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流镜互偏结构

电流镜互偏结构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水平方向划分,电路由上下两个线性与非线性电流镜的互锁或互偏构成;纵向方面,电路可划分左右两个高低阻相互配合的支路,低阻结构通常采用栅的漏电位自偏结构。很明显,VTH偏置电路是由PMOS与NMOS上下两个电流镜相互耦合而构成,为了获得非零电流的静态工作点,其中一个为线性电流源,与之对应的另一个则必然为非线性电流源。因此,支路电流为零的静态点也是偏置电路一个可能状态。图3-7给出了一种包含启动电路的VTH互偏置电路。

3.4 电流镜互偏结构

3.4.1 互偏置原理

图3-5给出的基本VTH偏置电路无法完全解决支路电流随电源电压变化的问题,其根源在于输入支路串联分压电阻R感应电源VCC的变化,使电阻上的电流随之改变,并引起输出电流的非线性变化,最终导致Iin=Io的条件无法在很宽的电源电压变化范围内维持,难以获得与VCC无关的恒流特性。为了彻底解决电流的电源电压相关性,有必要提高R1交直流阻抗。

采用恒流源代替R1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从静态特性看,当恒流源两端的输出电压VDS变化时,输出电流IDS保持不变,等效于输出直流阻抗变化。恒流源直流阻抗的变化,使得当直流电源电压改变时,通过恒流源直流电阻相应的变化调节直流电阻的分压比,保持输出电压恒定。另一方面,根据恒流源的恒流特性,只要保持饱和恒流区的性质,支路电流必然保持恒定,与电源电压近似无关,而恒定的电流在MOS二极管低阻上必然形成稳定的直流偏压输出。

从交流小信号的动态特性看,偏置电路的恒流原理可类比于MOS管饱和恒流控制的物理机制。在饱和单管恒流源中,随着其漏电位的不断增加,VDS中超出夹断电压的过量部分全部降落在耗尽区的高阻层上,沟道电阻两端的电压基本不随VDS变化,保持VGS-VTH恒定。由于沟道电阻上的压降不变,沟道电阻不变,通过高阻耗尽区的载流子收集,便可保持沟道电流的恒定不变。实际上,由于沟道有效长度受到VDS电流的调制,VDS增加使耗尽区展宽,沟道长度减小,沟道饱和略有增加,表现出有限的输出饱和阻抗。与此相对应,为提高偏置电路的PSRR,偏置支路应采用交流高阻与交流低阻相互配合的控制结构。在此条件下,电源电压的变化量几乎全部降落在高阻上,而低阻上的压降基本保持不变,从而确保支路电流的恒定。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静态交流还是动态交流特性两方面考察,与电源电压VCC无关偏置的实现,其核心在于引入恒流源。偏置电路正是用来产生与VCC无关的电流偏置,而在偏置电路稳定之前,无法由外界提供独立的恒流源。最终,从逻辑关系上看,将电阻R1用恒流电流源代替,必然引出基于电流镜相互偏置的电路结构。从水平方向划分,电路由上下两个线性与非线性电流镜的互锁或互偏构成;纵向方面,电路可划分左右两个高低阻相互配合的支路,低阻结构通常采用栅的漏电位自偏结构。通常,与VCC无关的基本偏置更关心其动态小信号的电源抑制比。

img123

图3-6 采用互偏置的VTH偏置电路

基于与MOS管恒流控制机制的类比,得到图3-6所示的两电流镜相互作用的偏置结构。在两条支路中,任何一条支路中都存在一个由恒流源构成的高阻与一个MOS二极管低阻的串联匹配结构,电源电压中超出夹断电压的分量或电源噪声主要降落在恒流MOS管的VDS上。只要饱和区内VDS的变化引起的电流变化很小,即可实现提高偏置电路PSRR性能的目标。

