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漏源极湿刻

漏源极湿刻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次光刻工艺相对比较简单,一次即能刻出源漏极。4次光刻主要是利用了GTM工艺,从而减少了一块掩模板。图8.11所示的漏源电极被刻蚀的量太大,沟道的宽长比太小;图8.11所示的漏源电极被刻蚀的量太小,沟道的宽长比太大。此外,当漏源电极被刻蚀的量一致性较差时,基板各处W/L的尺寸偏差也会变大,同样也会导致显示不良。图8.13和图8.14所示分别为4次光刻和5次光刻工艺中D配线形状对像素电极的影响。

8.4.2 漏源极湿刻

对于漏极层的刻蚀,4次光刻和5次光刻的工艺过程有所不同。

4次光刻工艺对D层的刻蚀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次刻蚀(D1-WE)主要是刻出D层的大致形状,如图8.9(a)所示。接着以干刻法刻蚀小岛及光刻胶之后,形状如图8.9(b)左所示。然后第二次刻D层(D2-WE),刻出漏极和源极电极,形状如图8.9(b)右所示。

img399

图8.9 4次光刻漏源电极湿刻分步图

5次光刻工艺相对比较简单,一次即能刻出源漏极。4次光刻主要是利用了GTM工艺,从而减少了一块掩模板。刻蚀完了以后,两者的结构区别在于:4次光刻结构在整个漏极线下都有非晶硅层,而5次光刻仅在漏极线和Gate线相交处有非晶硅层。如图8.10所示,图(a)是4次光刻的结果,图(b)是5次光刻的结果。

img400

图8.10 4次光刻和5次光刻工艺漏极与源极电极的区别

源漏电极的工艺性能要求和栅极刻蚀一样,同样也分为形状控制和线宽控制两个方面,其中线宽控制的优先级高于形状控制。

1.线宽控制

如图8.11所示,漏源电极被刻蚀的量大,则沟道的宽长比W/L越小;漏源电极被刻蚀的量小,则沟道的宽长比W/L越大。图8.11(a)所示的漏源电极被刻蚀的量太大,沟道的宽长比太小;图8.11(c)所示的漏源电极被刻蚀的量太小,沟道的宽长比太大。

img401

图8.11 漏源电极被刻蚀的量与沟道宽长比的关系

沟道宽长比与开口率有关,与TFT的工作电流有关。如图8.12所示,若W/L变大,则电流Ion变大,但开口率降低导致亮度以及对比度的降低,此外电流Ioff也变大,会产生漏电流造成显示不良;如果W/L变小,则电流Ion变小,而开态电流过小也会导致驱动电流不足,造成显示不良。此外,当漏源电极被刻蚀的量一致性较差时,基板各处W/L的尺寸偏差也会变大,同样也会导致显示不良。

img402

图8.12 沟道宽/长(W/L)比变化与TFT电流的关系

另外,漏源电极被刻蚀的量太大,使得PR工程中图形的最小线宽变大,限制了设计的自由度,因此漏源电极被刻蚀的量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2.形状控制

如果D配线形状不好,甚至形成倒梯形结构时,将会使得上层ITO的台阶覆盖性恶化,这样在像素电极湿刻时,刻蚀液容易渗入而造成像素图形断开,导致点缺陷发生。图8.13和图8.14所示分别为4次光刻和5次光刻工艺中D配线形状对像素电极的影响。

img403

图8.13 4次光刻D配线形状对像素电极的影响

img404

图8.14 5次光刻D配线形状对像素电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