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京震灾复兴计划

东京震灾复兴计划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5亿多日元。关东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山本权兵卫内阁成立,后藤新平被留任内务大臣一职。在他的主持下,当局开始以积极的态度制定东京震灾复兴计划。从执行方面来看,应该说震灾复兴计划同东京市区改造计划的方针基本相同,也是政府起主要作用。[108]东京震灾复兴计划的执行时间为1924年到1930年3月。东京震灾复兴计划的执行时间为5年,1928年又追加了一部分费用,合计达到了6.4905亿日元。

关东大地震之后的东京

1923年9月1日,神奈川县附近的相模湾海底发生了里氏7.9级的特大地震,北到北海道、南至广岛,大半个日本有震感。整个南关东地区都被殃及,包括山梨县、茨城县在内的1府5县的受灾家庭总数达到69.46万余户,死亡以及失踪人口达到10.65万余人,受伤人数达到5.2万余人,受灾总人口达到340多万。震源附近的神奈川县以及东京府受灾尤其严重,在东京,受灾家庭占总户数的73.3%,在横滨则达到95%,横须贺为84%。而且伴随着地震的发生,东京、横滨都发生了特大火灾,东京的火灾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44%,烧死人数占伤亡总人数的93.8%,溺死的占5.3%,压死者则占0.9%。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5亿多日元。地震当中,流言四起,社会混乱,朝鲜人、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遭到了自警团、警察、军队有组织的屠杀。地震还引起了经济恐慌,为了稳定金融秩序,银行延期支付、日银救济融资、票据贬值等,这些因素再加上社会救济以及震后复兴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07]

(一)东京震灾复兴计划的制定

客观地说,这次大地震给《都市计划法》的大规模实施提供了一次良机。此前,都市计划课虽然成立,但是都市计划难以实施。所以越泽明说,当时的都市计划课已变成了大学研究所一类的研究机构。

后藤新平早在1920年12月任东京市长之际,就同内务省的警保局长永田秀次郎、社会局长池田宏以及后来出任第二任都市计划课课长的前田多门制定了一份《东京市政纲要》,计划对东京的街道、下水道、港湾、公园、学校等15个项目进行彻底改造,总预算资金为7.5750亿日元。而当时东京市一年的财政预算也不过1亿多日元,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也只有15亿日元。所以,后藤新平的这个方案被人称为“大风吕敷”(好高骛远,吹大牛)。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原本被束之高阁的庞大城市改造计划在关东大地震之后却得到了实施的机会,变成了震灾复兴计划的蓝本。

关东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山本权兵卫内阁成立,后藤新平被留任内务大臣一职。在他的主持下,当局开始以积极的态度制定东京震灾复兴计划。

后藤新平为震灾复兴计划制定了如下方针:第一,震后的建设不是复旧,而是复兴。第二,计划投入国费30亿日元投入震后复兴工作,庞大的费用可以通过发行国内外公债筹措。第三,要采用欧美各国的最新城市规划的理念与技术。第四,要将火灾后的地区全部由政府收购,然后进行彻底的改造。第五,在复兴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对土地所有者的不当所得采取断然措施,严格禁止其不当收益等。第六,成立“帝都复兴省”,同其他各省平级,专门负责震灾复兴建设事宜。

实际上,围绕着土地区划整理,复兴院内部也存在争议。以池田宏为代表的现实派主张以道路建设为中心,对道路所需要的土地进行强制收购,理由是这样纠纷较少;以佐野利器为代表的理想派则主张进行彻底的土地整理,连小巷也不例外。最终理想派的意见占了上风,市区土地整理由此走上了一条充满艰难的道路。从执行方面来看,应该说震灾复兴计划同东京市区改造计划的方针基本相同,也是政府起主要作用。当然,面对如此规模的自然灾害,也确实需要政府全面介入。

1923年9月23日,后藤新平将预算高达41亿日元的震灾复兴计划提交内阁讨论,内阁考虑到财政困难,最后按最低预算要求——10亿日元通过。

该计划在由元老组成的帝都复兴审议会审核时,遭到了很多元老的反对。元老们认为该计划不切实际,预算于是被大幅度压缩,只剩下5.750亿日元。该方案在提交帝国议会时又遭到了代表土地所有者利益的议员们的反对,最后预算被削减到4.680亿日元才得以通过。成立“帝都复兴省”的建议以及火灾地全面收购计划都遭到了否决。

