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盒子与方心的同源同构

盒子与方心的同源同构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所述,盒子的出现源于传统彩画发展为横向构图后,增加找头长度的需要。清代旋子彩画的盒子与方心无论构图还是纹样均差别较大,相互之间似乎没有明显关联。尤其在白沙宋墓中,束带及其两侧纹样的组合已十分接近后世箍头、盒子与方心的组合。类似白沙宋墓早期盒子与方心的纹样在现存明代至民国年间一绿细画与下五彩各类构件的盒子与方心中普遍存在,明确显示出二者的同源同构关系。

5.2.4 盒子与方心的同源同构

如前所述,盒子的出现源于传统彩画发展为横向构图后,增加找头长度的需要。清代旋子彩画的盒子与方心无论构图还是纹样均差别较大,相互之间似乎没有明显关联。然而从早期实例可以看出,二者实际上存在着显著的同源同构关系。

《营造法式》所载的撩檐方及白沙第一号宋墓中的撩檐方、普拍方和柱子均出现了以束带分隔纹样的构图方式(见图5.21)。尤其在白沙宋墓中,束带及其两侧纹样的组合已十分接近后世箍头、盒子与方心的组合。从宋代实例可以看出,作为雏形的盒子与方心在构图和纹样上基本相同,均以柿蒂纹(及四合纹)一整二破形式的排列为特征。二者的差异仅在于方心纹样呈横长纵短、类似连珠合晕与梭身合晕的梭形组合,盒子纹样的纵横两向则基本等长[49](见图5.22)。由此可见,早期的盒子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方心,盒子内的图案亦可视为方心中连续图案的一部分。类似白沙宋墓早期盒子与方心的纹样在现存明代至民国年间一绿细画与下五彩各类构件的盒子与方心中普遍存在,明确显示出二者的同源同构关系(盒子图案见图3.22)。在山西地区,用于方心的梭形图案分别以四合纹和柿蒂纹为中心,图案之间往往也填有类似《营造法式》中连珠合晕的宝珠。以四合纹为中心时,或将四合纹左右两侧的云纹拉长,或在四合纹两侧增加两片拉长的自由云纹(见图5.23(a))。更长的在四合纹与自由云纹之间再增加半个四合纹,恰如连珠合晕中增加的半花(见图5.23(b))。居中的四合纹下有时也衬以简化的花边。以柿蒂纹为中心时,柿蒂纹或与四合纹组合,或增加半花,两侧仍以拉长的自由云纹形成梭形(见图5.23(c)~(d))。

img313

图5.21 宋代彩画中箍头与盒子的前身[(a)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490;(b)宿白.白沙宋墓.图版二]

img314

图5.22 宋代连珠合晕的形象[(a)李诫.营造法式.卷三十三·五彩杂华第一;(b)江苏美术出版社.中国历代线描经典.11]

img315

图5.23 一绿细画与下五彩中柿蒂纹与四合纹的梭形组合[作者拍摄]

img316

图5.24 柿蒂纹与四合纹的方形组合及其对盒子的影响[(a)、(b)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485;(c)、(d)王仲杰.试论和玺彩画的形成与发展.78;(e)蒋广全.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28]

清代官式彩画中“盒子”的称谓当与其方形造型有关,其名称亦恐源于宋代。《营造法式》所载的方胜合罗与圈头合子在构成上与连珠合晕大同小异,只是长宽比例和图案细节略有差别(见图5.24(a)~(b))。在柿蒂纹与四合纹组成的方形图案周围,是四向基本等长的花边,呈略有变化的方盒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圈头合子”的称呼,其中“合”通“盒”,《曲洧旧闻》便有“蜀公与温公同游嵩山,各携茶以行。温公以纸为贴,蜀公用小黑木合子盛之”[50]。因此,圈头合子实为圈头盒子。方胜合罗与圈头合子中的方形图案基本以整、破相间排列,形成了一整二破的二方连续。二者的单位图案与明代旋子彩画中常见的盒子纹样非常类似。清代旋子彩画中常见的盒子纹样在整体造型上同样与之相近,惟花边的造型转为折线(见图5.24(c)~(e))。这样看来,清式“盒子”很可能延续了宋代的旧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