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类活动对洪水的影响分析

人类活动对洪水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设计洪水的分析计算中,需要考虑这些影响。在实验流域内,各中型水库及各乡普遍开展群众性水文观测工作。在“63·8暴雨在近期重演后果研究”过程中,对海河南系山区16个流域暴雨洪水进行分析,研究人类活动对山区暴雨径流关系的影响。

大规模的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兴建水库群、都市化,都会使流域的产流、汇流条件发生改变,对洪水产生影响。在设计洪水的分析计算中,需要考虑这些影响。

1958年5月,水电部水文局与河北省合作,选择大清河水系北易水作为径流试验研究点区,建立了崇陵径流实验站。在实验流域内,各中型水库及各乡普遍开展群众性水文观测工作。经过对观测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对水利工程效益的计算,及群众性水利工程兴建前后,暴雨径流关系的变化及其与工程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于1959年1月,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群众性水利工程对径流影响的分析》一书,详细论述了这方面的分析成果。

1963年8月暴雨洪水发生后,海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新建、扩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水库控制面积已占山区总面积85%以上;水土保持工程更为普遍,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建高标准的石埂梯田、谷坊坝、鱼鳞坑、水平沟和封山育林、种草等工程与生物措施常年不断;自70年代以来逐渐增大了山间河谷、盆地的地下水开采量,使大部分河谷平原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流域下垫面条件的变化,使海河南系山区大部流域,由同等规模的降雨所形成的产水量与50~60年代相比,洪水总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63·8暴雨在近期重演后果研究”过程中,对海河南系山区16个流域暴雨洪水进行分析,研究人类活动对山区暴雨径流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大致以1970年为界,同等暴雨产生的径流量,80~90年代较50~60年代大大减少,径流量的减少主要是流域平均最大损失量增加而造成的。资料分析表明,冶河和滏阳河流域山区,80~90年代流域平均最大损失值,比50~60年代增加24.0毫米;卫河流域山区增加28.0毫米;大清河南支横山岭水库以上增加32.0毫米。

70年代以来,由于山区洪水几乎被出山口处水库所拦截,加之用水量逐年增加,使海河流域山前平原大部分河道常年干涸,平原地下水长期过量开采,使河道两岸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形成巨大的蓄水库容,由此造成河道一旦行洪,洪水传播时间加长,河槽渗漏损失增大。例如,1988年大清河、滹沱河上游山区降水量超过700毫米,山区各大水库相继泄洪,事后统计泄洪水量,有50%以上耗于河道损失。滹沱河黄壁庄水库泄洪10亿立方米,到北中山只剩下5亿立方米,损失5亿立方米。行洪时间也由过去的30个小时变成了7天多。

为解决洪水在河道传布中严重的沿程损失问题,在“63·8暴雨在近期重演后果研究”中,将霍顿饱和入渗理论与马斯京干法连续演算方法相结合,构成海河平原特有的考虑沿程渗漏的明渠非恒定流河道流量演算模型,解决了河道有渗漏情况下洪水演算的一个难点,探索出研究人类活动对洪水影响的计算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