对于震灾复兴计划被大幅度压缩一事,担任震灾复兴计划元首代理的昭和天皇在1983年回顾说:“在震灾复兴当中有很多感慨,但最想说的事情是后藤新平制定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计划,如果当时能够全面实施,那么二战当中,东京所受的战争灾害应该能够减轻很多。今日思之,当初没有能够全面实施该方案,实在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108]

(二)东京震灾复兴计划的成就

东京震灾复兴计划的执行时间为1924年到1930年3月。震灾复兴省的计划被否决之后,成立了震灾复兴院,由后藤新平任总裁,池田宏任计划局长,佐野利器任建筑局长。该院集中了一批优秀的专家。但是到了1924年,复兴院被降格为复兴局。

东京震灾复兴计划的执行时间为5年,1928年又追加了一部分费用,合计达到了6.4905亿日元。经费的主要部分由中央政府负担,其余部分由中央政府助成,东京市具体负责执行。在震灾复兴的岁月里,东京市政府的财政状况一直非常紧张。

为了应对震灾复兴,1923年制定了《特别都市计划法》,规定中央政府以及东京市为震灾复兴工作的施行者,组成由土地所有者与租地人选举产生的土地区划整理委员会,通过强制性的换地、建筑物搬迁来修建计划中的街道、公园等。计划总共要迁移20.3万栋总面积为356万坪的房屋建筑。对整理区域内的土地所有者执行“减步”政策,让其无偿出让一成的土地。[109]

复兴改造之后的东京街道

1.土地区划整理

震灾复兴计划对火灾区域的1100万坪广大区域进行了土地整理。原先的狭窄小巷以及羊肠似的道路都被改造成为4米以上宽度且四通八达的市街,各处都新修了小公园,并配备了上下水道、煤气管道等市政设施。整理过的区域同没有进行土地整理的区域如东向岛、东池袋、大久保、东中野等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先的下町是东京最混乱的贫民区,修整后成为东京最整洁的地区,超过了中产阶级居住的山手地区。如此庞大规模的市区土地整理事业在世界史上当属首例。

1925年东京地区用途规划

2.道路桥梁运河的建设

复兴的费用主要用于道路建设。总共修建了52条干线道路(宽22至44米)、121条辅助线路(宽11至22米),以东京站为中心,修筑了环状线和放射线,从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内交通网络。道路的面积从占市区总面积的11%上升到18%,而且车道、步道分离,街道两旁都种植了行道树。其中横穿市区、贯穿东西南北的昭和大道与大正大道(今靖国大道)是道路改造的标志性成果。

在桥梁方面,新修了424座桥梁,最具特色的是东京主要河流隅田川上修建的驹型桥、藏前桥、清洲桥等,它们造型各异,新颖美丽,是日本桥梁建筑史上的杰作,也是当时东京的新景观与游览场所。

震后修建的桥梁

在运河方面,改修拓宽了11条,新开挖了1条,填埋了1条。

3.公园建设

公园可以作为地震、火灾后的避难地,平时则是市民的休息娱乐场所。明治时期只新修了日比谷公园,其他公园都由原先的寺院、神社转化而来。在此次改造中,新修了3座大公园(隅田公园、锦丝公园、浜町公园)和52座小公园。小公园一般都设置在学校附近,平均面积为900坪,与学校的绿化结合之后,大受欢迎,大部分都成为所处地域的象征。东京市的公园面积也因此次改造增加了16%,市民人均公园面积增加到1.16平方米,公园总面积占市域的面积也达到了3.57%。经过此番建设后,日本的公园建设思想与技术都有了本质的提升。

震后修建的浜町公园

4.其他公共设施的兴建

在公共设施的建设方面,新建了121所公立学校,校舍都采用了耐火抗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水冲式厕所。重新修整了中央批发市场,将日本桥鱼市场从市中心迁到原来海军的用地——筑地,并在神田修建了新鲜菜蔬市场。

