知识点:了解昆虫的采集方法、标本的制作和保存技术。

能力点:能采集昆虫而不损伤虫体,会制作和保存常用昆虫标本。

任务提出

昆虫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动物类群,与人类关系密切。而采集、制作及保存昆虫标本是从事昆虫研究的基本技术。由于自然界中各种昆虫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各异,其活动能力和行为千差万别,有的昆虫形态也常模拟环境,因而必须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和有关的采集知识,才能采得完好的所需标本。采集和制作大量标本后,还必须有科学的保管方法,使标本经久不坏。

任务分析

昆虫标本是进行调查研究、鉴定昆虫的依据,需要经常采集、制作标本并妥善保存,为防治工作做准备。通过采集和制作昆虫标本,学习昆虫标本的采集方法和标本制作技术;学会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常用的采集和制作标本的工具;为教学和指导昆虫课外小组活动逐步积累昆虫标本,从而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昆虫。

任务实施的相关专业知识

1.昆虫标本的采集

1.1 常用采集工具和采集方法

1.1.1 捕虫网

捕虫网由网框、网袋、网柄和网箍四部分组成,用于采集善于飞翔和跳跃的昆虫,如蛾、蝶、蜂和蟋蟀等。捕虫网的构造如图2-29所示。

img54

图2-29 捕虫网的构造

1—网框;2—网箍;3—网柄;4—网袋;5—网袋剪裁形状;6—网袋布边;7—卷折的网袋

img55

图2-30 毒瓶

1.1.2 毒瓶

毒瓶(见图2-30)专门用来毒杀成虫,一般用封盖严密的磨口广口瓶等做成。最下层放氰化钾(KCN)或氰化钠(NaCN)(或用二氧乙醚、氯仿等代替),压实,上铺一层木屑,压实,每层厚5~10mm,最上面再加一层较薄的煅石膏粉,上铺一张吸水滤纸,压平实后,用毛笔蘸水均匀地涂布,使之固定。

毒瓶要注意清洁、防潮,瓶内吸水纸应经常更换,并塞紧瓶塞,避免对人的毒害,以延长毒瓶使用时间。毒瓶要妥善保存,破裂后须立即掘坑深埋。

1.1.3 三角纸包

三角纸包(见图2-31)用于临时保存蛾、蝶类等昆虫的成虫,用坚韧的白色光面纸裁成3∶2的长方形纸片即可。

img56

图2-31 三角纸包

1.1.4 吸虫管

吸虫管(见图2-32)用于采集蚜虫、红蜘蛛和蓟马等微小的昆虫。

1.1.5 活虫采集盒

活虫采集盒(见图2-33)用于采装活虫。铁皮盒上装有透气金属纱和活动的盖孔。

1.1.6 指形管

一般使用的是平底指形管(见图2-34),用来保存幼虫或小成虫。

img57

图2-32 吸虫管

img58

图2-33 活虫采集盒

img59

图2-34 指形管

1.1.7 采集箱(盒)

防压的标本和需要及时插针的标本,以及用三角纸包包装的标本,需放在木制的采集箱(盒)内。

此外,还需要配备采集袋、诱虫灯、放大镜、修枝剪、镊子和记录本等工具。

1.2 采集注意事项

(1)采集时应仔细搜索,认真观察,对于具有拟态、假死性、趋化性、趋光性的昆虫,可用振落、诱集法采集。

(2)采集时遇到的成虫、卵、幼虫、蛹,以及植物的被害状,要全部采集。

(3)昆虫的足、翅、触角极易损坏,要小心保护。

(4)要及时做好采集记录,包括编号、采集日期、采集地点、采集人等。

(5)要将当时的环境条件,以及寄主和昆虫的生活习性等记录下来。

2.昆虫标本的制作

2.1 干制标本的制作

2.1.1 制作工具

(1)昆虫针。昆虫针(见图2-35)为不锈钢针,型号分00、0、1、2、3、4、5七种,号越大越粗。

(2)还软器。还软器(见图2-36)是用于对已干燥的标本进行软化的玻璃器皿,一般由干燥器改装而成。使用时,在干燥器底部铺一层湿沙,加少量苯酚以防止霉变。在瓷隔板上放置要还软的标本,加盖密封,一般用凡士林作为密封剂。几天后,干燥的标本即可还软。此时可取出整姿、展翅。切勿将标本直接放在湿沙上,以免标本被苯酚腐蚀。

