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综合国力对国家和国际关系的意义

综合国力对国家和国际关系的意义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国力作为国家重要特征之一,它对国家的行为、地位和作用,以及国际关系有着重大影响。综合国力是决定国家对外行为方式的基本因素。综合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影响力,对其他行为者决策的影响力,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影响国际关系的手段与途径的强弱多寡,及其影响范围、领域与程度。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对比,基本上决定了国际体系结构、内涵、状态与走势。

四、综合国力对国家和国际关系的意义

综合国力作为国家重要特征之一,它对国家的行为、地位和作用,以及国际关系有着重大影响。因此,综合国力的运用十分重要。

在21世纪,各国更加重视综合国力在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约翰·柯林斯把“大战略”定义为“在各种情况下运用国家力量的一门艺术和科学[14]

综合国力的正确评估与比较分析,是国家制定对外战略、外交政策的基本依据之一。任何国家要正确制定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必须做到两个适应:(1)必须与本国综合国力相适应;(2)必须与国际力量对比相适应。任何高估或低估本国或别国的综合国力,都会导致决策的失败。在中国综合国力评估上,存在着一个误区,其关键是忽略了开放经济的真实国力问题。这里既包括中国经济实力的真实性,也包括财富积累的真实性。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内含外资的非中国实力。例如中国出口竞争力的35.7%来自外资,三资企业赢利的62.5%为外资收益等,国民所获得的利益较小,因此,必须要将企业和生产要素的国民属性加以明确,在中国综合国力评估中,要排除不具有实际国民福利与增长发展意义的指标,剔除因开放经济造成的指标变异部分,这样我们才能知道真实的综合国力,而不被表面的统计数据所迷惑,进而冲昏头脑。

国家利益决定了国家对外战略的目标,综合国力提供了达成战略要求的基础和手段。无论是作为现实的还是潜在的基础或手段,国家将其直接作用于对象国和国际关系,或影响,或威慑,或制约,借以达到其战略目标。一般来说,国家的综合国力强大,拥有的手段就多,实现国家利益的可能性就大。

综合国力是决定国家对外行为方式的基本因素。国家行为采取何种方式,总是建立在自身国力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与别国的相对国力。这同样决定了国家对外行为方式选择余地的大小。综合国力的大小和构成特色,也决定国家对外行为方式的选择,即倾向于某种特定手段,或综合手段。

一国的强弱兴衰和国际地位的升降,取决于它的实际综合国力和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综合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影响力,对其他行为者决策的影响力,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影响国际关系的手段与途径的强弱多寡,及其影响范围、领域与程度。一个国家要增强自己的国际地位,一是依靠不断发展、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这是根本和基础;二是要看清形势,借用体系及他国力量或联合之势,这只能是辅助的;三是要保持这种力量及其运用的正义性。

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对比,基本上决定了国际体系结构、内涵、状态与走势。主要世界大国综合国力的对比,则决定了体系的全球层次的结构——国际格局。造成国际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现有世界大国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新的世界大国加入进来、老的世界大国因衰落而退出、世界大国间发生战争等。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有关各国综合国力及其对比的重大变化,以及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

总之,运用综合国力的目标是维护和获取国家利益。运用范围即是国际竞争与冲突发生的范围。如果是当事国主动选择的范围,一般是涉及自身重大利益、特定领域综合国力要素较强,胜算较大。如果是当事国被动选择的范围,则相反。此时,该国如在其他范围的综合国力较强的话,它会遵循扩大或转移竞争与冲突范围的途径来改变原来较被动的状况。综合国力运用的时机,通常选择自己强、对方弱的机会,若先机之利己为对方所占据,则施以拖延策略,使对方失去最佳时机,或者局部突破并取得优势。综合国力运用是一个使国家实力有效发挥作用的过程,一靠相应的国力,二靠能有效发挥国力的谋略。

思考题

1.如何对国家主权进行层次分析?

2.试分析国家根本利益的要素。

3.研究国家利益的复合两重性有什么意义?

4.如何看待硬权力和软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5.试评估目前中国综合国力的特点。

【注释】

[1]参阅俞正樑、陈玉刚:“国家主权的层次分析”,《欧洲》2001年第3期;俞正樑:“国家主权的层次理论”,《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4期。

[2]约瑟夫·凯米莱里和吉米·福尔克:《主权的终结?——日趋“缩小”和“碎片化”的世界政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页。

[3]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93页。

[4]William Wallace,“The Sharing of Sovereignty:the European Paradox”,Political Studies(1999),XIVⅡ,pp.503 521.

[5]转引自斯坦利·霍夫曼:《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4页。

[6]转引自斯坦利·霍夫曼:《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8页。

[7]《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1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61页。

[8]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北京:战士出版社,1978年版,第101、27页。

[9]参阅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引论和第五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Joseph S.Nye,Jr.,William A.Owens,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 1996:21.

[11]詹姆斯·特劳布:“新的硬软权力”,美国《纽约时报杂志》周刊2005年1月30日。

[12]转引自阿什利·泰利斯等:《国家实力评估:资源、绩效、军事能力》,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代译序第13、19页。

[13]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208页。

[14]约翰·柯林斯:《大战略》,北京:战士出版社,1978年版,第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