经过这次震灾改造,东京市中心自明治以来的所有炼瓦建筑、和洋折中的建筑、土藏造建筑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当代日本著名学者石眆裕道评价这一变化道:“城市景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京一改江户时代的街景,开始以一个近代都市的面貌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110]

这次震灾复兴计划的实施也是明治维新后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在城市建设、土木工程、园艺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近代化成就的集中展示。

修整一新的街道

值得一提的是,震灾复兴期间,东京市区的人口大大减少,从原先的249万人减少到了153万人,但是东京周边地区的人口却出现了暴涨的局面。位于东京西南部目黑的碑衿村,1925年的人口比1923年增加了3倍以上;东京东部的本田町、金町,1925年的人口比1920年增加了2倍以上,原来的郊区水旱田在短短数年内就变成了住宅区以及商业街。[111]如前文所述,东京开始了郊区化的过程。[112]

(三)东京震灾复兴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东京震灾复兴计划是日本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其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与问题也属前所未有。

1.土地区划整理招致强烈反对

在火灾地区成立的土地区划整理委员会负责处理区划整理、换地与否、土地减步、补偿金数额以及清算金等事宜,各区的委员会自1924年3月开始工作。但是当地不少民众在震灾中丧失了房屋财产,好不容易才在临时板房中安顿下来,却被命令迁移,地主们还要无偿出让一成土地等,一时间部分民众的情绪反弹,认为侵犯了他们的居住权、生活权、营业权。尤其是一些中小工商业者,他们担心因换地、移居而离开原有区域最终导致丧失客户,因而危机感更加强烈。很多普通民众也要求土地区划整理延期,并结成了土地区划整理延期同盟、区划整理与临时建筑拆除反对协议会等,赴各处发行宣传手册,召开演讲会,多次向政府陈情,批评土地区划整理全然不顾民众死活,不是复兴,而是一场灾难,是“第二次地震”,要求延期5年实施等。另外,租房客因为拆迁或是被迫离开出租屋,或是由于出租屋减少导致房租上涨等原因,也掀起了反对土地区划整理活动,他们结成“借家人同盟”,发行刊物,批判复兴计划不考虑人数众多的借家人的利益。

但是政府对于这一类的反对活动态度非常强硬,毫不妥协。对于拒不迁移者,先由政府予以警告,仍然拒绝者,则由政府强行拆迁。据统计,在实施过程中警告有17376件之多,强制拆迁事件也有445件。

2.土地减步是否违反宪法

民众一方认为宪法应保护民众的财产权利,如果是出于公共需要,也必须在履行一定手续并给予相应补偿的前提下才能予以收购,而且日本其他城市涉及业主土地的公共设施用地都有补偿,所以,一成减步政策违反宪法。政府一方则辩称,政府缺乏资金,为了复兴,只能靠大家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力出力;而且虽然地震导致民众的家屋受到损失,但是土地仍然存在,实施土地整理事业后未来土地将会升值,所以,一成减步的理由是充分的。

3.道路宽窄与土地的价值计算问题

在修建道路时,日本从美国引进了一种新的土地价值评估方法,也就是越靠近宽阔道路的土地其价值越高,复兴局的这种计算方法也遭到了民众的强烈反对。反对方举出实例,认为道路越宽生意反而越差。应该说这样的观点并非全无道理。对此,政府一方只能辩解说,由于道路宽度与建筑物高度相匹配,因而道路越宽商业前景越好等。

此外,在区划委员会的选举以及补偿等方面也都存在诸多争议。

但是,尽管东京震灾复兴计划存在诸多问题与瑕疵,它的积极意义依旧是不容否定的,人们不能离开历史环境,单纯以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历史事件。

