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时间:2024-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真菌类病害,也是世界性的流行性和毁灭性病害。如防治措施不当,会造成减产70%~80%的严重损失。②适时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只能预防,不能治疗,因此在晚疫病多发季节定期喷药保护能起到显著的防病效果。二是及时施用治疗性药剂进行防治。

1.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真菌类病害,也是世界性的流行性和毁灭性病害。如防治措施不当,会造成减产70%~80%的严重损失。

症状:晚疫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叶茎和薯块。首先在叶尖、叶缘出现水浸状褐色斑点,通常在叶片病斑周围形成淡黄色退绿边缘,干燥时,病斑干枯,空气湿度大时,病斑扩大迅速,可扩及叶的大半及全叶。病斑在叶柄和茎上呈黑色或褐色条斑。发病严重时,整株枯干。茎部受害,出现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天气潮湿时,表面也长出白霉,但较稀疏。带病种薯长出的病苗,茎部条斑与地下茎相连,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薯块受害,发病初形成小的褐色或稍带紫色的病斑,以后稍凹陷病斑可扩大。切开病部可见皮下薯肉呈褐色,渐向四周及内部发展。土壤干燥时病部发硬,呈干腐状。在黏重多湿的土壤里,常有杂菌从病斑部位侵入,造成薯块软腐。薯块可在田间发病后烂在地里,也会在贮藏期发病烂在窖里。

流行规律:晚疫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其发病与品种抗性、天气条件等关系密切。孢子囊落在叶片上后,叶片上必须有水膜或水滴才能萌发侵入。病菌侵入后,以20~30℃时菌丝在寄主体内蔓延最快,潜育期最短。一般白天不超过24 ℃,夜间不低于10℃,天气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相对湿度高,有利于晚疫病流行,反之,如干旱少雨、温度高,病害发生轻。

防治措施:晚疫病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病害,一旦发生并开始蔓延,就很难控制,因此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要遵循以“防”为主的原则。①选用良种:马铃薯块茎是晚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带菌块茎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易形成中心病株,造成蔓延的可能。提倡小整薯播种。种薯切块播种时,切刀用75%酒精、0.1%高锰酸钾液或福尔马林浸泡消毒。拌种可选用68%精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按种薯重量的0.3%加适量草木灰或石膏粉混合均匀后拌种。②适时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只能预防,不能治疗,因此在晚疫病多发季节定期喷药保护能起到显著的防病效果。马铃薯现蕾前或降水(阴天湿度大)时,开展中心病株调查、定点系统调查和田间大面积普查,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并带出田块销毁,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施药剂进行封锁控制,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喷3~4次。进入现蕾期后开展大田普查,发现中心病株的田块可选用内吸性杀菌剂防治。一是施用保护性药剂进行预防。在出苗率达95%时,要及时喷施保护性药,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每次用药量175~225克。二是及时施用治疗性药剂进行防治。当田间发现晚疫病中心病株,每亩每次用25%甲霜灵或50%代森锰锌800倍液,或64%杀毒矾500倍液喷雾,也可用500克硫酸铜加500克石灰加50千克水兑成等量波尔多液喷雾,10天左右喷一次,连喷2~3次,交替使用。由于晚疫病的孢子囊产生于马铃薯叶背,因此在晚疫病已有发生,喷施药剂时,在喷叶面的同时,对叶背及地面也要进行药剂喷施,这样才能达到全面防治和控制大面积流行的效果。

2.早疫病

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黑色水浸状小斑点,然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同心轮纹并干枯。病斑多为圆形或卵圆形,由于叶脉的限制,有时呈多角形。严重时病斑相连,整个叶片干枯,通常不落叶,在叶片上产生黑色绒霉。块茎感病呈褐黑色,凹陷的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斑下面的薯肉呈褐色干腐。

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在病株残体、土壤、病薯或其他茄科寄主植物上越冬。在马铃薯生长季节,病菌孢子可通过气流、雨水或昆虫传播,病菌孢子可通过表面侵入叶片。在生长早期,初次侵染,发生在较老的叶片上。多数情况下,在成株期,特别是开花以后发病较重。病菌可通过表皮或伤口侵染块茎。退化的品种,未成熟的块茎以及高温多湿、肥力不足的情况下较易感染。

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品种。②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倒茬。③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喷80%代森锌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根据发病情况5~7天喷洒一次,共喷3~4次进行防治。

3.黑胫病

症状:受害植株通常由腐烂种薯开始向茎的上部扩展,茎内髓部黑色腐烂,维管束组织变色。生长矮化僵直,早期受害的叶片褪绿,顶部叶片边缘向上卷曲,以后全株逐渐枯萎死亡。后期发病的植株结出感病程度不同的薯块,病薯横切面可看到维管束变黑。轻的只在脐部变色,感病重的薯块在田间就已变黑腐烂,有臭味。