img60

图2-35 昆虫针

img61

图2-36 还软器

(3)三级台。制作标本时将昆虫针插入三级台(见图2-37)孔内,使昆虫、标签在针上的位置整齐划一。

(4)展翅板。展翅板(见图2-38)由软木、泡沫塑料等制成,用来展开蛾、蝶类等昆虫成虫的翅。

(5)三角台纸。将厚纸剪成宽3mm、高12mm的小三角,或长12mm、宽4mm的长方形纸片,用来粘放小型昆虫。

2.1.2 制作方法

(1)针插标本。除幼虫、蛹和小型个体外,都可制成针插标本,装盒保存。插针时,依标本的大小选用适当的昆虫针,其中3号针应用较多。昆虫针在虫体上的插针位置是有规定的:一方面为了插得牢固;另一方面为了不破坏虫体的鉴定特征。各种昆虫的插针部位如图2-39所示。

(2)调整高度。插针后,用三级台调整虫体在针上的高度,其上部的留针长度是8mm。

img62

图2-37 三级台(单位:mm)

img63

图2-38 展翅板

img64

图2-39 各种昆虫的插针部位

1—半翅目;2—直翅目;3—鞘翅目;4—双翅目;5—鳞翅目

对甲虫、蝗虫、椿象等昆虫,插针后需要进行整姿,使前足向前,中足向两侧,后足向后;触角短的伸向前方,长的伸向体背的两侧,使之保持自然姿态,整好后用昆虫针固定,待干燥后即定形。

(3)展翅。对蛾、蝶类昆虫,针插后还需要展翅。将虫体针插放在展翅板的槽内,虫体的背面与展翅板两侧面平行,左、右同时拉动一对前翅,使一对前翅的后缘同在一条直线上,用昆虫针固定住,再拨后翅,将前翅的后缘压住后翅的前缘,左右对称,充分展平。然后用塑料薄膜压住,用昆虫针固定。5~7d后即干燥、定形,可以取下。

2.2 浸渍标本的制作

软体或微小的成虫,除蛾、蝶类之外的成虫和螨类,以及昆虫的卵、幼虫和蛹,均可以用保存液浸泡在指形管、标本瓶等处,可以保存昆虫原有的体形和色泽。

常用的保存液有如下几种。

2.2.1 酒精(乙醇)液

酒精液常用浓度为75%。小型或软体昆虫先用低浓度酒精浸泡,再用75%的酒精保存,虫体就不会立即变硬。若在酒精中加入0.5%~1%的甘油,则能使体壁保持柔软状态。15d后,应更换1次酒精,以后再酌情更换1~2次,便可长期保存。

2.2.2 甲醛液

40%甲醛1份,加水17~19份,保存大量标本时较经济,且保存昆虫的卵的效果较好。

2.2.3 冰醋酸(乙酸)、甲醛、酒精混合液

由冰醋酸1份、40%的甲醛6份、95%的酒精15份、蒸馏水30份混合而成。此种保存液保存的昆虫标本不收缩、不变黑、无沉淀。

2.2.4 乳酸-酒精液

由90%的酒精1份、70%的乳酸2份配成,适用于保存蚜虫。有翅蚜可先用90%的酒精浸润,渗入杀死,在1星期内再加入定量的乳酸。保存液加入量以高至容器高的2/3为宜。昆虫放入量以标本不露出液面为限,加盖封口,可长期保存。

2.3 生活史标本的制作

通过生活史标本(见图2-40)能够认识害虫的各个虫态(卵、各龄幼虫、蛹、雌性成虫和雄性成虫),了解它的为害情况。制作生活史标本时,先要收集或饲养得到昆虫的各个虫态、植物被害状、天敌等。成虫需要整姿或展翅,干后备用。各龄幼虫和蛹需保存在封口的指形管中,分别装入盒中,贴上标签即可。

img65

图2-40 生活史标本

2.4 玻片标本的制作

微小昆虫的螨类,需制作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特征。为了观察昆虫身体的某些细微部分进行鉴定,蛾、蝶、甲虫等的外生殖器也常制作成玻片标本。一般采用阿拉伯胶封片法。胶液的配方是:阿拉伯胶12g、冰醋酸5mL、水含氯醛20g、50%的葡萄糖水溶液5 mL、蒸馏水30mL。

3.标本标签

暂时保存的、未经制作和未经鉴定的标本,应附临时采集标签。标签上写明采集的时间、采集的地点、寄主和采集人。经过有关专家正式鉴定的标本,应在该标本之下附种名鉴定标签,插在昆虫针的下部。如属玻片标本,则将种名鉴定标签贴在玻片的另一端。