(四)同润会的活动

在研究东京震灾复兴计划的相关著作中,大多会谈到这样一个组织——同润会。该组织是一个财团法人组织,是在东京震灾之后依靠捐款成立的,是内务省的外围组织。成立该组织的主要目的是给受灾民众提供安居房,计划从1924年开始两年内为受灾民众建造7000户小木屋、1000户钢筋混凝土房屋。虽然最后没有完成全部目标,但还是成功建造了5653户木造租赁小住宅,对于缓解地震之后的住房难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在灾民得到基本安置后,同润会开始将目标转向永久性住房的建设,从1926年到1933年,建造了15个住宅区共2501户钢筋混凝土建筑。同润会还在其建设的住宅区内兴建了很多公共设施,并植树造林等。除此之外,同润会还在东京进行了针对不良住宅的改造活动,并接续了其他社会团体进行的社会福利事业,如义务诊疗、社会教育与儿童福利以及为民众进行创业就业培训等。[113]该组织一直存在到1941年才被住宅营团取代。

以上是近代日本在城市管理与规划方面所走过的道路。

同很多后进国家一样,近代日本也经历了全盘西化与东西合璧的自主城市化路线的斗争。明治初年的银座炼瓦街是全盘西化路线的典型,由于代价高昂,日本政府缺乏持续进行下去的财力,而且改造计划也不符合日本的国情,最终失败。但是它在客观上也给日本的城市建设与改造输入了新的元素。东京防火改造是立足于本土方法的一种城市改造方案,虽然不像银座改造那样变化巨大,但是有效地解决了火灾肆虐的现实问题,而且省工省费,进展顺利。该项目的成功给日本政府领导人在城市管理方面以极大的启示。1889年东京市区改造计划是在自主派战胜西化派之后,通过东西合璧的方式解决古代城市与近代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的一个宏大方案。该计划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它毕竟解决了制约东京向近代城市转变的一些瓶颈问题。而且在该计划实施期间,民间力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城市建设当中。该计划的成功实施,意味着日本自主城市化道路的形成。1919年《都市计划法》的颁布,不仅说明日本政府已完全立足于本国国情,同时吸收西方城市建设的一些先进经验,融东西为一炉;而且也标志着日本在城市管理方面完成了近代化。政府不再像以往那样包揽一切,而是转向只负责制定法律规范,充当裁判员,具体的城市建设则由民间自主进行。1923年的东京震灾复兴计划是对《都市计划法》的一次检验,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纠纷,但就总体而言是成功的。它不仅反映出当时日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即政府非常强势,同时也反映出日本政府在城市改造方面具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

【注释】

[1]大久保利通:『大久保利通文书』,东京:日本史籍协会,昭和三年,第五,第182—210页;第四,第484页。

[2]前引大久保利通:『大久保利通文书』,东京:日本史籍协会,昭和三年,第五,第203—209页。

[3]详见姚传德:“用俾斯麦的强权、创英国式的富强——评大久保利通的近代化思想”,《学术界》,1994年6期,第54—62页。

[4]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民撰义院设立建白书」,『上书建白书·建白书』(一),明治七年一月—明治七年四月。

[5](日)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中译本)第三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6]清明:『日本の地方自治』,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168—169、170—172页。另见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49页。

[7]国立公文书馆藏:『郡区町村编制法·府县会规则·地方税规则』,『说明录』第二局。大岛美津子:『明治国家と地域社会』,东京:岩波书店,1994年,第106—122页。

[8]内务省地方局自治振兴中央会编:『府制度资料』上,东京:书社,1973年,第110—111页。

[9]内务省地方局自治振兴中央会编:『府制度资料』,上,东京:书社,1973年,第124页。

[10]藤田武夫:『日本地方财政制度の成立』,东京:岩波书店,昭和十六年,第84—85页。

[11]平野邦雄、饭田久雄:『福冈史』,东京:山川出版社,昭和四十九年,第257—261页。

[12]转引郭冬梅:《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114页。

[13]福谕吉:「时事小言」,富田正文、土桥俊一编集:『福谕吉全集』第五,东京:岩波书店,1958年,第124页。

[14]岩仓具视:「三条太政大臣への意见书」,见山中永之佑监修:『近代日本地方自治立法资料集成1·明治前期编』,东京:弘文堂,平成三年,第690—692页。

[15]山中永之佑:『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と国家』,东京:弘文堂,1999年,第116页。

[16]大岛美津子:『明治国家と地域社会』,东京:岩波书店,1994年,第140—144、160—169页。

[17]井上毅:《地方政治改良意见案》,转引自郭冬梅:《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37—138页。

