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空间系统内在的自组织作用

城市空间系统内在的自组织作用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运动经济与空间格网的协同作用下,乘数效应促进运动过程中心化集聚,导致城市空间格网内部中心的形成。空间拓扑结构内在的逻辑不仅体现在格网内部中心性与集成作用,还体现在局部空间与全局空间的结构关系上。通过城市空间格网的运动经济作用和拓扑结构内在的协同作用,城市空间发展体现为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与结构调整。

6.2 城市空间系统内在的自组织作用

在城市空间拓扑结构分析框架下,城市空间自组织被解译为运动经济机制、结构关系机制和形态演进机制三大机制的内在作用。结合第3、4两章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空间拓扑结构分析结论,本节依据城市空间自组织原理,解析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的运动经济机制、结构关系机制和形态演进机制作用。

在希列尔等人构建的空间句法理论中,人流的社会运动引发运动经济的产生,而城市空间格网内在的逻辑可以导致不同的人流运动模式,因此,不同的空间格网结构可以导致不同的运动经济模式。在城市空间格网中,具有不同集成能力的句法轴线,其集成空间吸引子的能力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类型功能吸引子的分布差异,因此产生了不同的空间功能结构。对于拥有高集成水平的句法轴线空间而言,由于轴线本身拥有良好的可达性、集成性和渗透力条件,往往成为人流依附和社会运动的活跃地区,产生出相对一般轴线空间更为活跃的运动经济性。活跃的运动经济性进一步刺激了更多功能吸引子依附于此,促进局部格网空间复杂性和社会性的加强,从而产生出乘数效应。在运动经济与空间格网的协同作用下,乘数效应促进运动过程中心化集聚,导致城市空间格网内部中心的形成(此时过程中心性已依附于格网句法轴线集成特征之中)。在蕴含中心性的句法轴线(集成核)和具有一般集成能力的轴线共同集成作用下,空间格网沿轴线分布的吸引子(如商业、零售、文娱设施等等)和格网内部轴线之间的相关城市功能单元(如居住与生产单元等)逐步形成发展,并随着格网结构变化而发生空间功能结构演变。因此,在基于拓扑结构的空间句法理论框架下,城市空间自组织发展可以解析为空间格网内部集成核的中心集成作用与非集成核轴线的一般集成作用。通过拓扑结构中心性变化和一般轴线的集成能力变化,可以透视自组织机制作用下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内在变化。

空间拓扑结构内在的逻辑不仅体现在格网内部中心性与集成作用,还体现在局部空间与全局空间的结构关系上。当局部空间单元与全局空间内在构成逻辑形成协同时,局部空间的社会运动能够迅速融入全局空间之中,从而促进局部空间的发展,形成智能空间;与之相反的是,当局部空间结构与全局空间结构不能协同时,局部空间发展将受全局结构制约,该空间则为非智能空间。智能空间有利于社会运动流的产生,促进空间吸引子功能的发挥,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使得城市空间保持良性自组织发展;而非智能空间与全局结构难以协同,其内在运动较为封闭,容易造成局部空间系统熵增,运动经济因此而减弱,从而制约局部空间系统的自组织发展。

通过城市空间格网的运动经济作用和拓扑结构内在的协同作用,城市空间发展体现为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与结构调整。但是,城市形态的演进还存在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如遵循路径依赖原理(张京祥、崔功豪,2000)、规模门槛原理(段进,1999)和自相似性原理(张宇星,1995)等等。相当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其形态演进遵循了自相似性和路径依赖原理。也有些空间则受到规模门槛制约,或者导致其发展受到制约,或者突破规模门槛跨越发展形成城市飞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