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欧美对中国的追逐

欧美对中国的追逐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认为美国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新倡议包含有一些积极的观点,对此,中国表示欢迎。首先,美国更加看重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地位。通过这些会晤,中美双方加深了对对方气候变化政策的理解。例如美国众议院访华代表团部分成员返回美国后,对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斯特恩访华期间对中国近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

一、欧美对中国的追逐

巴厘岛会议之后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中美欧之间的三边关系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在中欧合作继续发展的同时,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上开始积极起来,并把与中国的协调放在了其政策的核心地位,形成了美欧竞相寻求中国合作的“浪漫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态。

首先,中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获得了新的合作动力,成为三边关系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边。

这种势头从小布什政府执政后期就已经出现。如果说小布什政府在京都进程中视中国为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战略竞争者,那么在执政后期,它更多的是从利益攸关者的角度看待中国。小布什虽仍然强调中国的参与不可或缺,并敦促中国同意削减碳排放,但他进一步认识到中美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共同利益。1小布什还多次公开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美中两国应联手做一些事情,让其他国家知道两国政府在严肃认真地对待该问题,没有美中的积极参与,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难见成效。2从中国来看,它对美国在后京都进程的一些做法——如提出应对气候变化长期战略,建立某些《京都议定书》之外的气候应对机制——事实上采取了与欧盟不同的态度。中国认为美国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新倡议包含有一些积极的观点,对此,中国表示欢迎。3此外,中国还积极参加了美国等发起的“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甲烷市场化伙伴关系”等。尤其是,中美两国都不愿意接受威胁到自身经济增长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安排。

这种势头在奥巴马政府执政后得到强化。奥巴马就职后明确表示,希望显著推进中美双方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和环境方面的合作。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则“敏锐地意识到,历史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与未来最大的排放国中国之间,需要发展更强大的建设性伙伴关系”4。与此同时,中国注意到了美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转变及开始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措施,并且认为中美双方就气候变化问题加强对话与合作,有利于两国关系发展,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与行动。

在上述背景下,中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关系得到迅速发展。这具体表现为:

首先,美国更加看重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地位。美国总统气候变化问题特使托德·斯特恩2009年6月指出:“我们(奥巴马政府)正专注于关键的双边关系,并且没有比中国更加重要的了。中国也许不是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它接近是。”5为此,美国与中国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的政策对话加强了。尤其是2009年,美国派出政府官员密集访问中国,这包括2月希拉里访华、5月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率众议院代表团访华、6月美国总统气候变化问题特使托德·斯特恩率团访华、11月奥巴马访华,他们都把气候变化问题作为与中国领导人会晤时的主要议题。

通过这些会晤,中美双方加深了对对方气候变化政策的理解。例如美国众议院访华代表团部分成员返回美国后,对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约翰·克里访华后说:“中国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我们对此非常认同。”斯特恩访华期间对中国近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斯特恩说,通过此访,美中之间对于对方的相关看法和观点理解得更为清晰透彻。

其次,中美加强对话和协调,致力于推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达成相关协议。2009年美国频繁派出代表团访问中国,其目标之一是加强中美针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沟通和协调。美国总统气候变化问题特使托德·斯特恩率团访华时受到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会见。李克强指出,中方愿意积极参与谈判,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斯特恩表示,此次访华期间,美中双方就推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取得成功进行了非常坦诚和深入的交流。2009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会谈后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称,对于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双方致力于达成最终的法律协议。6

第三,中美在能源与气候问题上的合作机制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2008年6月举行的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双方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对中美未来的气候变化合作具有重大影响。2009年7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美中双方还签署了《关于加强两国在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问题上合作的备忘录》,以建立双方的气候变化政策对话与合作机制。双方还签署了《中国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与美国能源部关于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合作议定书》。

第四,中美在气候变化和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得到加强。在2009年7月举行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美方承诺,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领域和关键技术,如清洁煤技术、碳捕获和贮存技术等方面对中国提供援助。此外,中美在具体的合作项目上也取得了进展:首先,双方启动了中美电动汽车倡议,使两国在未来数年有几百万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两国政府宣布在十几个城市开展联合示范项目,并努力开发共同的技术标准以推动此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此外,中美还致力于在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和民用核能领域的技术合作。7

在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加强的同时,中欧在气候变化治理中的合作势头得到继续和强化。

第一,中欧在能源和气候友好技术领域的双边合作取得进展。中欧自2005年确立气候变化伙伴关系以来,开展了一系列能源与气候技术合作项目,双方就制度保障、资金安排、技术合作等问题进一步磋商,以全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8双方还就能源问题深化对话,并在可再生能源、清洁煤炭、生物燃料和能源效率领域开展具体合作。2008年1月,双方达成在中国建立清洁能源技术中心的协议。在中国和欧盟成员国境内还通过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开发和示范先进的近零排放发电技术。2009年5月,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签署了《中欧清洁能源中心联合声明》。该中心着力于实现欧洲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在中国的本土化,并为中国提供能够有效地回报政府和企业在清洁能源和节能领域投资的技术方案,涉及清洁煤、可再生能源、低能耗建筑及智能电网等领域。该中心于2010年4月正式启动,成为中国和欧盟在清洁能源方面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第二,双方的气候伙伴关系继续发展,并注重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密切协调各自立场。2008年4月27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率团访华时强调,在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时,需要中国和欧盟共同承担“全球性责任”。巴罗佐还就未来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与中方进行了深入交流。2009年7月13日,在美国代表团访华后不久,欧盟又派出代表团访华,其目的一是希望中方在气候变化领域能够与欧盟达成相关共识,加速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二是希望中方能够积极采取行动,进一步设立减排目标。此外,中欧还通过双方领导人会晤的途径加强对哥本哈根会议的沟通和协调。2009年5月20日,在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中,巴罗佐表示,在2005年双方建立的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基础上,欧盟和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可以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温家宝表示,中方愿与欧方一道,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9欧盟还视中欧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为双方讨论如何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取得成果的绝佳机会。中国也确认气候变化是该次峰会的中心议题。2009年11月,第十二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后发布的《联合声明》肯定了中欧在气候变化领域开展的全面合作,同意通过加强协调与合作进一步落实《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并同意提升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双方还约定将在伙伴关系框架下,强化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对话和合作,以促进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10《联合声明》还指出,双方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达成全面、公平和具有雄心的结果。11

综上所述,从双边层次上看,中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获得了新的合作动力,成为三对双边关系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对;中欧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双边合作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中国同时和美欧都分别保持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国处在被美欧同时追逐的地位,从而呈现出“浪漫三角共处”的关系特征。与前一时期相比,中国处在相对有利的地位,美国的地位有明显改善,欧盟的地位相对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