传播途径:此病初次侵染主要来自种薯表面或种薯内部带菌,种植后种薯腐烂并释放大量的细菌到土壤里。细菌在土壤里存活时间短,可通过土壤和水分短距离移动并侵染附近寄主茎部和正在发育的子薯。在生长季节里,细菌可在寄主或某些杂草的根际增值、宿存。收获后细菌在土壤中的残株或贮藏期带病块茎上越冬。切割种薯和机械操作及昆虫危害所造成的伤口是主要传染媒介。

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品种,严格执行检疫,防止病薯传入。②选择沙壤土种植。③可选用小整薯播种,切块种薯播种前要严格挑选,剔除病、伤薯块,等切面愈合后下种。④要及时挖除田间病株,在空窝内施用石灰消毒。收获时清除田间废弃的马铃薯块和植株残体。⑤发病初期可用100毫克/千克农用链霉素喷雾,也可选用40%可杀得600~800倍液防治,或用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洒,或20%龙克菌600倍液喷洒,或用72%甲霜灵锰锌兼治晚疫病,也可用波尔多液灌根处理。

4.环腐病

症状:生育中后期,叶片及茎出现萎蔫。下部叶片边缘稍向上卷曲、褪绿,脉之间有淡黄色区。块茎和茎部横切面的维管束呈褐色环状腐烂,用手压挤,常排出乳白色无味的菌浓。

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在带病块茎越冬。病菌主要通过种薯切面以及在生育期向茎、根、匍匐茎或其他部分的伤口侵染,某些刺吸式口器昆虫也可把病菌由病株传播到健株上。

防治措施: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田间拔除病株与选用低毒农药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在苗期和成株期挖除病株,集中处理。田间发生病害可喷洒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300倍液。

5.软腐病

症状:生育后期和贮藏期薯块腐烂。马铃薯的茎叶及块茎都能通过皮孔、伤口侵染。植株上有暗褐色条斑,严重时茎髓部腐烂,形成中空而倒伏,感病块茎表皮呈淡褐色,随之软腐,有恶臭。

传播途径:软腐病侵染与黑胫病相似,病原细菌在高温潮湿条件最宜发病。细菌在土壤中存活期可达3年之久。细菌常通过水洗块茎伤口侵染而传播。块茎未成熟、受伤、太阳照射及其他真菌侵害,温暖、高湿和缺氧、施用氮肥过多均有利于软腐病的侵染。

防治措施:①收获前加强中耕培土,注意田间排水,以降低皮孔的侵染。②成熟块茎在收获和装运过程中,避免手工和机械损伤,防止阳光直射,贮藏在低温、干燥、通风良好的场所,贮藏前不宜用水冲洗块茎。③喷洒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

6.蝼蛄

蝼蛄的成虫(翅已长全的)、若虫(翅未长全的)都对马铃薯形成危害。它用口器和前边的大爪子(前足)把马铃薯的地下茎或根撕成乱丝状,使地上部萎蔫或死亡,也有时咬食芽块,使芽子不能生长,造成缺苗。它在土中串掘隧道,使幼根与土壤分离,透风,造成失水,影响苗子生长,甚至死亡。它在秋季咬食块茎,使其形成孔洞,或使其易感染腐烂菌造成腐烂。

蝼蛄的成虫和若虫,都是在地下随土温的变化而上下活动的。越冬时下潜1.2~1.6米筑洞休眠。春天,地温上升,又上到10厘米深的耕作层危害。白天在地下、夜间到地面活动。夏季气温高时下到20厘米左右深的地方活动,秋天又上到耕作层危害。一般有机质较多、盐碱较轻地里的蝼蛄危害猖獗。

防治措施:秋季深翻地深耙地。破坏它们的越冬环境,冻死准备越冬的大量若虫和成虫,减少越冬数量,减轻下年危害。清洁田园。清除田间、田埂、地头、地边和水沟边等处的杂草和杂物,并带出地外处理,以减少成虫和虫卵数量。诱杀成虫。利用糖蜜诱杀器、黑光灯、鲜马粪堆、草把等,分别对有趋旋光性、趋糖蜜性、趋马粪性的成虫进行诱杀,可以减少成虫产卵,降低幼虫数量。药剂防治。使用毒土和颗粒剂:播种时每亩用1%敌百虫粉剂3~4千克,加细土10千克掺匀,顺垄撒于沟内,毒杀苗期危害的地下害虫。或在中耕时把上述农药撒于苗根部,毒杀害虫。灌根:用40%的辛硫磷1500~2000倍液,在苗期灌根,每株50~100毫升。使用毒饵:小面积防治还可以用上述农药,掺在炒熟的麦麸、玉米或糠中,做成毒饵,在晚上撒于田间。

