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偷有药可治

小偷有药可治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格兰特等觉得偷窃病患者的症状与药物成瘾有相似之处,所以设想两者的机制可能有共同之处。已知阿片受体参与成瘾,阿片受体阻断剂在临床上已长期应用。这25位病人分成两组,一组用药,一组用安慰剂。两组分别有1个病人没有做完试验,最后有23人全程参与。8周内,66.7%的用药病人偷窃症状缓解,7.7%的安慰剂病人偷窃症状缓解。科学家们还发现阿片受体有多种。

偷窃的生物学机制:(有些)小偷有药可治

人的行为,都有生物学基础。

不过很多行为比较复杂,其生物学基础不容易研究。

行为研究的科学文献,有时让人忍俊不禁。

例如,2009年4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格兰特(Jon E.Grant)等在《生物精神病学》(Biological Psychiatry)杂志上报道,他们研究偷窃的生物学机制。格兰特等的原始论文虽然发表在4月1日,却不是愚人节的笑话。

1838年以来人们就知道,有一种精神病(英文kleptomania,意为偷窃狂),病人不可抑制地偷窃。前几年美国曾经有一位电影明星,被多次抓住在商店偷窃,大明星偷小东西,引起一阵哗然。

患者表现为:不能控制地反复偷窃个人不需要的物品、与金钱价值无关的物品;偷盗前体验紧张;偷的时候有快感;不是因为报复或者幻觉而偷窃;没有其他疾病可以解释。这些患者往往有家族倾向性,有部分伴有其他疾病,如抑郁症。

在中国,这种病人很少到精神病院看病,而常常被作为小偷抓起来。

格兰特等觉得偷窃病患者的症状与药物成瘾有相似之处,所以设想两者的机制可能有共同之处。已知阿片受体参与成瘾,阿片受体阻断剂在临床上已长期应用。2002年,格兰特等报道,如果给病人用阿片受体阻断剂纳屈酮,可以减少他们的偷窃行为。2007年,科兰(Koran)等报道,用另外一种阿片受体阻断剂依地普仑(escitalopram),不能影响偷窃病患者的偷窃行为。

2009年4月,格兰特等报道,他们专门选了冲动后偷窃的偷窃狂患者,而且正在发病:加入试验前1周至少有过一次偷窃的冲动,2周内至少偷窃一次。他们选了25个病人,他们平均有23年的病史,每周平均有47分钟在偷窃,每周另外有114分钟在与偷窃的冲动抗争。92%的病人因为偷窃被捕过。这25位病人分成两组,一组用药,一组用安慰剂。两组分别有1个病人没有做完试验,最后有23人全程参与。8周内,66.7%的用药病人偷窃症状缓解,7.7%的安慰剂病人偷窃症状缓解。格兰特等的结论是,这些病人用纳屈酮后,偷盗冲动和行为都减少。

这个发现揭示了偷盗行为的一个分子基础,也提供了对少部分盗贼的药物治疗方法。

阿片受体阻断剂可以抑制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作用。内源性吗啡样物质是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内可以作为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信使”。吗啡起作用,是因为模拟了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结合了阿片受体。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最初是在研究痛觉和成瘾药物时发现的。

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戈尔德施泰因(Avram Goldstein)发明了一种方法,寻找脑内的吗啡受体。1973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珀特(Candace Pert)和施奈德(Solomon Snyder)、纽约大学的西蒙(Eric Simon),以及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泰雷纽斯(Lars Terenius),分别用这种方法发现体内存在的阿片受体。科学家们还发现阿片受体有多种。1975年,苏格兰阿伯丁大学的讲师休斯(John Hughes)和教授科斯特利茨(Hans Kosterlitz)分离纯化出脑啡肽,以后,多个实验室发现更多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称为“内啡肽”。各种内啡肽通过结合于特定阿片受体后,起作用。

在1970年代,这是一个突飞猛进、很热门的研究领域。我国的针刺镇痛研究也与它有关。

阿片受体和内啡肽的科学研究,不仅对于痛觉和成瘾药物研究意义重大,还能帮助人类理解其他一些功能和行为。

偷窃的研究,不过是最近一个例子。

偷窃和阿片受体的关系,可以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可以有进一步研究的假设,也有开玩笑的素材。

删节版2009年6月2日发表于《文汇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