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济大学营养与保健食品研究所所长厉曙光教授日前指出,构筑家庭食品安全“防火墙”——就餐和采购食品,要谨记“五不吃”和“五不买”。这些难得一见的食物成色,被证明为不是有毒就是有害。对商标、标志、品名、产地等商品信息上的名牌“模仿秀”,消费者一定要睁大眼睛看清楚。早产食品,不买 今天买来的食品,怎么明天才“生产”?原来有厂商打起保质期的歪主意:把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提前好几天,人为拉长保质期。
同济大学营养与保健食品研究所所长厉曙光教授日前指出,构筑家庭食品安全“防火墙”——就餐和采购食品,要谨记“五不吃”和“五不买”。
“五不吃”:
不吃半生不熟的东西 “福寿螺”中毒事件的警示犹在,一定要远离生食或半生不熟的东西。
不吃稀奇古怪的食物 “红彤彤”的红心鸭蛋、“墨墨黑”的臭豆腐……这些难得一见的食物成色,被证明为不是有毒就是有害。
不吃街头摊贩卖的食品 街头小摊小贩,健康证、卫生证、许可证都没有。闻起来香喷喷的烘山芋,很可能出自含有有毒化学制剂的烘焙铁桶。
不吃明令禁止的东西 权威部门明令禁止的食物一定不能吃,如野蘑菇、毛蚶、河豚等。
不吃加热过度的食物 烧烤的焦煳味,闻着香,吃进肚子却容易得病。研究表明,加热过度的食品中含有强致癌物——苯丙芘。
“五不买”:
低价离谱,不买 售价远低于成本的食品,一定有猫腻。
色香味过分,不买 馒头雪白,内含增白剂;油条肥胖,靠洗衣粉“充气”。
强制搭配,不买 有的“黑心”商家以次搭好,给快到保质期的商品“拉郎配”,把食品安全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假冒名牌,不买 “大白免”冒充 “大白兔”、“厂和腐乳”混淆“广和腐乳”。对商标、标志、品名、产地等商品信息上的名牌“模仿秀”,消费者一定要睁大眼睛看清楚。
早产食品,不买 今天买来的食品,怎么明天才“生产”?原来有厂商打起保质期的歪主意:把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提前好几天,人为拉长保质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