4.昆虫标本的保存

4.1 临时保存

未制作标本的昆虫,可暂时保存。

4.1.1 三角纸包保存

标本要保持干燥,避免冲击和挤压,可放在三角纸包中存放于箱内,注意防虫、防鼠、防霉。

4.1.2 在浸渍液中保存

装有保存液的标本瓶、水试管、器皿等封盖要严密,如发现液体颜色有改变要换新液。

4.2 长期保存

已制成的标本,可长期保存,保存工具要求规格整齐统一。

4.2.1 标本盒

针插标本,必须插在有盖的标本盒内。标本在标本盒中可按分类系统或寄主植物排列整齐。盒子的四角用大头针固定樟脑球纸包或用二氯苯防止标本被害虫蛀食。昆虫标本盒如图2-41所示。

img66

图2-41 昆虫标本盒

4.2.2 标本柜

标本柜用来存放标本盒,防止灰尘、日晒、虫蛀和菌类的侵害。放在标本柜内的标本,每年都要全面检查两次,并用敌敌畏在柜内喷洒或用熏蒸剂熏蒸。如标本发霉,应在柜中添加吸湿剂,并用二甲苯杀死霉菌。

浸渍标本最好按分类系统放置,对于长期保存的浸渍标本,应在浸渍液表面加一层液状石蜡,防止浸渍液挥发。

4.2.3 玻片标本盒

玻片标本盒专门用来保存微小昆虫、翅脉、外生殖器等玻片标本,每个玻片应有标签,玻片盒外应有总标签。

任务实施

1.材料及工具的准备

1.1 材料

材料为当地各种常见的昆虫。

1.2 工具

工具为捕虫网、吸虫管、采集袋、指形管或小玻瓶、采集盒、毒瓶、镊子、小刀、昆虫针(0号、1号、2号、3号、4号)、三级台、粘虫胶、胶水、标本瓶(100mL、200mL、500mL或1000 mL等)、标本盒、放大镜、展翅板、整姿板、挑针、甲醛、95%的酒精等。

2.任务实施步骤

2.1 昆虫的采集技术

采集昆虫可根据各种昆虫的习性选用网捕法、搜索法、诱集法、击落法(振落法)等。

(1)网捕。对能飞善跳的昆虫可以进行网捕。

(2)击落。许多昆虫有假死性,可通过摇动或敲打植物、树枝把它们振落下来再捕捉。有些无假死性的昆虫,经振动虽不落地,但由于飞动暴露了目标,可进行网捕。

(3)诱集。利用昆虫的某种特殊趋性或生活习性来诱集昆虫,如灯光诱集、食物诱集、潜所诱杀、性诱法等。

(4)搜索。认真观察地面上、草丛中、植物体上、树上等部位,采用搜索法采集。

2.2 昆虫标本的制作技术

2.2.1 昆虫干制标本的制作

(1)虫体针插。按昆虫体大小选用适当的昆虫针,夜蛾类一般用3号针;天蛾类等大型蛾类用4号针;叶蝉、盲蝽、小蛾类用1号或2号针;微小昆虫用10mm的无头细微针。

(2)整姿。蝽、甲虫、蝗虫等昆虫针插以后,应尽量保持活虫姿态。需将触角和足进行整姿,使前足向前,后足向后,中足向左右。

(3)展翅。蛾、蝶类昆虫需要展翅。按昆虫的大小选取昆虫针,按针插部位要求插入虫体,将虫体腹部向下插入展翅板的槽内,使展翅板的两边紧靠虫体,用昆虫针将翅拨开并平铺在展翅板上。

2.2.2 小型昆虫针插标本的制作

可用粘虫胶或合成胶水把小型昆虫粘在三角纸上,再做成针插标本。

(1)装标签。每一个昆虫标本,必须附有标签。按照一定的针插部位将昆虫针插后,使用三级台整理针插昆虫和标签的位置。针帽至虫体背为8mm,标签至针尖为16mm(方便填写寄主、时间)、8mm(方便填写昆虫的名称)。

(2)修补。在制作过程中,如有损坏,可以用粘虫胶或乳白胶进行修补。

2.2.3 昆虫浸渍标本的制作

凡身体柔软或细小昆虫的成虫、卵、幼虫、蛹等,可以用防腐性的浸渍液浸泡保存在玻璃瓶内。浸泡前应先使幼虫饥饿,排出粪便。

2.3 昆虫标本的保存方法

昆虫标本的保存主要是防止标本被虫蛀食、防阳光曝晒褪色、防灰尘、防鼠咬、防霉烂。制成的昆虫标本要放在阴凉干燥处,玻片标本、针插标本等必须先放在有防虫药品的标本盒里,再分类收藏在标本柜里。

任务考核

园林植物昆虫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技术任务考核单如表2-5所示。

表2-5 园林植物昆虫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技术任务考核单

img67

思考问题

(1)如何才能制作一套完整的昆虫生活史标本?请举例说明。

(2)如何制作一套精美的凤蝶成虫标本?

