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在中蒙俄三国政府、企业和民间共同努力下,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取得了初步的合作成果,并不断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合作中的亮点。与此同时,如何夯实旨在提高合作成效的协商和监督机制、服务三边企业为主体的保障机制、大项目与中小企业配套跟进的集聚机制,是促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多边战略、政策有效落地和高效结果的协商及监督机制
展望今后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需要尽快确立促进三国战略、政策有效落地和高效结果的协商机制。现在,中蒙俄三国根据本国国情和参与区域合作的现实,陆续出台了符合本国参与国际合作需求的中央和地方级的各种战略,有些突出双边,有些侧重三边,但这些战略如何有效对接、落地进而高效开花、结果,则是包括中蒙俄三国在内的次区域国际合作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为此需要建立协调各种战略或政策的委员会等机制,确立战略或政策背景下的项目的推进进度,并建立针对推进障碍的解决机制,形成战略规划和政策推进的多边监督机制。
2.切实确立企业为市场主体、政府做好搭台服务的保障机制
展望未来中蒙俄区域合作中的产业合作,必须尽快确立企业为市场主体,政府做好搭台服务的保障机制。在推进次区域合作的进程中,需要确立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现在,在中蒙俄区域合作中,还存在企业缺位、企业补位、企业退位等突出行政主导,忽视企业存在的短视行为;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味追求强政府、弱市场的政绩效应。落实《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需要树立企业主导深化合作的新风,政府在为企业搭桥和提供服务上摸索并践行符合国际惯例和多边经营准则的保障机制。
3.形成大项目牵动与中小项目配套跟进的新产业集聚机制
随着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成为三国政府领导人力推的国家战略构想,一些大项目成为拉动合作的重要引擎,中小企业的配套跟进效应也不断显现,这需要在未来的三边合作中形成以双边或多边大项目与中小项目配套牵动区域增长的集聚机制。长期以来,谋求以大项目牵动次区域合作规模做大、实力做强的思维成为主流,大项目合作成为区域合作成功的风向标与晴雨表,但从国际上较为成功的次区域合作模式来看,除了积极主动谋划大项目运作外,招徕中小企业并为大项目配套是区域合作可持续发展和取得成功的关键。中蒙俄经济走廊次区域合作需要兼顾大项目与中小企业项目的平衡,形成大项目为依托、中小企业项目为基础的招商合作新理念、产业合作新范式、投资合作新举措。
作者简介:
笪志刚,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