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坑支护监测方法

基坑支护监测方法

时间:2022-10-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钢筋笼入孔前应对所有钢筋计全都测定核查焊接位置及编号无误后方可施工。基坑开挖之前进行调查:基坑工程施工前仔细检查周边建(构)筑物原有裂缝,对发现的每个裂缝做详细标记及记录。监测点位设置完成,尽快测出初始数据。施工过程中,监测值应全部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许可警戒值内,若有一项或多项监测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警戒值则须立即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

基坑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编制专项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对周边建(构)筑物及有裂缝的地方做好监测标记,采用现场记录和影像资料的方式进行监测保全,作为原始资料。

监测要求:布置周边建(构)筑物裂缝观测点及沉降点并及时测定初始数据,定期再次收集裂缝影像资料进行前后对比。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制作并布置各类检测设施,以备后期检测所需。

基坑支护施工单位所监测数据仅作为施工过程控制的依据,其监测数据应与建设单位方委托的第三方监测单位所出数据做比较(宜为同一点,所有监测点的埋设应由第三方监测单位完成,基坑施工单位做必要配合),并分析产生数据误差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使所监测出的数据尽可能反应基坑变形的真实情况,为基坑施工过程的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4.6.10.1巡视检查

对工程区范围以及监测设备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日常巡视检查。巡视检查作为仪器监测的重要补充,其作用在于弥补监测仪器覆盖面的不足,及时发现险情,并系统地记录、描述工程实际地质情况,及时了解施工和周边环境变化等过程,为监测资料的分析、理解和评价提供客观的可能影响因素,并一定程度量化。

(1)巡视检查的程序:巡视检查程序包括检查项目、检查顺序、记录格式、编制报告的要求以及检查人员的组成和职责等内容。

(2)巡视检查人员的素质要求:

1)必须由一名经验丰富、熟悉本工程设计、施工、地质、监测的专业工程师或技术人员参加;

2)检查人员经项目部批准后,不得任意抽调。

(3)巡视检查的内容包括:

1)支护结构支撑、立柱、冠梁有无裂缝、异常变形等现象;墙后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2)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周边地面和建筑物有无裂缝。

3)观测设施是否完好。

4.6.10.2支护桩顶冠梁变形监测

(1)支护桩顶冠梁水平位移监测。

监测项目:监测支护结构桩顶的水平位移。;

监测点布置:监测点设置于桩顶冠梁上。

监测仪器:采用全站仪监测。

(2)支护桩顶冠梁垂直位移监测

监测项目:监测支护结构桩顶的垂直位移。;

监测点布置:监测点布置于支护桩顶冠梁上,与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于一点。

监测仪器:采用水准仪监测。

(3)监测频次:土方开挖后每天进行一次监测直至变形收敛。遇到特殊情况需加大监测频率。

(4)桩顶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点的埋设:支护桩顶冠梁施工期间,按设计图要求的位置在冠梁上埋设观测点。

4.6.10.3支护桩侧向变形监测

(1)支护桩侧向变形采用测斜仪监测,测斜仪采用钢弦式测斜仪。

(2)监测频次:土方每开挖一层进行一次监测直至基坑土方回填,遇到特殊情况需加密监测频率。

(3)桩身测斜管的埋设:测斜管在工程支护桩施工过程中埋设完毕,把测斜管绑扎在钢筋笼上。随钢筋笼一起放入桩孔内,待钢筋笼就位后,在测斜管内注满清水,由于泥浆的浮力作用,测斜管的绑扎定位必须牢固可靠,以免浇筑混凝土时,发生上浮或侧向移动。在测斜管上端口外套钢管,外套钢管长度应满足以后浮浆凿除后管子仍插入混凝土50cm。

4.6.10.4基坑支护结构内力监测

(1)支护桩钢筋应力计。

支护桩安装钢筋应力计,记录钢筋的变形程度。

(2)支护桩内力监测。

监测仪器:采用钢弦式钢筋测力计测量支护桩内钢筋应力,从而计算出支护桩的弯矩及剪力。

钢筋测力计在支护桩的桩前和桩后成对称布置,并在支护桩竖向每隔4.0m布置一对。

选取的监测桩位与基坑侧向变形监测位置一致。

埋设:按设计方案,选用钢弦式钢筋计CJJ 10系列。在基坑内外侧主筋上布置。当钢筋笼绑扎完毕后,将钢筋计串联连接到受力主筋的预留位置上,采用机械连接的方式安装牢固。并将导线编号绑扎在钢筋笼上导出冠梁顶3m以上。出冠梁导线采取穿管保护,管材直径38mm,壁厚3.2mm。从传感器引出的测量导线中间不得有接头。钢筋笼入孔前应对所有钢筋计全都测定核查焊接位置及编号无误后方可施工。保证一对钢筋计的水平连线与基坑边线垂直,并保持下沉过程中不发生扭曲。浇捣混凝土的导管与钢筋计位置应错开以免导管上下时损伤监测传感器和电缆。电缆露出桩顶部分应套上钢管,避免日后凿除浮渣时造成损坏。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立即复测钢筋计,核对编号,并将同立面上的钢筋计导线接在同一块接线板不同编号的接线柱上,以便日后监测。