(3)要保证木蠹蛾幼虫固有的颜色,其标本该如何制作?

(4)采集昆虫时应注意什么?

拓展提高

1.昆虫的采集时间和地点

要在各地昆虫大量发生期适时采集。如天幕毛虫的幼虫,应在每年的4—6月进行采集;而蛹在6月份就应大量采集并及时处理后保存;若要得到成虫,可将蛹采集后置于养虫笼内,待成虫羽化后及时毒杀并制成标本;由于天幕毛虫为一年一代,7、8月卵块陆续出现后便不再孵化,随时采集即可。

2.采集昆虫标本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件好的昆虫标本个体应完好无损,在鉴定昆虫种类时才能做到准确无误,因此,在采集时应耐心细致,对于小型昆虫和易损坏的蛾、蝶类昆虫更是如此。

3.昆虫标本的寄递

采集的昆虫标本,常需请人鉴定或互相交换,在不能亲自送达的情况下,就需寄递。

3.1 新鲜标本的寄递

刚采集的标本,可包在三角纸袋中,经初步干燥后,分层放于木盒内,用脱脂棉隔开,再放些樟脑精,装箱邮寄。浸制标本一般不宜邮寄,如确需邮寄,应做好防碎、防漏措施。

3.2 制作好的干燥标本的寄递

制作好的干燥标本可以连同插针标本盒一同邮寄,但要注意防止插针脱落或由于振动造成翅、足损坏。可将针深插在泡沫塑料中,两侧将翅垫住,再用纸条压住,然后装箱邮寄。

3.3 活虫寄递

为了避免有害昆虫的传播,一般是不允许邮寄活虫的,尤其是国内外检疫对象,更不准寄递。有特殊需要而必须寄递活虫时,应经检疫机构批准并征得邮寄公司同意方可邮寄。

学习小结

img68

目标检测

一、填空题

(1)昆虫的头部由于口器着生位置不同,头部的形式也发生相应变化,可分为三种头式:(  )、(  )、(  )。

(2)昆虫翅的连锁机构有(  )、(  )、(  )、(  )等四种。

(3)蝴蝶触角为(  )状,口器是(  ),足是(  ),翅是(  ),属于(  )变态。

(4)昆虫的生殖方式可分为(  )、(  )、(  )、(  )和(  )。

(5)按照刺激物的性质,趋性可分为(  )、(  )和(  )三类。

(6)外界环境对昆虫的影响主要包括(  )、(  )、(  )和(  )四个方面。

(7)天敌昆虫包括(  )和(  )两大类。

二、单项选择题

(1)蝗虫的后足是(  )。

A.跳跃足  B.开掘足  C.游泳足  D.步行足

(2)有一昆虫,已经蜕了三次皮,请问该昆虫应处在(  )龄。

A.2     B.3    C.4      D.5

(3)蝗虫的前翅是(  )。

A.膜翅   B.鞘翅   C.半鞘翅   D.覆翅

(4)蝉的口器是(  )。

A.咀嚼式  B.刺吸式  C.虹吸式   D.舐吸式

(5)螳螂的前足是(  )。

A.开掘足  B.步行足  C.捕捉足   D.跳跃足

(6)蜜蜂的后足是(  )。

A.开掘足  B.步行足  C.捕捉足   D.携粉足

(7)蝼蛄的前足是(  )。

A.开掘足  B.步行足  C.捕捉足   D.跳跃足

(8)蝶和蛾的前、后翅都是(  )。

A.膜翅   B.半鞘翅  C.鳞翅    D.鞘翅

(9)蝶和蛾的口器是(  )。

A.刺吸式  B.虹吸式  C.咀嚼式   D.舐吸式

(10)甲虫的前翅为(  )。

A.膜翅   B.半鞘翅  C.鞘翅    D.鳞翅

三、简答题

(1)昆虫口器类型有哪些?了解昆虫口器构造特点对指导防治有何意义?

(2)昆虫纲(成虫)的形态特征是什么?

(3)为什么幼虫期是害虫防治的重要时期?

(4)刺吸式口器和咀嚼式口器比较,有哪些特点?

(5)半翅目昆虫和同翅目昆虫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6)鳞翅目幼虫和叶蜂幼虫有哪些区别?

(7)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8)昆虫翅的分区及各部分的名称是怎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