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链接二:竹林七贤_冷历史

链接二:竹林七贤_冷历史

时间:2022-04-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谈玄讲道,故世谓竹林七贤。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链接二:竹林七贤_冷历史

“竹林七贤”是中国三国时期魏国七位名士的合称,成名时间较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七子”稍晚,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年)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谈玄讲道,故世谓竹林七贤。

他们的政治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七人本身在政治取向上也有明显分歧,导致最后分崩离析。嵇康、阮籍、刘伶等曾仕魏,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而被杀。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籍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另据史料记载,晋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此事遂作罢。由此可见阮籍虽然入仕,却只“身在曹营心在汉”。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左右逢源,未失其位。

在文学创作上,七贤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达了诗人在政治压迫下的苦闷情绪。在得知山涛归附司马氏后,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颇负盛名,为千古流传的名篇。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著名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五卷,现已逸。

虽然七人的思想体系略有不同,但均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家,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早期的七贤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集在竹林喝酒纵歌,高谈阔议,其多数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东汉末年由于朝政腐败不堪,一些士大夫等人放言高论时政得失,时人称之“清议”。然而这种清议遭到宦官的干涉,并且不计其数的读书人遭杀害了,是谓“党锢之祸”。这种类似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做法,使得士大夫中间不少人心灰意冷,对儒学开始失望后,思想学术上的变动更为剧烈,不少文人士大夫公然反对此一虚伪的礼教措施,“竹林七贤”就是基于这种社会背景产生的。虽然初期“竹林七贤”只选择了清谈作为对统治阶层不满的反抗,加之他们推崇的黄老玄学重视清静无为,因此并未对司马氏的统治基础造成什么实质性打击,然而“竹林七贤”的精髓作为“魏晋风骨”之代表流传下来,不阿谀、不攀附、追求独立精神,成为后世知识分子所向往的最高境界。(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