7.蛴螬

在马铃薯田中,它主要危害地下嫩根、地下茎和块茎,进行咬食和钻蛀,断口整齐,使地上茎营养、水分供应不上而枯死。块茎被钻蛀后,导致品质丧失或引起腐烂。成虫(金龟子)还会飞到植株上,咬食叶片。

蛴螬及其成虫都能越冬,在土中上下垂直活动。成虫在地下40厘米以下,幼虫在地下90厘米以下越冬,春季再上升到10厘米左右深的耕作层。它喜欢有机质,喜欢在骡马粪中生活。成虫夜间活动,白天潜藏于土中。幼虫有3对胸足,体肥胖,乳白色,常卷缩成马蹄形,假死性。

防治措施:秋季深翻地深耙地。破坏它们的越冬环境,冻死准备越冬的大量幼虫、蛹和成虫,减少越冬数量,减轻下年危害。清洁田园。清除田间、田埂、地头、地边和水沟边等处的杂草和杂物,并带出地外处理,以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诱杀成虫。利用糖蜜诱杀器、黑光灯、鲜马粪堆、草把等,分别对有趋旋光性、趋糖蜜性、趋马粪性的成虫进行诱杀,可以减少成虫产卵,降低幼虫数量。药剂防治。使用毒土和颗粒剂:播种时每亩用1%敌百虫粉剂3~4千克,加细土10千克掺匀,顺垄撒于沟内,毒杀苗期危害的地下害虫。或在中耕时把上述农药撒于苗根部,毒杀害虫。灌根:用40%的辛硫磷1500~2000倍液,在苗期灌根,每株50~100毫升。使用毒饵:小面积防治还可以用上述农药,掺在炒熟的麦麸、玉米或糠中,做成毒饵,在晚上撒于田间。

8.金针虫

也叫铁丝虫,是叩头甲的幼虫。以幼虫危害,春季钻蛀芽块、根和地下茎,稍粗的根或茎虽很少被咬断,但会使幼苗逐渐萎蔫或枯死。秋季幼虫钻入块茎,在薯肉内形成一个孔道,降低了块茎的品质,有的还会引起腐烂。

金针虫的成虫和幼虫,均可钻入土里60厘米以下的地方越冬,钻入时留有虫洞,春季再由虫洞上升到耕作层。夏季土温超过17℃时,它便逐渐下移。秋季地表温度下降后,又进入耕作层危害。幼虫初孵化出来时为白色,随着生长的变化而变色,有光泽,体硬,长2~3厘米,细长。

防治措施:同蛴螬。

9.地老虎

也叫土蚕、切根虫。以幼虫危害性大。成虫是一种夜蛾,分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等多种。地老虎主要危害马铃薯等作物的幼苗,在贴近地面的地方把幼苗咬断,使整棵苗子死掉,并常把咬断的苗拖进虫洞。幼虫低龄时,也咬食嫩叶,使叶片出现缺刻和孔洞。它也会在地下咬食块茎,咬出的孔洞比蛴螬咬的小一些。地老虎的幼虫,是黄褐、暗褐或黑褐色的肉虫,一般长3~5厘米。小地老虎喜欢阴湿环境,田间覆盖度大、杂草多、土壤湿度大的地方虫量大。黄地老虎喜欢干旱环境,对湿度要求不高,夏季怕热。它们的成虫都有趋旋光性和趋糖蜜性。

防治措施:①秋季深翻地深耙地:破坏它们的越冬环境,冻死准备越冬的大量幼虫和蛹,减少越冬数量,减轻下年危害。清洁田园。清除田间、田埂、地头、地边和水沟边等处的杂草和杂物,并带出地外处理,以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②诱杀成虫:利用糖蜜诱杀器、黑光灯、鲜马粪堆、草把等,分别对有趋旋光性、趋糖蜜性、趋马粪性的成虫进行诱杀,可以减少成虫产卵,降低幼虫数量。糖、醋、酒、水的比例为3∶4∶1∶2,加少量敌百虫。将诱液放在盆内,傍晚时放到田间距地面1米处诱杀成虫。第二天早晨收回盆或盆上加盖,以防诱液蒸发。③药剂防治:三龄前幼虫,亩用2.5%敌百虫粉剂1.5~2千克喷粉,或加10千克细土制成毒土,撒在植株周围,或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虫龄较大时,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1000至1 500倍液灌根,杀死土中的幼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