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35年12月,中共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议》,完整地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1932年5月《上海停战协定》签订后,蒋介石正式宣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虽然有抗日的动机和因素,但从整体来说,在当时是一项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政策。傅作义不辱使命,击溃了日伪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推进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1/7) “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共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新精神,发表“八一宣言”

(2/7) 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中共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议》,完整地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3/7)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932年5月《上海停战协定》签订后,蒋介石正式宣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蒋介石宣称:第一是“剿匪来安内”,第二“才是抗日来攘外”,并一再强调“安内是攘外的前提”,“安内”的重点是消灭共产党和红军。“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虽然有抗日的动机和因素,但从整体来说,在当时是一项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政策。

(4/7) 绥远抗战

1936年11月,日军指使伪蒙军进犯绥远,蒋介石致电阎锡山,让其命令傅作义率部积极抵抗。傅作义不辱使命,击溃了日伪军。绥远抗战是南京政府实行抗战政策的结果。

(5/7) 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西安事变的发生,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各种矛盾发展、激化的产物。

(6/7) 经过

蒋介石于1936年10月和12月两次亲率大军与一批高级将领至西安,逼迫张、杨立即“剿共”。张学良、杨虎城在多次进谏无效的情况下,毅然于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向蒋介石举行“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和随同他来西安的各军政大员,解除了西安各军警机构的武装,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联合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8项主张。

(7/7) 意义

促进了国民党政策的转变,促进了国内战争的停止,促进了全国抗战局面的早日实现,促进了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推进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