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初期(年至年)

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初期(年至年)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86年雷家洼村落空间形态图可见:短短五六年时间,乡村住区用地发生了新的扩张,而且这一时期的扩张是伴随着老宅院的废弃进行的。借用雷家洼人的话来概括当时的状况,即“肚子不饿,手里没钱”。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济与土地公有制之间本身就潜在一定矛盾,个体总希望将公有土地据为己有。这一时期,村没有或未能发挥其潜在的权力,村组又依据上级土地部门的批表进行划地。庄基地大小雷家洼变为7份,不收费。

4.2.3 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初期(1981年至1986年)

1983年时,雷家洼村全村191户,854人,耕地2 924亩。

从1986年雷家洼村落空间形态图(见图4.7c)可见:短短五六年时间,乡村住区用地发生了新的扩张,而且这一时期的扩张是伴随着老宅院的废弃进行的。从1986年村落空间形态图上同时可以看出,废弃的现象初具规模,旧邻里结构已经解体,新的邻里单元也开始成型,乡村住区建设形态结构趋向松散,空间也呈混乱态势。就这一时期新建的宅院来看,房屋面积已基本满足了家庭现实和发展的居住需求,庭院面积已显得过大,院落空置浪费现象已经出现。

1)社会经济背景

1981年前后,乡村社会先后纠正了“越大越公越好”的“左倾”思想和“一大二公”的框框,建立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新经济体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第一次突破。这一时期,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老、中、青、幼全力投入农业生产,农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农民温饱问题解决,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条件。

2)改善居住条件成为部分家庭建设的动机

这一时期,有一部分家庭尽管居住数量已经满足需求,但在经济条件好转以后,出于对现状宅院质量的不满而进行了新的建设,其结果便废弃了旧宅院。于是,荒废的旧宅院开始在老村出现。

3)生产性成为部分家庭建设的动机

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取得较大发展,但农闲时期的其他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状态,副业经营仅限于就地养殖、收购和农产品倒卖等小范围、小规模活动,经济效益不明显。借用雷家洼人的话来概括当时的状况,即“肚子不饿,手里没钱”。这样,由于农闲时间多而劳力闲置,从而引发了部分家庭将建设活动作为一种生产性过程。农闲时间自己制砖,自己建宅,自己圈院墙并在院中植树,尽管自知当时用不着,但宅院和树木毕竟能值数千元,建设相当于赚了一笔钱。这种动机引发了一批过早、盲目性的建设活动,至80年代后期,经济进一步好转,这批人便自然地废了旧宅而迁入新居。

4)宅基地无偿使用

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济与土地公有制之间本身就潜在一定矛盾,个体总希望将公有土地据为己有。在宅基地无偿使用情况下,抢占宅基地便自然成为钻空子的既合理又合算的途径。大多数人认为,申请宅基地一次性缴纳很少费用批准后,宅基地便世世代代都是自己的财产,占得越多越合算,占得越多越有本事,所以,宅基地无偿使用是滥占乱建宅院之风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

5)宅基地划批的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1)机制构成和职权

县民政局——发表,审批。

乡土地管理所——被越级,无实权。

村委会——依表划地,监督丈量。

村民小组——依表划地,负责定点,监督丈量。

(2)程序

自上而下:家庭—县民政局领表—村和组划地

(3)审批依据

土地部门只控制建房用地指标,没有考虑村庄规模和实际需要。

土地部门对农民宅基地的申请审批,单纯依据家庭现实人口的数量和儿子的多少,没有考虑继承父辈旧房所占用的面积,同时,建房户为了能尽量扩大用地面积,子辈每家均把父母、祖父母拿来充作人口数,旧宅基地非但没有扣除,老人反而多重计算,结果造成了住区用地的浪费问题。

这一时期,村没有或未能发挥其潜在的权力,村组又依据上级土地部门的批表进行划地。庄基地大小雷家洼变为7份,不收费。

6)乡村住区土地利用方式

邻里方面,各村民小组在各自土地上向外递增式自由发展,缺乏整体计划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宅院方面,家庭采取废弃旧宅院,另辟新宅院,重新建设,迁移式发展的方式;建筑依照传统房屋建造模式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