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双流电视台记者的心声

双流电视台记者的心声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2年8月,我加入双流电视台。我庆幸选择来双流台。2013年元旦,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孕育,民生新闻栏目《空港零距离》顺利开播。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发生地震,成都震感强烈。张凯的家在雅安,这个90后小伙子虽然担心家人的安危,却还是投入到工作中。地震发生后,记者唐瑞奇在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并在有限的条件下发回了灾区的报道。关注灾区,无疑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援助。我选择双流电视台!
感谢选择_相伴二十年

陈 华

自学生时代第一次在杂志上见到奥莉娅娜·法拉奇的事迹后,做一名像她那样的战地记者就成了我的人生追求。之后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记者。然而在和平年代,我终究没能像法拉奇那样在炮火中穿行。从2009年开始,我转去做民生新闻。和时政新闻不一样的是,我们更多地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来自基层的声音。和基层群众打交道,更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其实他们只看到了记者光鲜的一面。记者的新闻是通过普通的事件来思考、挖掘、提取的,记者的新闻更是用脚走出来,用脚写出来的。在“非典”时期,为了报道非常时期的防治情况,我和同事穿上隔离服,进入病区采访。西南大旱,我们一天跑了3个村子,做了6条新闻,累得话都说不出来,这一切只为真实报道旱情。

后来我从打前阵的记者转到了做幕后的文字编辑。每天透过记者的新闻稿看事件,遇到好的新闻点,依然兴奋不已。2012年8月,我加入双流电视台。这里硬件设施甚好,可我却纠结而忐忑,在县级电视台又有多少新闻,又能遇到多少好新闻?来到这里,我一直追求的新闻理想又该如何实现?

到双流台,新领导和新同事的关爱,让我迅速适应新工作,融入集体。这里的记者出现场的能力让我禁不住叫好,而台里关于新能源会议的报道方案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原来在这里做新闻依然激情澎湃。我庆幸选择来双流台。

一个月后,领导调整我去做民生新闻的编辑。重新做民生新闻,我窃喜,还有些兴奋。可来到这个团队,发现这里几乎都是90后年轻人,是初出校门的大学生,他们几乎都不懂什么是新闻,这个团队该如何关注百姓视点?该如何抓住新闻线索?该如何准确把握新闻点?我不禁担心。

2013年元旦,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孕育,民生新闻栏目《空港零距离》顺利开播。记者们以虚心的态度、执着的心态做新闻,自己采访、写稿、初编。夜间采访他们不拒绝,周末加班他们无怨言,虽然这样做新闻对他们来说跨度大且累,但在短短的几个月,他们累出了成绩,也累出了成长。民生新闻少不了做困难家庭及弱势群体的新闻,民生新闻部的记者们没有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做新闻,而是真正地深入这些群体的生活。不是怜悯,不是施舍,更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抱着博爱之心,尽可能做出完美的作品。和栏目、和他们共同成长,让我欣喜!

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发生地震,成都震感强烈。地震将原本惬意的周末变得紧张而慌乱。地震之后通讯不畅,手机不通,将女儿安置到安全地带后,职业本能让我迅速返回到单位。我刚走到电视台门口,就遇到了匆匆赶来的同事张凯。张凯的家在雅安,这个90后小伙子虽然担心家人的安危,却还是投入到工作中。地震后余震频繁,可在一次次的余震中,一次次短暂的惊慌后,办公室的同事们依然坚守岗位,为做特别报道一直忙到晚上8点。大家的坚守和敬业,让我感动!

地震发生后,记者唐瑞奇在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并在有限的条件下发回了灾区的报道。第三天,唐瑞奇一脸疲惫地回到双流,之后我曾和他聊到灾区的情况,他说在灾区余震频繁,他们每天晚上都会被余震惊醒,慌乱地跑到户外,然后待到安全时再返回房间睡觉,第二天继续投入到采访中。我问他怕不怕,他说不怕,他只担心采访不到新闻,做不好新闻,不能将灾区的情况真实地报道出来。关注灾区,无疑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援助。在那一刻,我对他肃然起敬!

做民生新闻很累,但很爽,因为成功报道就是成就!

做民生新闻很累,但有价值,因为影响力能服务受众!

做民生新闻很累,但不虚度人生,这样丰富的人生没有几人能亲历!

幸!我选择双流电视台!幸!和他们一起,我的新闻理想依然青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