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整料压制椭圆封头胎具的设计原理

整料压制椭圆封头胎具的设计原理

时间:2024-10-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封头的成型工艺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旋压成型、爆炸成型及电液压成型等新工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旋压成型和漏环冲压成型。其中,冷热压的区别只在于回弹率和收缩率。②凸模曲面部分高度h2=H(1±δ)式中:H为封头曲面高度,对标准椭圆封头H=Dg/4±δ为热压收缩率和冷压回弹率。以上凸模尺寸的确定是以封头内径为准的,如果以封头外径为准,则收缩率和回弹率应考虑加在凹模上,而模具的间隙取在凸模上。

一、整料压制椭圆封头胎具的设计原理

封头的成型工艺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旋压成型、爆炸成型及电液压成型等新工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旋压成型和漏环冲压成型。下面就漏环冲压成型方法的冷热压成型胎具进行叙述。其中,冷热压的区别只在于回弹率和收缩率。

凸凹模和压边圈的材料选用QT600-3,硬度55~60HRC。

1.凸凹模尺寸的确定

(1)凸模尺寸(图6-5)。

①凸模直径D2=Dg(1±δ)式中:Dg为封头公称直径(内径);+δ为热压收缩率,见表6-1;-δ为冷压回弹率,见表6-2。

img384

图6-5 凸模尺寸

表6-1 热压封头收缩率

img385

注:(1)薄壁封头取下限,厚壁封头取上限;

(2)不锈钢封头收缩率按表中值增加30%~40%;

(3)需调质处理的封头应另减调质后的胀大量,其值通常为0.05%~0.10%;

(4)封头余量采用气割时,应增加气割收缩量,其值通常为0.04%~O.06%。

表6-2 冷压封头回弹率

img386

②凸模曲面部分高度h2=H(1±δ)式中:H为封头曲面高度,对标准椭圆封头H=Dg/4±δ为热压收缩率和冷压回弹率(热+,冷-)。

③凸模直边高度h1=h+e式中:h为封头设计直边高度;e为修切余量,一般取30~40mm。

④凸模上部直径D1=D2+(2~3)(mm)

设计此直径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卸料。

(2)凹模尺寸(图6-6)。

①凹模直径D3=D2+2t+Z

img387

图6-6 凹模尺寸

式中:D2为已设计出的凸模直径;t为封头板厚;Z为凹模直径间隙值。

由于加热后板料膨胀和钢板不平度的影响,不管冷热压,皆要加间隙值。

热压时:Z=(0.1~0.2)t。

冷压时:Z=(0.2~0.3)t。

对薄壁封头,Z取较小值,厚壁封头则取较大值;球形封头或直边较长的椭圆封头,Z应取较大值;当设备能力较小时,为减小压边力,Z应取较大值。

②凹模圆角半径r。

冷压时:r=(4~5)t。

热压时:r=(4.5~6)t(不用压边圈时);r=(3.5~4)t(采用压边圈时)。

如因坯料很厚而凹模高度受限制时,可采用图6-6中所示的双曲率圆角或斜坡圆角。

r1=80~150mm,r2=(3~4)t,α=30°~40°。

③凹模直边高度h3

冷压时,h3=(6~10)t

热压时,h3=(1.5~4)t

④凹模外直径D4=D3+(150~200)mm

以上凸模尺寸的确定是以封头内径为准的,如果以封头外径为准,则收缩率和回弹率应考虑加在凹模上,而模具的间隙取在凸模上。

2.压边圈的确定

是否采用压边圈,根据压延件的厚度大小来确定,薄板易起皱,需用压边圈;厚板不易起皱,不用压边圈。确定方法是看压延件的相对厚度比值(t/D×100),相对厚度大于2.0时,不用压边圈;小于1.5时用压边圈,在两者之间时,则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封头具备下列条件时可用压边圈:

①椭圆封头,(t/D)×100≤1.0~1.2或D-D'≥(18~20)t

②球形封头,(t/D)×100≤2.2~2.4或D-D'≥(14~15)t

③平顶(底)封头,D-D'≥(21~22)t式中:D为毛坯直径;D'为封头内径;t为封头板厚。

压边圈外径D5与凹模外径相同,内径D6=D2+(50~80)mm。式中:D2为凸模直径。

压边圈厚度δ:

当D6≤1000mm时,δ=50~70mm;

当D6=1000~1800mm时,δ=100~200mm。

3.有关热压的参考资料

(1)各种温度下钢材的极限强度见表6-3。

表6-3 各温度下各钢材极限强度

img388

(2)钢材在不同温度下的颜色变化和应用见表6-4。

表6-4 钢材(工件)在不同温度下的颜色变化和应用

img389

(3)各种钢材的加热温度见表6-5和表6-6。

表6-5 各种钢材的加热温度

img390

表6-6 冲压封头时几种常用材料的加热温度

img391

(4)润滑剂。

为了减少压延件对模具的摩擦,提高压延件的成型率,压延时可在凹模的圆角半径处涂抹润滑剂。润滑剂的配方见表6-7。

表6-7 常用润滑剂和配制方法

img3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