[18]山有朋:「征兵制度及び自治制度确率沿革」,见日本国家学会编:『明治宪政史论』,东京:国家学会,1919年,第397—398页。

[19]东京市政调会编:『自治五十年史』第1(制度篇),东京:良书普及会,1940年,第357—364页。

[20]海野福寿、大岛美津子:[家与村],加藤周一(ほか)编:『日本近代思想大系』(20),东京:岩波书店,1991年,第300—306页。

[21]市町村自治研究会:『逐条解说市町村合併特列法』,东京:ぎょうせい株式会社,2004年,第2页。

[22]川村匡由:『市町村合併と地域福祉』,东京:ミネルウア书房,2007年,第10页。

[23]户所隆:『地域主への市町村合併』,东京:古今书院,2003年,第43页。

[24]大石嘉一郎、西田美昭:『近代日本の行政村』,东京:日本评论社,1991年,第118页。

[25]矢崎武夫:『日本都市の展过程』,东京:弘文堂,昭和四十九年,第309—311页。

[26]石眆裕道、成田龙一:『东京都の百年』,东京:山川出版社,1986年,第52—54页。

[27]藤本笃、前田襎邦、马田绫子、堀田生:『大阪府の史』,东京:山川出版社,2006年,第265—267页。

[28]大岛美津子:『明治国家と地域社会』,东京:岩波书店,1994年,第268页。

[29]冈田章雄等:「明治の日本」,『日本历史』第11卷,东京:壳新闻社,1865年,第63页。

[30]国立公文书馆藏:『太政官无号·军人敕谕』,明治十五年一月二十七日。

[31]国立公文书馆藏:《教育敕语》,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

[32]国立公文书馆藏:《大日本帝国宪法》,《公文类聚》第十三编,明治二十二年。

[33](日)升味准之助:《日本政治史》(中译本)第一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12—224页。另见前引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609—624页。

[34]内藤昌:『江户と江户城』,东京:鹿岛出版社,1965年,第48页。

[35]石田房:『日本近代都市计の百年』,东京:自治体研究社,1987年,第27页。

[36]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127、111页。

[37]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84—90页。

[38]姚传德:《改变东亚的历史巨人》,(中国台湾)传胜出版社,2000年版。

[39]久米邦武编:『特命全大使米欧回』(全五册),东京:岩波书店,1977年—1982年,第一册,第195—199页。

[40]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画』,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7页。

[41]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画』,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12—14页。乔治式建筑风格:18世纪末诞生于英国乔治王朝时代,该建筑形式讲究对称,箱型建筑的门前与窗口上方使用三角型装饰,门廊均采用托斯卡纳式立柱,一般不加雕饰,显得简洁有力,是19世纪英属殖民地最流行的建筑风格。

[42]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7页。

[43]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18—22页。

[44]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65页。

[45]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25页,表(1)、表(2)。

[46]铃木博之:『都市へ』,东京:中央公论社,1999年,第148页。

[47]Moraes,Bon`odori em tokishima,1916.モラエス著,花野富:『岛の盆踊り』(定本『モラエス全集』第四,东京:集英社,昭和四十四年刊,第146页。

[48]大久保利通:『大久保利通の文书』第35,东京:日本史籍协会,昭和十年,第74—84页。

[49]铃木博之:『都市へ』,东京:中央公论社,1999年,第150页。

[50]石田房:『日本近代都市计の百年』,东京:自治体研究社,1987,第43页。

[51]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24页。

[52]石田房:『日本近代都市计の百年』,东京:自治体研究社,1987年,第43页。

[53]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36页。

[54]石田房:『日本近现代都市计の展开:1868—2003』,东京:自治体研究社,2004年,第38页。

[55]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62—77页。

[56]石田房:『日本近代都市计の百年』,东京:自治体研究社,1987年,第56—60页。

[57]两图表均来自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68、69页。

[58]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72页。

[59]铃木博之:『都市へ』,东京:中央公论新社,1999年,第153—154页。

[60]山本俊一:『日本コレラ史』,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第31页。

[61]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71、69、84—90页。

[62]石田房:『日本近代都市计の百年』,东京:自治体研究社,1987年,第52页。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78页。

