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设施不断改善

文化设施不断改善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设施是有形的文化,是人们开展文化活动所必需的物质载体,为无形的文化观念服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太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文化设施建设,使太仓的文化设施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为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3年起,太仓的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以年均55.8%的速度增长。2009年斥资5.2亿元新建太仓图博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期间藏书量虽有所增加,但幅度很小,场馆设施基本徘徊不前。
文化设施不断改善_现代化之路太仓实践与探索

文化包括看得见的宗教、艺术、道德活动、日常生活习俗等有形的部分,也包括看不见的实际上是文化核心的思想观念。文化设施是有形的文化,是人们开展文化活动所必需的物质载体,为无形的文化观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的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文化设施建设的意义也在于为文化架起一个平台,促进与自身经济政治相适应的文化的传播和建设。文化设施的范围很广,对于现代文化来说,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各类艺术团体团部和活动场所、影剧院、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保单位、文艺学校和文化科研单位及相应的设备。文化设施的投资、建设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民间组织、团体,但从全局上看,从中国的国情看,政府在文化设施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加大投入,建立、完善文化现代化所需要的、为文化现代化服务的设施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太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文化设施建设,使太仓的文化设施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为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3年起,太仓的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以年均55.8%的速度增长。2005年,为支持各乡镇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新建、改建和扩建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市政府设立年度总额为300万元的公益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引导资金和群众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并将这两项资金纳入市财政预算,出台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乡镇文化站管理办法》,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管。2008年资金投入达到6594万元。2009年斥资5.2亿元新建太仓图博中心、文化艺术中心。2010年,为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设立了5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投入达到6.2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74%。到2012年底,太仓拥有图书馆13个(含1个总馆和12个分馆)、文化馆1个、各类博物馆(含纪念馆)15个、剧院2个、影剧院4家,7个乡镇图书馆、7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90个村文化活动室,太仓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7.6万平方米,按常住人口71.2万计算,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25平方米,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1.2册,为太仓文化事业的发展、太仓的文化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1.以图书馆建设为重点,开展现代文化信息资源设施建设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民族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图书(包括电子图书)是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现代图书馆则是实现图书资源共享的最重要的平台,对于市民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太仓现代图书馆的创办也比较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谬朝荃创办东仓书库。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太仓图书馆经历了几起几落:时而变图书馆为图书阅览室,附属于文化馆;时而为图书室,附属于新华书店;“文革”中曾一度停办。期间藏书量虽有所增加,但幅度很小,场馆设施基本徘徊不前。1979年,在人民北路建造了新图书馆,馆舍面积906平方米,设有书库、外借处、办公室、成人和少儿阅览室等,有座位160个,这是太仓图书馆设施首次得到了较大的改观。2000年,为满足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太仓博物馆、宋文治艺术馆合并成立太仓图博中心,中心位于新华东街,太仓图书馆得到大幅度扩建: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差不多为原馆的10倍),藏书总量大大增加到16万册,报刊种数575种,并实行全开架借阅,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随着太仓经济的飞速发展,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市民学习需求也不断扩大,对学习资源的要求提高,原有的图书馆已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为此,太仓市政府再度投入巨资建造新图书馆,2010年12月新馆正式开放。与2000年建造的旧馆相比,新馆无论是馆舍面积、藏书量还是馆内设施都大大改观,是一座标准的现代化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达19000平方米,设有阅览座席700余个,现有藏书56万余册,视听文献1.1万件,年征订报纸、期刊1800余种,与苏州地区公共馆共建共享清华同方期刊全文、万方、维普、龙源等8个数据库,拥有数字资源存储量3.2T。另外还有4D影院、多功能报告厅、盲文阅览室藏。多功能报告厅面积约150平方米,共217个座席,可为举办各种读书活动提供场所。电子阅览室拥有64台高性能多媒体计算机、1万余件可免费外借的音像资料。盲文阅览室藏有盲文书籍800余册、盲人有声读物20种,还配备了盲文打字机、盲文点显器、阳光读屏软件等设备。

乡镇图书馆的建设也得到加强,现建成镇级图书馆7个,村级基层点88个。2008年,太仓图书馆也成为全省首批升级达标的文化共享工程市、县支中心。2010年,建立太仓流动图书馆,这是由一辆金龙客车改造而成的图书流动车,可装载4000余本图书,通过无线网与总馆数据库连接,可为读者提供办证、借还等服务,大大便利了农村读者借阅图书。

太仓在加强图书馆建设、为城乡读者提供信息资源方面的成绩,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多次获得表彰:1993年—1999年间三次获得“省级文明图书馆称号”,2005年,太仓图书馆在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2008年,太仓图书馆自行编印的馆刊《尔雅》创刊,每两月出版一期,被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指定为“书香园地”期刊之一,获评“2014中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类十佳内刊内报”。1998年至2000年间,沙溪、直塘、璜泾、新毛、浮桥、金浪镇等乡镇图书馆被命名为“苏州市乡镇明星图书馆”。

