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住房保障政策的内涵和意义

住房保障政策的内涵和意义

时间:2022-03-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住房保障政策的内涵和意义1.住房保障政策的内涵住房保障是一个包含范围很广的概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多种住房保障形式。住房保障和失业、养老、医疗等保障都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作为住房保障的主要内容,以下概况了这两项政策的起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至此,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住房保障政策的内涵和意义_2010浙江省人口普查重点课题及优秀论文集

(一)住房保障政策的内涵和意义

1.住房保障政策的内涵

住房保障是一个包含范围很广的概念。广义地说,“宅基地”“福利分房”都是住房保障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它们是低生产力水平下保障“人人有房住”的制度。依靠市场配置住房资源,并不等于说人人都只能依靠自己的收入买房子住,也不等于说人人都只能靠市场化竞争、自主分散决策来获取住房。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多种住房保障形式。村民在集体划分的“宅基地”上自行建房。市民则分类解决:高收入者面向市场购买商品住房;中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者购买“二限房”;最低收入者租住政府提供的廉租住房等。住房保障和失业、养老、医疗等保障都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住房保障有以下内涵。

住房公积金:即在职职工按比例缴存、所在单位等额补贴、均归个人所有的长期住房储金;对公积金免征个人所得税;职工在购买自住住房时可提取使用其个人账户内的公积金,还可申请公积金个人贷款,公积金贷款实行政策性优惠利率等。

住房货币补贴:这是国家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为解决无房职工住房问题而实行的住房货币化分配政策。即给无房职工和住房未达标职工的未达标部分发放一定的住房补贴,由这些职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自由选购合适的住房。老职工一次性发放,新职工随工资在二十年内发放完毕。

经济适用住房:经济适用房是政府针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通过行政划拨土地、减免相关税费等政策扶持的方式,组织统一建设或者规定在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中按比例配套建设的面积为60—80平方米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毕竟还是让低收入家庭去“买”。对于连经济适用房也买不起的最低收入家庭,由政府实施廉租房保障。保障形式主要有两种:对已经租住住房的,由政府发给其一定数量的租金补贴;对无住房的,由政府建设并提供能够满足其基本居住需要的面积适当、租金较低的廉租房。

二限房即限制价格、限定面积的普通商品房。“二限房”是国家在商品房价格奇高、面积过大,工薪阶层对此望洋兴叹的情况下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国家专门为解决既买不起商品房,又不符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条件的中收入者尤其是工薪族,即所谓“夹心层”的住房问题而强制推行建设的中小套型、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房。

2.住房保障政策的历史进程

我国的住房保障政策的制定并不是空穴而来,其发展历程肇始于1979年的住房制度改革,但是至今还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而保障住房是整个社会保障中的一部分,住房保障政策也更是社会保障中的关键,住房市场是住房保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住房市场也是整体市场中的一部分,其中土地和财税制度都包括其中,住房保障政策的制定通过对制度的制约和引导有效地规范住房市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作为住房保障的主要内容,以下概况了这两项政策的起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

(1)经济适用房政策

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大力发展经济适用的商品住房,拉开了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序幕。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指明了建立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基本思路,随后,建设部、财政部等部门颁布《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对经济适用住房的对象、建设和管理等作出了规定。1998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提出由住房实物分配向货币分配转变,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在全国正式启动。2004年,《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明确了经济适用住房的性质,对其面积、利润、转让和优惠政策作了详细的规定,我国对经济适用住房的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2007年,建设部、发改委等部门发布新《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对经济适用住房的优惠政策、准入和退出、价格和监督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规定。至此,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2)廉租房政策

我国对廉租住房的探索始于199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职工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提出最低收入家庭由政府或单位提供廉租住房。1999年,建设部出台《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对廉租住房的房源、申请审批和退出机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但是由于配套的金融、财税政策没有到位,廉租住房建设在随后的几年中并没有广泛推行开来。2003年底,建设部、财政部等共同发布《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明确了由政府财政预算作为廉租住房建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提出以住房租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为辅的保障方式。2007年,建设部、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廉租住房保障办法》,随后出台《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廉租住房质量管理的通知》和《中央补助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辅助政策,廉租住房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3)实施住房保障政策的意义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对住房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低收入阶层无法在商品房市场上解决居住问题。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直接意义是帮助中低收入阶层改善居住条件,间接的、长远的意义是促进商品房市场有序发展,保证国民经济体系的稳健性和民生的持续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促进房地产政策完善和市场监管。实行住房保障政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供物质保障,提高社会财富水平。保障性住房建设最直接的社会福利效应,就是为那些没有能力、或者暂时没有能力解决住房问题的群体提供了从事社会活动的物质保障基础。特别是对中国社会而言,家的概念是以房为基础的,“安得广厦千万间”是社会福利水平的象征。因此,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福利效应尤其突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为那些低收入群体提供了稳定的居所,增加了他们的财富水平和总体社会福利水平。

第二,提供安全保障,利于社会秩序安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为困难群体提供了风险发生时的安全保障,使他们在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下,渡过难关,继而寻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第三,提供精神保障,提高社会群体的归属感。保障性住房作为一种值得人们信赖和依靠的物质资源,显示出精神层面的价值,为社会中低收入群体建造了精神家园,提高了整个社会群体的归属感。

第四,提供尊重保障,体现社会关爱。建设保障性住房,让家庭困难的社会成员也能居有定所,是从社会层面承认了这部分人群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社会信任、社会尊重与社会认同感,使他们强化社会身份、增加自信、转变对自身的不利评价,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建立对生活的希望和激情,维护他们的自尊,有助于他们进一步赢得社会尊重和实现自身价值。

第五,提供发展保障,实现社会公正。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为困难群体提供发展保障,其更长远的意义在于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不同阶层的融合与互动。对于那些属于困难群体的人,给他们发展的基本保障,让他们有一个安心学习、工作和奋斗的环境,他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走出受救助的行列。只有让各个社会群体都看到发展的希望,社会才能形成良性互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