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原区生态环境现状

高原区生态环境现状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青藏高原区作为北半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启动区和调节区,对我国东部、西南部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目前,三江源区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9.62万平方千米,占地区总面积的26.5%。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全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隆起时代最晚的青藏高原区就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区不仅包含着世界罕见的特异生物资源,更是全球气候的重要调节区,素有“亚洲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便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藏高原区作为北半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启动区和调节区,对我国东部、西南部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但是,由于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不长,高原区下垫面的物理属性较差,多数土壤、植被尚处于年轻的发育阶段。主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简单,受到外界干扰时,其自身的调节机制不够健全,恢复能力弱,一旦破坏,即发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现象,恢复难度极大且恢复过程十分缓慢。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高原区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尤其是位于该地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已经处于退还、崩溃的边缘,给青藏高原区和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具体体现在:

(一)湖泊姜缩,水资源减少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青海三江源地区沼泽草甸出现自然疏干现象,大面积湿地萎缩退化。21世纪以来,三江源地区水资源环境不断恶化,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湖泊、河流快速萎缩,甚至干涸,大片湿地消失,湖区土壤湿度降低,水资源减少。1970-1990年的20年间里,长江源头的岗加曲巴冰川至少退后了500米。三江源地区1071个湖泊萎缩,其中被称为“黄河源头第一县”的玛多县就有1040个湖泊萎缩,李晖等(2010)通过对1975—2006年间30年遥感影像为基础,统计30年来三江源地区湖泊总面积缩小了65.76平方千米;1990-2000年的10年间,三江源地区的年均径流量较1956-2000年的年均径流量降低了10.90%。

(二)草场退化、沙化加剧

我国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千百年来,高原区农(牧)民主要从事草原畜牧业。近年来,随着人口、牲畜数量激增和气候变化影响,高原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草原退化逐年加大,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50%~60%,部分地段已沦为次生裸地或利用价值极低的黑土滩。据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2005年报道,90年代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总面积已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2.69%(表4.1)。

表4.1 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总面积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草地退化导致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目前,三江源区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9.62万平方千米,占地区总面积的26.5%。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面积高达12.67万平方千米,长江源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已高达19.42万平方千米,分别占三江源区总土地面积的34.9%和53.5%,这些沙化草地每年向长江、黄河输送泥沙1000万吨。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

据调查,高原区受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区域生物物种总种数的15%~2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特别是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青海黄芩(Astragalus tanguticus)、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野耗牛(Poephagusmutus)、藏羚羊(Tibetan antelope)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类逐年锐减,有的甚至濒临灭绝。20世纪80-90年代期间,曲麻莱县境内野耗牛和藏羚羊数量分别减少了33%和54.75%。雪豹、猎俐、藏原羚、盘羊等曾经在江河源区广泛分布的物种,如今已很难见到其踪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