(3)内支撑结构内力监测。

监测仪器:采用钢弦式钢筋测力计测量内支撑内力,从而计算出内支撑的弯矩及剪力。

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满足测试要求。

选取的监测内支撑与基坑侧向变形监测位置一致。

根据围护结构施工图纸中的设计,安装钢筋计,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分钢筋应力计安装在了每道混凝土支撑内,且安装在同一截面。

监测时,由于在开挖刚开始时,土体对于基坑周边的地下连续墙的支撑作用立即消失,内侧土压力卸荷,开挖面以上的土压力由静止土压力迅速变为主动土压力,为了达到平衡,卸下的这一部分土压力转嫁给了混凝土支撑梁。所以在开挖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混凝土轴力会急速增加。这一截断,应对轴力进行一天一次的监测工作,必要时进行一天两次或多次的监测。保障施工安全与施工进度的正常运行。待开挖一段时间后,该段的开挖面以上的地连墙暴露了一段时间,所受外力与自身的变形趋于了稳定,或者变化速率极小,此时可以对监测频率进行必要的调整,即进行两天一次或一周两次监测工作。具体的频率应视测量结果而定。

4.6.10.5基坑开挖过程地下水监测

(1)主要监测坑外地下水位,利用坑外回灌井进行监测。

(2)在回灌井施工完毕、降排水开始前,统一时间联测所有回灌井的静止水位,并统一编号、量测基准点。

(3)降排水开始后,每天监测回灌井内水位3次,如发现井内水位低于基准点时,应立即回灌,并查明原因。

4.6.10.6基坑临近建(构)筑物监测

(1)临近建筑物及管线位移监测。

监测点根据周边建(构)筑物结构特征布置,主要布置在建筑物四角和中部位置,采用全站仪进行监测。

管线监测的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接头和阀门处,无法直接布置监测点的位置时可根据管口井的位置布设。

土方开挖后,每天进行一次监测直至基坑回填,遇到特殊情况需加大监测频率。

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埋设:在工程开工前向周边房屋产权人说明埋点目的,协商好埋点事宜后立即组织点位埋设工作。其埋设方法为:①用电锤在建筑物的四个角点处钻出深度为20cm,直径为18mm的植筋孔;②将直径18mm、长度300mm的钢筋端头弯折出长50mm的直角钩,用植筋胶将钢筋植入孔内,确保外露长度为50mm,弯头向上以便测量。

(2)临近建筑物裂缝监测

基坑开挖之前进行调查:基坑工程施工前仔细检查周边建(构)筑物原有裂缝,对发现的每个裂缝做详细标记及记录。

基坑开挖过程中每天由专人对周边建(构)筑物进行肉眼巡视,检查旧缝的发展,测量裂缝宽度值,测量仪器用小钢尺及游标卡尺或测缝仪。

主要监测基坑周边管线沉降,采用标杆进行监测。

施工前,查明管线的位置及埋深,施工过程中每天监测一次。

4.6.10.7初始数据测定

监测点位设置完成,尽快测出初始数据。初始数据至少复测两次以上,确保初始数据准确无误。并对周边建筑物的原有裂缝做详细记录,必要时拍照或录像保存。并将建筑物的原状向房屋产权人加以说明后经多方书面认可,保存在案。

4.6.10.8过程监测

施工过程中要对所有监测项目不间断地进行监测,在正常情况下每三天监测一次,若发现异常则加密至每天监测一次。发现预警值时应每天观测两次以上并研究对策,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4.6.10.9数据整理分析

正常情况下,每周要对所有监测数据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填写相应的表格,绘出相关曲线、图表。将综合分析后的结论报送建设单位、监理方代表。若发现异常则应适时将分析结果报送相关各方,为决策提供依据。

4.6.10.10中间预警

施工过程中,监测值应全部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许可警戒值内,若有一项或多项监测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警戒值则须立即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

4.6.10.11完整监测报告编制

工程完工后,应编制完整的监测报告以供工程验收时查阅,最后并入工程竣工资料存档。

根据有关规范及设计要求,本基坑工程监测的主要控制指标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进行。

4.6.10.12监测点布置及数量

根据GB 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规定,结合本项目实际,监测点布置及数量、观(监)测目的、观(监)测方法和监测频次见表4-14。

表4-14 监测点布置情况一览表

4.6.10.13 主要监测控制值和警戒值

根据GB 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规定,主要监测控制值和警戒值见表4-15。

表4-15 主要监测控制值和警戒值一览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