VTH偏置电压及电流稳定性的改善可采用如图3-6(b)所示的电流镜互偏结构。注意PMOS电流镜的接法,其中M1的输出阻抗代替原来的电阻R1,因此M1必须是输出高阻,这样只能M2管接成MOS二极管的形式。如果电流镜接成图3-6(a)的形式,则左边支路都为低阻的串联,VCC电压变化将导致输入支路电流的很大变化,只有图3-6(b)所示的连接方法,可以满足互偏置结构每条支路的阻抗匹配要求,此时(3-16)和(3-17)两式成立,通过合适的电阻R和W/L设计,最终获得所需的稳定电流输出。

很明显,VTH偏置电路是由PMOS与NMOS上下两个电流镜相互耦合而构成,为了获得非零电流的静态工作点,其中一个为线性电流源,与之对应的另一个则必然为非线性电流源。因此,支路电流为零的静态点也是偏置电路一个可能状态。一个静态偏置电路的设计需要考虑动态过程,包括上电启动过程的正反馈控制以及平衡点扰动下的负反馈稳定。图3-7给出了一种包含启动电路的VTH互偏置电路。正是由于非线性结构的引入,才导致了不同范围和条件下系统不同的反馈控制机制。初始为正反馈,平衡点下为负反馈,最后达到并稳定在具有额定电流和电压输出的唯一静态工作点。

img124

图3-7 含启动电路的VTH互偏置电路应用

3.4.2 输出阻抗倍增效应

VTH偏置电路中的电阻R除了起支路电流定义的作用外,还通过CG MOS管的电压转换作用实现支路输出阻抗的倍增效应。电阻R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接CG NMOS管的源端,其电位为Vy,而对应的输出电压变化为Vx,近似分析表明,CG管Vy和Vx之间满足本征增益的关系,即Vx/Vy=gmro,则Vx点到地的输出阻抗近似为

img125

式中输出阻抗Ro为电流定义电阻R的CG增益Av_CG倍。采用等效电路法求出的输出阻抗其精确值为Ro=R+ro+gmroR。显然,只有当R很小使gmR《1时,输出阻抗才下降到最小的Ro=ro+R,输出阻抗的倍增调制效应消失,两串联电阻的作用逐渐显现。

如果将电阻R用恒流MOS管代替,倍增效应更容易实现,即形成Cascode输出阻抗倍增效应,进一步采用如图3-8(a)所示的三级Cascode结构,输出阻抗则还将提高至少一个量级以上。但串联的MOS管越多,最低电源电压越高,动态范围越窄。

img126

图3-8 输出阻抗倍增电流源

从多级Cascode的输出电阻受到启发,如图3-8(b)所示,若仍然采用基本的输出阻抗倍增结构,如采用辅助放大电路的反馈控制使M2Cascode管的有效跨导gm2增加A倍,仍能达到与多级Cascode相同的增益倍增效果。

辅助放大可采用普通的负反馈电压放大器或差分运放电路。当采用差分运放时,同相端接参考信号,反向端接电阻反馈信号以确保M2源栅之间为负反馈。在输入相同Vi条件下VGS增加到原来的1+A倍,等效于gm增加到原来的1+A倍,即Gm=(A+1)gm2,输出阻抗近似为

ro=rds1+rds2+(1+A)gmrds2rds1≈(1+A)gmrds1rds2(3-20)

有效跨导增加,等效于输入电阻减小,rin≈1/Gm,输入更有利于驱动电流信号。由于运放A与M2为并联而非串联关系,则输出摆幅性能得到基本保证。

输出阻抗的倍增使电流源的PSRR进一步提高,电流稳定性提高。在实际应用中,实现阻抗倍增的运放可简化为普通结构放大器,但需保持输入-输出之间的反相关系,可采用CS增益结构。实际上,在Wilson以及VTH偏置的电流源中,非线性电流源左右两支路中,其动态控制的本质就是如图3-8所示的由增益控制的阻抗倍增关系。