2.加强展馆建设,打造展现太仓文化的载体

为展现太仓几千年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1987年太仓建立太仓博物馆,这是江苏省创办的首批县(市)级博物馆。太仓博物馆最初分设在张溥故居和王锡爵故居内。1998年在其中建立太仓历史名人馆和近现代名人馆,拓展了展馆的内容。2000年市政府投资2300万元,建造图博中心,同年博物馆搬至新华西路图博中心内,馆舍面积增加到2500平方米。2002年投资200万元完成太仓历史文物陈列馆建设,展馆内涵进一步丰富。

投资1.26亿的太仓博物馆新馆2009年开工建设,2011年元旦开馆。新馆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共计11个展厅,展览面积约7000平方米,它将太仓数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特色划分为三大主题、四大陈列,分别为“仓”“港”“文”和复社纪念堂、文物陈列馆、太仓历史名人馆、“四王”纪念馆。展馆在突出太仓“江南古代文明核心区”概念的同时,将太仓历史和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最有影响的、最有地域特色的、最能让观众感兴趣的内容,清晰地传达给观众。展馆地下一层为六国码头场景,一层两个临展厅,二层为历史厅,由“仓”“港”“文”三部分组成,三层为娄东画派陈列、馆藏精品部分组成。四层为革命历史陈列、老照片展览厅和徐锦凡浅绛彩瓷器展,整个博物馆陈列部分的流线规划为一个大的顺时针走向。博物馆馆藏陶瓷、青铜器、书画、玉器等2000余件。

在原吴晓邦舞蹈艺术馆基础上,投资850万元的太仓美术馆2013年5月建成,11月正式对外开放。太仓美术馆在保持原来吴晓邦舞蹈艺术馆风格的前提下,增加了一层1000多平方米面积的展馆,整个美术馆面积达到2238平方米,全部展厅面积为802平方米。一楼是临时展览厅,可开展群众性展览活动;二楼是封闭式馆藏陈列室和娄东画派展览厅,并配有可以容纳60人的小型报告厅,可不定期举行各类名家讲座;三楼是书画培训、交流、创作的平台。

建筑面积4050平方米的太仓名人馆2013年建成,主体建筑共分3层,一层、二层设有8个展厅,三层为办公区。115位太仓名人的风采和事迹分别被纳入了文苑撷英、翰墨清芬、名宦乡贤等8个展厅。名人馆是融合园林景观、汲取太仓人文精粹的重要展览展示场所,为市民更深入全面了解太仓文化提供了又一重要窗口。

经过一年半时间建设,位于天镜湖畔的市规划展示馆2014年5月对外开放。市规划展示馆的展馆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外形为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双鱼”造型,展馆的主题是“太仓之梦”,以时间为线索,分为序厅、小城故事、金色太仓、田园之梦、尾厅五个章节,全面展示太仓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和未来规划。展览内容注重太仓的历史底蕴,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展示建设成就。展馆中有不少“人机互动”设施,在太仓记忆互动留影展区,通过互动拍照技术,将太仓城市旧貌与新颜相结合,让参观者置身于太仓的今昔巨变之中。展馆中的太仓城市总体规划模型沙盘面积达到800平方米,展示面积位居全国前列。

另外,太仓还建造了多个专题展览馆、纪念馆,将太仓的文化记忆具象化,宋文治艺术馆、吴健雄陈列室、朱屺瞻故居、郑和公园、维新遗址公园是其中的重要场馆。宋文治艺术馆建于1989年,占地1000余平方米,收藏有宋文治先生生前捐赠的代表作品60件及明清书画珍品30件和出土文物百余件。吴健雄陈列馆建于2012年,馆址在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内。

太仓图书馆规模不断扩大、藏书不断增加、设施不断改进的过程,太仓博物馆由分散陈列到集中展示、规模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美术馆、名人馆、各类专题馆的相继建成,可以说是太仓经济、政治现代化在文化上的反映的一个缩影,经济快速发展为不断增加市民文化需求提供了保障。

3.加强影剧院、现代传媒等文化娱乐设施建设

戏剧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不仅产生了大量伟大的艺术作品,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同时,也融入了中国古代日常生活,成为节庆文化、宗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戏剧表演场所主要为家庭戏台、家族祠堂、寺庙开放式戏台和商业戏院,随着现代商业社会的推进,商业戏院成为戏剧表演的主要场所,在晚清、民国时期到达高潮。其后,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戏剧逐渐没落,戏院也逐渐为电影院所取代。

