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的读者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的读者

时间:2022-09-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埃里奥特.阿伦森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也是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是第一个在研究、数学和写作三个方面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最高奖的心理学家。有的人由于不暸解这个效应的作用,就可能做出很多事倍功半或者前功尽弃的事情来,下面故事中的小王就是一个例子。小王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公司工作,刚进公司,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老板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小时候到店里买糖,总喜欢找同一个店员,因为别的店员都先找一大把,拿去称,再一颗一颗往回扣。那个比较可爱的店员,则每次都抓不足重量,然后一颗一颗往上加。虽然孩子们最后拿到的糖没什么差异,但他们却喜欢后者,是因为后者创造出一种对糖果的渴望或者说飢饿感,并通过添加适当地满足了这种感觉。

这种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现象,其实反映了一个十分严肃的心理定律:阿伦森效应。

这个效应得名于心理学家埃里奥特.阿伦森曾经组织的这样一个实验。

埃里奥特.阿伦森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也是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是第一个在研究、数学和写作三个方面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最高奖的心理学家。

在实验中,他找到80名大学生,将他们分成四组,每组被试都有七次机会听到某一同学(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谈有关对他们的评价。

其方式是:第一组为贬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者的缺点不说优点;第二组为煲扬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者的优点不说缺点;第三组为先贬后煲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缺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优点;第四组为先煲后贬  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者的优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者的缺点。

当四组被试者都听完该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心理学家要求被试们各自说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结果,最喜欢该同学的竟是先贬后煲组而不是煲扬组。

心理学家的结论是: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正面反应显得不断增加的人,而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正面反应显得不断减小的人。至于原因,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只好死煲扬或先煲后贬均显得虚伪,而先贬后煲则显得客观与有诚心。

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很多有益的为人处世之道,比如在评价他人时可以先说对方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在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再比如新到一个公司时,可以先给人平平凡凡的印象,然后再逐渐施展自己的才华,等等。有的人由于不暸解这个效应的作用,就可能做出很多事倍功半或者前功尽弃的事情来,下面故事中的小王就是一个例子。

小王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公司工作,刚进公司,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老板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老板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小王的此时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感悟、为人处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相差甚远,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

没过多久,小王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还经常迟到,对老板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老板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有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刚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

导致小王前功尽弃的原因,就是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造成他人对自己印象向不良反向的逆转。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当他开始退步时,大家就开始认为他刚开始的积极表现是“虚伪”。

而与此相反,生活中人们常说:“想升官,先当土匪后招安,就是一个从最低标准起步,通过不断提高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分而获得认可的典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