[63]芳川正:「市区改正意见书」,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画』,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111页,注23。

[64]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115、126、172页。

[65]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149页,注33,35。

[66]内务省:「市区改正、筑港系予算案支额」,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45页,表1—5。

[67]铃木博之:『都市へ』,东京:中央公论新社,1999年,第158页。

[68]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231页。

[69]石田房:『日本近代都市计の百年』,东京:自治体研究社,1987年,第47页。

[70]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241页。

[71]铃木博之:『都市へ』,东京:中央公论新社,1999年,第164页。

[72]石田房:『日本近代都市计の百年』,东京:自治体研究社,1987年,第48页。

[73]石田房:『日本近代都市计の百年』,东京:自治体研究社,1987年,第61、62、77—80页。

[74]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山县有朋:『东京市区改正水道利子辅助之件』,1888年11月5日《公文类聚》第14编。

[75]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画』,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195页。

[76]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明治二十一年八月十六日,敕令第六十二号。

[77]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土地建筑物分规则」,『公文类聚』第十三编,明治二十二年,第五十一卷。

[78]石田房:『日本近现代都市计の展开:1868—2003』,东京:自治体研究社,2004年,第50页。

[79]铃木幸、石田房:「东京市区改正土地建物分规则の成立について」,『建筑学会计画论文集』,第376号,1987年,第86—94页。

[80]石田房:「森外と东京市建筑条例」,『森外の都市论とその时代』,东京:日本评论社,1999年,第95—182页。

[81]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画』,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217页。

[82]横浜市役所编:『横浜市水道七十年史』,横浜市役所,1961年。

[83]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98页。

[84]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68页。

[85]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26—79页。

[86]『朝日新闻』,1899年8月22日。

[87]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215页。

[88]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220页。

[89]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99页。

[90]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00页。

[91]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16页。

[92]饭沼一省:『都市计』,东京:常磐书房,1934年,第73页。

[93]铃木博之:『都市へ』,东京:中央公论新社,1999年,第166—168页。

[94]藤森照信:『明治の东京计』,东京:岩波书店,1982年,第214页。

[95]三菱地所株式会社编:『丸の内今と昔』,东京:三菱株式会社,1952年;三:『日本の近代建筑—その成立过程』(上),东京:鹿岛出版会,1979年,第135—140页。

[96]铃木理生:『明治生まれ街神田三崎町』,东京:青蛙房,1978年。

[97]铃木博之:『都市へ』,东京:中央公论新社,1999年,第169—179页;日笠端编著:『土地问题と都市计』,东京:东大出版会,1981年。

[99]铃木博之:『都市へ』,东京:中央公论社,1999年,第236—237页。

[100]曹康:《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简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8—80页。

[101]曹康:《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简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5—96页。

[102]越泽明:『东京都市计物语』,东京:学芸文库,2011年,第16—23页。

[103]日本国立公文书馆:「都市计法◎市街地建筑物法を定」,『公文类聚』,第四十三编,大正八年,第二卷。

[104]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耕地整理法』,『公文类聚』,第二十三编,明治三十二年,第三十三卷。

[105]石田赖房:『日本近代都市计百年』,东京:自治体研究社,1987年,第134页。

[106]石田赖房:『日本近代都市计画百年』,东京:自治体研究社,1987年,第134—135页。

[107]石眆裕道:『东京都の百年』,东京:山川出版社,第154—167页。

[108]越泽明:『东京都市计物语』,东京:学芸文库,2011年,第27—37页。

[109]石田赖房:『日本近代都市计画百年』,东京:自治体研究社,1987年,第156—157页。

[110]石眆裕道:『东京都の百年』,东京:山川出版社,1986年,第171页。

[111]玉幸多:『东京都の史』,东京:山川出版社,昭和五十五年,第314页。

[112]石田赖房:『日本近代都市计画百年』,东京:自治体研究社,1987年,第154页。

[113]石田赖房:『日本近代都市计画百年』,东京:自治体研究社,1987年,第166—1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