太仓作为昆曲的发源地,戏曲事业曾十分繁荣,在晚清时期,太仓各地戏台有30多座。民国时期,一方面是城市商业戏曲表演的繁荣和剧院的增加——新中国成立前太仓有大型戏院5座;另一方面,与城市戏剧表演商业化的繁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地方戏台逐渐荒废、破旧。新中国成立后,开放式的戏台基本消失。与此同时,与电影艺术的发展同步,电影院成为大众艺术消费的重要场所,并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期,县人民委员会大会堂被改为太仓电影院,浏河、沙溪也建成影剧院。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发布后,影剧院建设快速发展:1978年,在人民北路新建人民影剧院;到1985年22个乡镇都拥有了影剧院。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视普及速度加快,但影剧院建设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996年直塘镇投资80万,新建影剧院;1997年浮桥镇投资70万,建设影剧院。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电影受到电视的冲击,一度走向衰落。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随着电影重新定位,新一轮的影剧院的建设开始,2000年,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中心影剧院建成之后,南洋影城、五洋影城、万达影城相继建成,更为个性化的小型影院播放方式赢得了观众,数字电影成为主流。随后各乡镇也开始了电影设施的改进,2008年太仓新增数字电影放映设备5台,总数达到8台,实现了数字电影放映全覆盖。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电视机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电视接收相关的设施建设成为政府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1995年太仓有线电视入网率达到72.5%,有线电视村34个。1998年,太仓实现太仓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并开展了“百村有线电视联网”活动,板桥镇实现全镇联网,建成太仓第一个有线电视镇。2000年太仓220个村有线电视联网,联网率为95.2%,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2002年各乡镇投入近300万元用于农村广播电视设施建设,有线电视镇村联网村225个,太仓镇村联网率达97.4%;入户率为60%。2006年,制订数字电视发展规划方案和实施意见,并着手实施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 2007年通过省有线电视“户户通”考核验收。到2008年12.26万户实现数字电视整转,全面完成数字电视整转工作。2008年,有线电视用户16.55万户,入户率108%,到2010年有线电视用户14.37万户,入户率97%,互联网用户总数11.45万户。

4.建设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群众文化活动包括节庆群众活动、广场群众活动、室内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其活动场所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但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群众文化活动,拥有一定的场所来进行活动组织、排练表演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必须为那些小型群众文艺活动提供一定室外场所,因此社区、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是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因素,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民国时期,太仓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场所的政府部门是太仓县通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和基层民众教育馆,新中国成立后则主要由专门的文化部门负责——包括县文化馆和乡镇一级的文化站。1951年太仓建立人民文化馆,1954年改为文化馆,馆舍面积260平方米。“文革”期间,文化馆曾一度停办,1972年文化馆恢复运行。1983年,太仓市政府拨款35万元,在人民北路新建文化馆,文化馆的设施得到大的改观。1997年太仓文化艺术中心开工建设,1999年投资700万元的市文化宫二期工程文化娱乐中心竣工。该中心启用后,太仓文化馆的馆舍面积大幅度增加,办公条件和活动设施据苏州各县市前列。

2004年,文化馆新馆建成,馆舍面积4500平方米,并对馆内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同年太仓文化馆经文化部考查、审核,晋升为国家一级文化馆。2009年,新的文化艺术中心开工建设,文化中心包括有1200个座位的大剧院和文化馆,中心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

各乡镇也积极开展文化站和文化中心的建设。1954年太仓设文化站8个, 1966年文化站达到25个,“文革”后乡镇文化站停办,1970年后陆续开始恢复,到1985年,全镇24个乡镇都建有文化站,其中,浮桥镇在1980年以文化站为基础建立的文化中心,是太仓首个乡镇文化中心。其后新毛、璜泾相继建立文化中心,1982年文化中心达到14个,总面积5850平方米。1983年,国家文化部召开南方片农村集镇文化中心工作座谈会,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200多名与会代表参观了太仓的乡镇文化中心,太仓新湖乡公园式文化中心成为江苏省农村集镇文化中心的三种典型风格之一。1985年,全县所有乡镇都建成文化中心,为群众文化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乡镇文化中心开始新一轮改建、扩建。1997年板桥镇将原工商、税务大楼进行改造,并增添相应设施,建成面积1400多平方米的板桥文化中心。2005年,市政府设立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专项资金,乡镇文化中心升级改造工作加快开展。同年陆渡镇新建的面积近17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启用,沙溪、整合文化资源,完成2000平方米文化设施达标任务。其后,璜泾、双凤相继新建文化中心。到2009年底,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完成90%。城厢镇电站村等16个村(社区)活动室建成启用;18个村图书室成为首批达标“农家书屋”。2011年底太仓7个镇完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建设,90个行政村完成了文化活动室达标建设。2014年,各类艺术表演团体228个,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各1个,公共图书总藏量93.4万册。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3000场次,建成了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