3.4.3 VTH互偏置电路改进

img127

图3-9 基于VDS近似匹配的VTH偏置电路

基于恒流互偏置的VTH电路基本解决了偏置支路电流与VCC的稳定性问题,但并没有解决互偏置两支路间电流的匹配性要求。如图3-9(a)所示,两支路电流的失配主要是由线性电流镜两MOS管M1和M2的VDS电压非严格匹配引起。解决的方法就是通过引入附加的M5管,降低M1管VDS压降使之与M2的VDS近似相等,如图3-9(b)所示。该结构适合电源电压较高的偏置电路应用领域。

将右图电路中的电阻用1/gm的MOS二极管电阻代替,即可得到如图3-10所示的偏置结构。为了保持原有电路的非线性关系,需要在M3的源极或者在M1的源端额外串联电阻R。电阻位置的设计一方面要满足非线性控制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实现动态控制的要求,即启动初始阶段为正反馈,以利于激励启动,稳定阶段为负反馈,以利于平衡点的稳定。因此,M3+R与M4构成的非线性电流镜称为Wilson电流镜,或非线性微电流镜。

img128

图3-10 Wilson电路及其改进的偏置电路

基本的Wilson电流镜解决了输出阻抗的问题,但同样没有解决输入—输出电流源严格匹配的问题。改进的Wilson电流源通过使工作点匹配,提高了电流源的匹配精度。图3-10中M6管引入一移位电平,使M1和M2管的漏电位趋向一致,提高了两路支路电流的匹配精度,其动态的反馈控制过程与基本的Wilson电流镜完全相同。

电路中引入了负反馈(增益)控制以稳定输出工作点,极大地提高了输出阻抗。以下从两个方面分析电路输出阻抗,以深入理解电路的内在控制机制和电路特点。

首先,采用基于等效电路的输出阻抗计算方法,通过反馈控制过程的分析,以期获得精确的结果。根据基本电路结构,列出以下两个控制方程。M4管输出阻抗近似为1/gm4,则其流过的总电流形成的电压变化dV1为

img129

假设支路电流定义电阻R位于M3管的源端,则M3管dV2的电压变化由dV1的输入电压经M3管的CS放大后得到,即

dV2=-gm3dV1ro3       (3-22)

将以上两式合并后得到

img130

由此解得电流镜dV端到GND的单端输出阻抗为

img131

在增益Av3=gm3ro3》1以及gm4≈gm5的条件下,输出阻抗近似为ro≈Av3ro5。从基本的物理概念出发进行简化分析,可避免采用以上复杂等效电路的计算方法。设底部恒流源电阻为R=1/gm4,上端Cascode电流源阻抗为ro5,当交流电压dV加在Cascode电流镜上时,在电阻R上的分压为dV1,Cascode管为恒压偏置,则输出阻抗近似有

img132

因此,在Cascode结构中,当反馈限流电阻为恒流电阻R=ro时,得到与式(3-25)相同的输出阻抗结果。而在以上Wilson结构中,虽然反馈电阻为低阻R=1/gm而非高阻,仍然得到相同的输出结果,其根源在于dV/dV1的计算上。实际上,正是由于M4的电流镜耦合作用,在M5管CG输入信号控制方面存在两条信号传输通路。虽然Cascode中的底层电阻为1/gm的低阻,但由于反馈控制的作用,输出阻抗等效于Cascode底层电阻为单管恒流高阻但无反馈控制的输出阻抗。

Wilson结构中,由于M4为MOS二极管,除了一级CG增益外,还有一路CS+CS的两级增益通路,使原来M5管的CG总增益倍增为

ACG5=(-gm3ro3)(-gm5ro5)=gm3gm5ro3ro5=Av3Av5      (3-26)

该增益比无反馈控制的情况增加了Av5=gm5ro5倍,正好弥补了反馈阻抗1/gm4的不足,获得与恒流限制电阻ro相同的结果,即输出阻抗的计算在不同的限流电阻下基本相同,即

img133

以上基于反馈控制的电流源分析,将引出下文所讨论的基于Regulated调节的Cascode高输出阻抗电流源的控制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