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悬棺定名之争

悬棺定名之争

时间:2022-09-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54年冬,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珙县麻塘坝一带的悬棺葬进行普查后,沿用《珙县志》“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崖上”的记载,命名为“僰人悬棺”。“僚人悬棺” 1956年,珙县“僰人悬棺”,被列为四川省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蒙默先生在《“僰人悬棺”辨疑》一文中认为,“僰人悬棺”应为“僚人悬棺”。

“僰人悬棺”   对川南、滇东北一带行悬棺葬的民族无论是当地的汉族还是其他民族,自古到今,都把当地悬棺称为“僰人坟”、“白儿子坟”或“僰人悬棺”,认为这种悬棺,是古老的僰人遗留下来的。如美国学者、原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馆长D•C•葛维汉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1932年、1935年、1938年,连续发表《四川古代的白人坟》、《四川南境的白人坟》、《有关僰人(白人)的历史文献—留存于四川的最后一批傣族》等3篇论文(均发表在《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提出了“僰人悬棺”的看法。嗣后,一批中国民族学家、考古学家也致力于对僰人的研究,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如林名钧先生于1941年发表《川南僰人考》,郑德坤先生发表《僰人考》。1946年夏,芮逸夫先生(已故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名誉教授)发表《川南民族的悬棺问题》,对僰人得名原因,所居地域,所存遗址,以及衰亡经过,分别作了探讨,遂使“僰人”之名为人们所熟知。1954年冬,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珙县麻塘坝一带的悬棺葬进行普查后,沿用《珙县志》“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崖上”的记载,命名为“僰人悬棺”。

“僚人悬棺   1956年,珙县“僰人悬棺”,被列为四川省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对川南悬棺葬的族属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如今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蒙默先生在《“僰人悬棺”辨疑》一文中认为,“僰人悬棺”应为“僚人悬棺”。

“都掌蛮悬棺”   又由于川南悬棺的年代经专家鉴定,不早于明正德、嘉靖时期,其下限在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以前,故有学者认为应定名为“都掌蛮悬棺”。如今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冉光荣先生便认为:“随着都掌人的消亡,悬棺葬也告绝迹。因此,都掌人是四川行悬棺葬的最后一支民族。

“仡佬悬棺”    贵州历史学界则认为悬棺葬是古代苗族的一种葬俗。唐文元、刘卫国先生便在他们所著的《夜郎文化寻踪》(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中写道:“这是古代苗族的一种葬俗。悬棺葬一般是选择在江河沿岸的悬崖峭壁间,且崖壁上部向河面倾斜,形成一个天然的遮掩,下部则耸立于河畔。在这人兽均无法攀登的崖壁上,或利用天然浅洞、石台、岩缝置棺其间,或人工凿成壁龛而葬。也有的在崖壁上凿出水平的一排小洞,插入横木,将棺置于横木之上。无论是置于天然岩洞岩缝或人工所凿的壁龛,或是搁置在插于崖壁横桩上的棺具,其一面都紧依峭壁,另一面面向江河。当你泛舟激流抬头望去,或站立对岸驻足观瞻,那一具具棺木似高悬峭壁之间,悬棺故而得名。”

总起来讲,对川南(包抱滇东北部分地区)悬棺葬的族属观点主要有僚、濮、越、僰、都掌、仡佬几种,这大概与悬棺葬类型在川、滇、黔、湘、赣、闽、浙、粤等地都有分布有关。由于分布范围较广,史料记载又不尽一致,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从各自不同角度开展研究,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看法。但经过多年来对史籍和地方史志的钻研,认为“僰人悬棺”定名无误,悬棺葬的族属确为川南僰人(即明代的“都掌蛮”或“都蛮”、“九丝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